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主要类型
三、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主要类型
板书设计的好坏,基本上可以确定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的成败。
有人把板书誉为洞察课文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是并不夸饰过分的。
一幅成功的板书设计,其教学功能可谓大矣!
决定板书设计教学功能大小的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从任何一个角度阐述,都难尽其穷。但在众多的因子中,“结构”应当是一个主要方面。
现代系统论认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板书的结构如何,与发挥教学功能的大小,显然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因为板书结构要素(从提炼课文内容所得)的性质、数量和联结方式,制约着教学功能的大小。另一方面,板书设计的本体结构又必然反映着教材结构的精髓,而教学的高效益,是离不开“有效地教授基本结构或者提供形成结构的学习条件”的(布鲁纳语)。有些教师以描画“知识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就是为了把各个游离的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链,交链成网,形成结构。而板书正是在显示结构、框架方面,能发挥别的教学手段所难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还应当看到,未进入板书结构的文字表述,必须受语法规则的制约,它要求每个句子都相对完整,就难免有许多不传递本质信息的填充成分。而进入板书设计结构的文字,既不用考虑句子是否完整,也不必斟酌上下文语流是否连贯,即使片言只字,也足以陈情达意,超常地发挥其功能。此外,靠语言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无疑会十分复杂冗繁,而板书设计形成的结构,借助线条、符号和组合、排列,能产生极大的意会性,许多复杂关系就无须文传,不仅可以大大简化文字,而且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那种密切的相关性。
板书设计的结构,可以理解为是将各个认知要案的组织顺序和过程顺序,按它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及其内在联系,逻辑地组织起来,辅以必要的线条、符号,排列成最合适的形式。因此,板书的外观造型是其结构的物质存在和总体反映。根据因文而异的原则,板书设计的结构造型,自然也会千姿百态,各有个性。但是,总观各种成功的板书设计,也不难发现在不同的结构框式上存在着某些共质,据此,就可以归结出若干基本类型。
(一)直线型
某些文学作品和记叙文章,常有事情的发生、发展、髙潮和结尾。运用直线式,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和记叙方法,它具有清晰、明了、化繁为简的特点。如《草地夜行》的板书设计:

板书紧紧扣住“走”这条线索,反映出文章按情节发展顺序记述的结构特点,同时也点清了课题《草地夜行》的含义,揭示了文章首尾照应的精彩之笔。从“我”在饥饿和疲劳折磨下“一步一挨”地走,到以必胜的信心“迈开大步”走。正是从这个深刻的变化之中,显示出红军老战士光彩照人的英勇形象。
(二)折线型
有些课文的情节发展,突出地表现为跌宕起伏,有着大起大落,而这种大起大落又往往体现在课文内容的节骨眼上,深刻地反映出某种思想意义,牵动着课文整体。为了强调内容的这种变化,就不宜用直线型结构来表现,采用折线型,更能反映出教材的特色。如《在炮兵阵地上》这篇课文,就适合用折线表示:

有些课文的折线展开,常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复杂情况。第一次不行,第二次不行,第三次成功了,逐步由低潮到高潮。这种结构类型,也是我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常用的手法。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征西平传》中的“三请樊梨花”,《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等等。在语文课本中,如《小猫钓鱼》就适宜于用折线型结构来设计板书:

这类结构的课文比较多,如《狐狸和乌鸦》、《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
(三)曲线型
有些课文内容,呈连续起伏状态,一浪接一浪,有规则地展开,构成情节发展的基本节奏。这类课文的板书设计,在结构上必须能把这种一波三折的文路剖析清楚,方能曲尽其妙。如课文《鸡毛信》就适宜用曲线型结构板书:

课文从海娃接受任务出发落笔,到胜利完成任务作结,中间几经风险、出生人死、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但是因为故事发展多有趺宕,学生不易理清头绪。作以上的板书设计,就显示了故事的基本结构规律,正是在这种多次安危交替中,充分表现出海娃的机智勇敢。
(四)双线型
有些课文脉络依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路平行延伸,对这些课文作板书设计,必须考虑反映这种结构特点,以求理淸层次,化繁为简。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板书设计:

课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明线(“我”看到邱少云的牺牲),一条是暗线(邱少云的内心表现)。只有以双线式结构板书,才能充分地剖析课文,同时落实好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外表与内心。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外表的叙述,体现的却是邱少云宁可牺牲也不暴露目标的崇髙内心世界。
(五)交叉型
有些课文的情节也是呈双线展开的,但这两条线不是呈平行状态,而是不相一致,交叉展开。这种不一致处,往往关系到课文的主旨所在。对这类课文的板书设计,在结构上就应当能借助空间图像来代替文字表述,表现出事物之间的这种不同向性,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结构功能。如《平平在家里》这篇课文的板书:

课文写平平想评上优秀少先队员,只想在学校里要怎么样,可在家里却不肯帮奶奶提水、给妹妹系鞋带,表现了平平在校和在家的不一致,想的和做的不一致。板书采用交叉对比结构,引导学生去思考平平能不能评上优秀少先队员?如果对这种“不一致”不是借助结构显示,而用文字表述,那就事倍功半了。
(六)坐标型
有些课文的内容是从纵横两方面,双向展开的。这类课文的板书结构可用坐标型,即将纵横双向分别设为X轴和丫轴。如课文《八只小猫》的板书设计:

板书抓住了课文的主体部分,从纵横两向开拓。横向写观察过程,“先”怎样,“接着"怎样,“再接着”又怎样;纵向写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一只一只看”到“八只一起看",再到从“为国争光”的高度看,从中生动地反映出作者的观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通过坐标图的纵横交叉,直到推出“为国争光的小猫”这个思想高度。
(七)放射型
有的课文结构采用“先总述后分述”,板书设计就应当先抓住能统领全文的那个支撑点,并从这一点放射分述的各方面,把全文的内蕴,条分缕析地展示出来。如课文《爷爷》的板书设计:

课文先总述爸爸好容易才从老家把爷爷接来,接着并列地写爷爷来了后的几件事,说明了爷爷人虽来到了城市,但依然心系农村,心系劳动,从而表现了爷爷热爱农业劳动,热爱农村家乡的纯朴品质。像这类采用先总后分的记叙文章,设计成放射型结构的板书是比较恰当的。
(八)集辐型
有的课文结构采用“先分述后总述”,是从并列的各方面集束到一个中心点,板书设计就应当把这种课文特点反映出来。如课文《诺言》,通过一个孩子认真对待游戏的故事,表现课文的主旨:遵守诺言的人是真正的人。这游戏与诺言之间的关系,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板书结构所显示的教学功能来剖析沟通,化解难点:

(九)圆周型
对一些在叙事、说明中采用由因及果、由果溯因的手法,表现出循环往复的课文,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板书结构来显示这类课文的特点。如果用圆周型的图示,就能较好地体现事理发展变化的意趣。如《小猴子下山》的板书设计(见下页)。
课文写小猴子空手下山去,看到玉米就掰玉米,看到桃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山。板书设计把故事的循环往复一周,仍旧一无所获的内容,用圆周型结构表现出来,以图像暗示效应,生动地说明了“三心二意就什么事也办不好”的道理,给孩子的印象就比较深刻。

(十)三角型
有些课文的内容,明显地由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点构成,要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这类课文,必须着力突破这三个要点,并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这类课文,就不妨设计三角型的板书结构,以图像的暗示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三个端点及相互的联系。如《一棵苹果树的来历》的板书:

板书指出了由“野生”通过“嫁接”培育出“又红又甜的大苹果”的三个主要过程,各过程的环节和过程间的联系,借助三角形结构的三个端点和边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
(十一)框型
有些课文有四个互相联系的要素,若要强调这四方面,并显示其相互关系,往往会产生一个矩形框架结构。框型的板书设计,就是这样形成的。如课文《落花生》的板书:

课文记叙了“我”家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四个过程,并从“议花生”中揭示了生活的哲理: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做人也应当这样。板书采用框式结构,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这四个记叙要素,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课文寓理于物的主旨。
(十二)旋型
对那些以步步拓进、层层旋入来揭示中心思想的课文,采用回旋式结构的板书设计,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去准确地理解课文。如《一个苹果》的板书(见下页)。
板书以回旋形的层层推进来表现课文的层次和情节,从中表现出文章的主旨:人民军队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先人后己的友爱精神,无疑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三)塔型
有些课文是以多层次的直线推进来展开内容的,而这些较多的层次之间,又表现出一种步步递进的关系,就像多层宝塔一样。如果将这些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简要地表示出来,往往就会形成板书的塔式结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板书(见下页)。
板书不仅表现了诗的层次,而且充分揭示了老太婆由小到大、贪心不足的残暴者的典型形象。塔型结构也比较符合童话奇特的内容和反复的形式,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去意会课文的结构特点。

(十四)梯型
对那些情节层层推进,成阶梯性发展的课文,比较适合用梯型结构来设计板书,以直观图示来表现课文内容发展的阶梯性、渐近性和连续性。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板书设计: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狼牙山同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英雄事迹。板书借助结构功能,形象地再现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经过,既很好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又便于学生理解并引起兴趣。
(十五)连环型
像《半夜鸡叫》这类课文,因果联系密切,情节发展的连续性很强,可以采用连环型的板书结构,以利于表现内在事理的因果关系,即“周扒皮学鸡叫欺压众长工”,才引出“众长工借鸡叫痛打周扒皮”,由此点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板书设计如下:

当然,上述几种板书设计结构模式,只是比较典型的“常式”,在有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文章里,还得因文而异设计出有几种结构错综交融的“变式”。这种“常中之变”并不排斥“变中有常”,若能把“常式”掌握好,“变式”应当也是不难驾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