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六、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阅读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要坚持以读为本。这是因为“阅读”是一种技能,所有的技能都不可能靠导师的讲解而学会,它只能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和使用,方能掌握。当然,导师的指点是重要的,但不可能取代学生自己的操练,由“不会”到“会”,再由“会”到“熟”,由“熟”而“巧”,达到“巧能生花”的境地。这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以读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有可望建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读为主线”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今天,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所探索、实验的多种阅读课堂教学方法,应当说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一)“读式”阅读教学法设计

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郑祖读积35年之经验所创造的教学法。它继承了我国语文教学“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坚持以读为主要方式,以读为儿童的主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形成“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读式”教学特色。其基本特征有五大方面:一是“以读显形,坚持感染性”的特征;二是“以读激趣,体现愉悦性”的特征;三是“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的特征;四是“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的特征;五是“以读育人,坚持渗透性”的特征。

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教师从先让学生读课题、说感受入手,归结出“别”和“爱”这一切入点。教师再让学生找一找:课题的这个短句,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在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自读全文后,从学生的讨论中归结出:课题这个短句是中心句,像一条红线贯串全文:

这样,从课题到中心句,再从中心句的4次反复出现到贯串全文,提炼出一条“读”的主线。于是,教师在这条主线上,启发学生以多种读的形式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如第一部分的主要“读”点有:

1.中心句后面为什么又要加一句?把“全心”换成“衷心”行不行?为什么?应该怎么读?

2.轮船开航了,在这离别祖国、告别亲友的时刻,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文章通过哪些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应该怎么读?

3.为什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应该怎么读?

4.船慢慢向前驶,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应当怎样读出作者的感情?

5.怎样才能读好课文一、二部分之间的中心句?

第二部分的主要“读”点有:

1.作者不忍离开但又为什么要离开呢?你是怎样理解的?能读出作者这种矛盾的情感吗?

2.作者真的是“罪人吗”?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怎样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作者的希望是什么?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4.怎样才能以更深的感情读好文末的中心句?

总之“读式”教学要主张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坚持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启发式贯穿到“读”中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融听、说、读、写于一炉,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

(二)球形阅读法设计

山东著名特级教师张伟所创造的“球形阅读法”,以其独特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极富魅力的艺术风格,赢得同仁的好评。他认为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而球形阅读法反映了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以字词句段都是围绕“球心”(主旨)而存在的阅读的指导思想。球形阅读法是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的严重的“条块分割”式教学现状而提出的,是在叶老关于作文中的“球形”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球形阅读法”的总体要求是:

1.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

2.加强联系,保持文章的整体性;

3.“多退少补”,保持文章的“球形”结构(多退不利于表现课文中心的内容和手段,补一些有助于更好理解课文中心,促进理解的材料);

4.变序更列,保持文章内容最佳的“定位列次”。

如《将相和》一文的教学,如按其固有结构,照课文顺序进行教学,则很容易被故事牵着走,淹没人物的本质特征。为此,可从审题入手,从“和”字切大,如何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直奔“球心”,先抓课文倒数第三节,了解廉、蔺两人的“不和”,先后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对外不顾个人安危,对内(廉颇)一让再让,不计个人荣辱。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终于换来了将相的“和”好。如此,环环相扣,紧拱“球心”,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为使阅读能紧紧围绕“球心”展开,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抓题目(显示中心,显示思路),抓重点句、关键词(紧拱“球心”的要素)。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一定要注意从整体着眼,实行宏观控制,抓“球心”就是一种宏观控制。但也要注意在宏观控制下的“微观搞活”,也就是加强联系,通过最能体现“球心”的那些“局部”的调动,来切实读懂全文,不要搞成概念化抽象化的阅读教学。

(三)导读教学法设计

导读,从不同的角度说,它既是阅读教学方法,更是阅读教学理念,或者说是一种阅读教学体系。研究和实践导读教学理念并取得进展者,多有其人。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的导读教学,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导读理念认定:导读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的序列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十分警精地概括出了以“导”与“读”的互动关系为机制,以主体阅读实践为核心,以整体素质发展为依归的“靳氏导读法“的精髓。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抓住第一段8句话有5句集中写小女孩的“拖鞋”这一点,导出读懂课文的主线: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重点写“拖鞋”这一富有情意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归结出它的丰富内涵:一是“穿拖鞋”,冰天雪地的严冬,小女孩只能穿着拖鞋上街卖火柴;二是“大拖鞋”,这是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她没有自己的拖鞋;三是“嘲拖鞋”,这双大拖鞋遭到街头孩子们的刻薄嘲笑;四是“丢拖鞋”,飞驰的马车把拖鞋跑丢了;五是“没拖鞋”,连拖鞋也没得穿了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里光头赤脚,又冻又饿,5次擦燃火柴取暖,5次出现幻觉而又消失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之中,终于冻饿而死在新年的街头。如此精炼而富有创意的主线,不仅给学生的自读以很大的空间,而且极具启发性和新颖性。“导”能养性促进了学生的“读”能通神。“导”与“读”的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四)线形阅读法设计

山东省著名特级教师王志尚所创导的“线形”教学模式,以叶圣陶的语文思路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由“遵路识斯真”的“遵路”教学着眼,抓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教师、学生思路的统一,形成了线形教学的基本式,即“导入铺线”、“初读理线”、“细读循线”、“深读悟线”。如以《春蚕》为例,教师从课文采取由物(春蚕)及事(养蚕)再及人(母亲)的结构特色,梳理出物、事、人三条线:

1.以物(春蚕)为序:极小极小——大起来——越来越大——快“上山,,了一“上山”了。

2.以事(喂桑)为序:剪得又细又匀——整片的——成捆地背——大捧大捧地放。

3.以人(母亲)为序:微笑着——要我帮忙——深夜添桑——腰酸腿疼一两鬓添银丝。

教学时以“春蚕”为主线,既有利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又有助于纵向理线、横向推进、结束时升华的格局。可从“释题铺线”入手,再“扣题找线”,找出写蚕的句子,把握蚕的生长过程。然后,“合线归整”,第一层研读讨论:在春蚕长大的5个阶段中,分别怎样喂桑?第二层研读讨论:伴随着春蚕长大,母亲是怎样劳动的?在梳理中形成整体认识,体味的重心放在母亲养蚕的辛苦和劳累上。尔后作“深读提炼”: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要承受如此的辛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母亲?从而点拨引导学生由对事情的理解提高到抽象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返顾全文”:赞颂母亲优秀品质的情感是怎样具体表达出来的?本课的写法对自己有什么启发?总之,“线形阅读法”把教学思路线形化,循线推进、深化阅读,并相机穿插,落实读写训练点。

(五)情境阅读法设计

运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于阅读教学,即以情境的再现来推进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质量。具体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阅读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如李吉林老师教《画》时,先展示一幅有山、水、花、鸟的彩色挂图,接着循图读文,老师让学生扮演诗人,要他跑到教室后面远看画中的山:你远看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再让这个学生靠近看,侧耳细听画中的流水声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春天过去了、夏天、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怎么样的?接着又用动作演示,做赶鸟的姿势问:鸟儿受惊飞走了吗?……在这样有声有色的描述演示、体验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课文的四句诗。

在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事先真切理解课文,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用多种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尽可能给孩子们提供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同时,实行情境法还要因文制宜,抓住课文的主要含义来创设情境,充分渲染课文的主调、防止滥用情景,喧宾夺主。运用于阅读课堂教学的情境,一般有:

1.实体情境,如参观访问,展示实物;

2.声像情境,即运用录音、录像图片等手段,再造情境;

3.语言情境,即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呈现情境;

4.想象情境,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出现某种情境;

5.推测情境,即依据提供的某种结果,推想虚拟形式这种结果的过程。

(六)表式阅读法设计

以阅读课文内容的表式法在推进阅读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列表分析,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文章的总的骨骼和内部联系,了解作者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剪裁和组织。同时表格能再现作者从观察生活到分析材料、提炼主题的抽象思维过程,这就有益于学生从感性进入理性,为总结主题思想、深入理解课文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表解课文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懂得提纲挈领,逐层剖析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只填出“时间”这一栏,在深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议,理解教材内一容,概括出“表现"、“原因”这两栏,在精读课文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议论并填写“思想变化过程”和“说明了什么”这两栏。

表解法特别适宜于以说明某种知识为主的常识性课文。表解要密切联系课文的讲读,在讲读过程中逐步进行,使学生真正懂得表格是怎样概括课文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