民主、平等——不该失落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意识

七、民主、平等——不该失落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意识

主体性是人性的精华,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这也就是它为什么成为现代国际教育共同追求的原因所在。

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改变学生被灌输、被接受、被指挥、被忽视的局面,全面地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改变课堂旧有的指令管理、权力管理的模式,代之以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全新管理机制。

今天我们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民主、合作、自由也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准则。理性将代替盲从,片面强调自制性而偏废自主性的状况,将彻底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性的阅读课堂管理,也是时代使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那么,主体性的阅读课堂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一)营造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

随着夸美纽斯为人类创造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模式之后,也就出现了“教室”、“课堂”这类概念。请别以为“教室”与“课堂”所指都是同一处地方,其实,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教室”,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空间;而“课堂”则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中国历史上因能宽容对人,以“忍”为德者不乏其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也许是个典型。但是,在今天的课堂里,我们强调宽容和谐既不是为了争权夺利,也不是玩弄手段,而是为了营造一个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孩子是稚嫩的、天真的,他们的一些出格之言,越轨之举决不是为了恶意中伤他人,而更多的是出于孩子的好奇和单纯。“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了,全体学生和很多听课的教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其时,执教老师也怔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跛到那个迟到学生的座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于是学生争着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这是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这时,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我想,如果当时教师面对迟到而又猛推而入的学生,停下课来一顿训斥,那效果会如何?现在以宽容之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无声”,和谐而又融洽,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创设友爱互助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课堂中群体的心理状态,具有认知和情感的特征。在旧的课堂教学中,森严的等级观念,专制的教学作风,师生之间缺乏友爱互助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也必然会紧张而僵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主体性素质也得不到发展。而在友爱互助的气氛之中,情知交融,彼此和善相处,充满着友好,合作和良性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浓厚的民主意识,良好的民主作风,亦师亦友,平等待人,去组织课堂教学。浙江特级教师贺诚执教的《田忌赛马》,就充满了这种师生之间友爱互助的课堂气氛:

师:同学们用手势演示得很好。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田忌、齐威王和孙膑,上台用困片对阵演示。大家要用眼睛细看,用耳朵细听,用脑子细想,对照课文,仔细推敲,哪怕是一个字也不要忽视,看一看,他们的演示是不是与课文所表达的一致?

(教师逐句读第三段课文,学生逐句按课文演示。教师允许其他学生在演示过程中提出意见。)

生:课文中明明写着“一声锣响,比赛又开始了。孙膑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扮演孙膑的同学没有表演出“让”字来。

生:对,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没有“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

师:提得好!同学们读书读得多认真!刚才“孙膑”在上面傻了,没“让”。现在请你来当孙膑。

生:(再次演示过程中)这也不是“让孙膑"自己不能动手摆图片呀!

生:这是“孙膑.”直接指挥马去比赛了。(笑声)我想,应该表演出孙膑把自己的主意讲给田忌听,跟他耳语几句。

师:来,请你,你才是真正的“孙膑”。(笑声)

师:(第三次演示过程中)对,这才是对课文的正确理解。重点之处,我们就得这样抠字抠词来学习。接着,孙膑让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三位学生继续演示。)“孙膑”真不错,就是这样调兵遣“马”(笑声)。“这时齐威王有点惊慌了”,你怎么理解?

生:齐威王吃惊得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次比赛他是全胜,这是怎么啦?

生:我觉得齐威王惊慌是“有点”,因为这场比赛下来,双方还是一比一。可是齐威王会想,我的马在下一场能不能战胜对方?他现在没有把握了,也不再得意洋洋了。

生:齐威王想不通,田忌的马,这下怎么厉害了?他是被孙膑蒙住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齐威王“有点惊慌”,表明他没有料到这一场会输,因此对下一场的输赢也变得没有把握了。(教师继续读句,学生继续演示。)谁眼尖看出问题来了?

生:课文里说“田忌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用的是“拿”,而“孙膑”还在给田忌出主意,不对。

生:“孙膑”不应该再说什么,“田忌”“自己”“拿”中等马去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因为也只剩下这中等马了。

生:如果这还要孙膑出主意,那不是田忌太没用了吗?

师:这样来抠字理解多好,一个“拿”字也不放过。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你又怎样理解呢?

……

看,课堂中师生之间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会想会说,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髙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三)寻求愉快合作的学习活动

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管理,使“教”和“学”构成了真正的双边活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完全地打开了心扉,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探讨、议论。这样学习也就变成了身心愉悦的活动。应当指出,我们对历来强调的“苦读”,应当有一个时代的辩证的反思,所谓“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读”,其利仅在于对意志的自制性培养。这种吃苦精神,使人变成了做学问的机器,却磨灭了许多创造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历史上范进、孔乙己之类,便是一味埋头苦读的“廂才”。学习如果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应当是一项愉快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今天,主体性的语文课堂管理应当刻意追求的便是学习的快乐。如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第二节荷花迷人的姿态,感受作者有序的形象的描述,一位教师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通过朗读,想象每一小组就是一池荷花,各自拿出小手平展着作荷叶凑在一起,学生马上理解了“挨挨挤挤”。再分别将双手合拢,用手指表示荷花“在展开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等不同的姿态,也边朗读边有顺序地演示出来了。学生很快理解了荷花美,美在它不同的姿态和色彩,也很快背出了这一节内容。接着教师再次启发想象:还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和姿态,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池”荷花最好看?于是,学生一组一组地上讲台演示,老师再让大家评议。如此,又读又演,又想又议,使全体同学学得十分开心,又学得十分有效。

(四)培养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

如果孩子从小过度得到父母的宠爱,便很难想象长大以后能自强自立;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家长、老师的训斥下度日,也很难想象日后能够敢想敢做,富有创造能力。这说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是与他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的。因此语文课堂管理要落实在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这一基点上,就得十分重视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命令主义、强权意识、家长作风、一言堂,都会在不经意中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了。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学生正在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在座间巡回指导,发现了一位学生“懒惰”一词不会写,空着两格,便轻轻地说:“你一定会写这两个字,有时想不起来是常有的事,你不妨査査字典,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不要空出两格让老师填。你一定能行的!”但是,当教师第二次有意巡回到这个学生身边时,发现学生已填上了两个形相近的错字。显然,学生怕麻烦没査字典,只凭臆想造出了两个字。于是,教师又说:“你査字典了?字典上是这样写的吗?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呀!老师相信你一定能从字典上查出来。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不一会老师又有意再到那个学生身边,发现已从字典上査出来了,写对了,便十分高兴地说:“你终于自己解决了问题,真行!你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你一再写错?”学生不好意思,但确有所悟地说:“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懒惰’是不肯用心的缘故。我也是因为不用心,懒惰査字典才一再写错了。”这时,教师欣喜地说:“你真聪明,能这样准确地找出原因,说明你已经用心了!”

虽然这只是一词之错,但教师处理得那样细心、认真,始终坚持了正面引导,刻意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这样的课堂调控,无疑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阅读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是有利于深入挖掘学生本身蕴含的潜能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以此为桥梁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目的。如果无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一味从外部灌输,学生被动而导致厌烦,其接受系统便会趋于封闭,内化过程也就大受影响。因此,如何实施好语文阅读的主体性管理,确实是语文科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