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三、诗歌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是一种主要体裁。这是因为:“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铀。”“语文的世界,亦是诗的世界。诗启发我们的灵性,激扬本真的自我。领引我们进入语文世界,在悠游世界的途中去领受,去发现,去探寻。”[1]
选编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基本上是儿童诗和古诗两大类,它们虽然都属于诗,但在体例特点和教学方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对教学设计也就提出了不同要求。
儿童诗是专为儿童创作,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有些虽然不一定专为孩子们写,但易为儿童接受,适宜于儿童阅读的,也可以归入广义的儿童诗范畴。这些儿童诗有以抒情为主的,也有偏于叙事的。其中主要的有童话诗,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诗;如《蚕和蜘蛛》,谜语诗;如《画》,科学诗;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儿歌;如《小小的船》,儿童歌词等等。
儿童诗和一般的诗比较,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一般地说,儿童诗形式比较短小,形象鲜明,主题集中,语言活泼,浅显易懂,便于吟诵,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十分重视选诗歌作教材。儿童识字之后,便读优美而浅近的诗歌,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如《千家诗》、《咏史诗》、《训蒙诗》、《神童诗》等蒙学儿童读本,都曾风行全国。明人吕坤说:“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人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2]王守仁也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他把孩子的这种心理生理特征,比喻为草木的萌发,让其舒畅就枝叶茂盛,加以摧折就难免枝枯叶黄,因此认为“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已”。如果教以诗歌,就不但能“发其志意”,还能“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3]。明代吕得胜更是十分热衷于此道,他身体力行,不避“鄙俚”之讥,编写了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儿童诗集《小儿语》,吕得胜在该书的“序”中盛赞儿童诗的艺术魅力:“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而且看到了儿童诗的教育作用:“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虽然《小儿语》中所选的不过是面目可憎的封建“家训”之类的说教,但他对儿童诗社会作用的见解和奋然举笔,亲自“下水”的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确实,孩子是喜爱诗歌的。儿童对即使内容不很理解的儿歌或诗,往往也喜大声诵读。这是因为儿童诗歌通常音韵和谐、节奏强烈、活泼生动、情趣盎然,十分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给孩子以快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选编一些儿童诗,十分有益于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陶冶品德、发展语言、丰富想象、增进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审美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和教养的目的。
儿童诗的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对儿童诗的特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论其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抓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
怎样教学儿童诗?首先,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紧紧抓住诗歌精炼的语言形式和体裁特点进行。儿童诗既有教育性,又有娱乐性,乐为了教,寓教于乐,两者必须结合。当然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教育,而不是什么“理义身心之学”,但是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和娱乐的统一,还是正确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凭借艺术形象而发挥的,尤其是儿童诗,更必须将思想性、教育意义自然融合于生活情趣之中,蕴含在艺术形象之内,而不能像那些平庸厨师烧的汤那样,油完全浮在水上。
(二)从形象感知入手
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所以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就要抓住感情色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使学生有所“感”,在此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有所“知”。如敎学《我们就从这里出发》一诗时,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出发”这个形象比喻,让大家思考:为什么要“出发"一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从哪里“出发”——“学校”、“教室”;怎样“出发”——“多少次……”、"多少回……”;“出发”到哪里去?——蓝天(卫星考察资源),海湾(钻井开发宝藏),海疆(舰艇保卫祖国),平原(电子播种丰收)。这样由“感”到“知”,由“知"促“感”,充分体现诗歌教学由“情”悟“文”以“文”促“情”的基本规律。全诗通过抓住关键句和句中的关键词,不仅把学生的想象带进了诗境,受到形象的感染;而且也搞淸了诗情,明确了结构和含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因此丰富的想象便成了儿童诗的艺术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善于通过诗的语言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生活图画,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回忆夜空晴朗,弯弯的月儿在丝丝微云中穿行的生活图景,来丰富学生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想象。接着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的双翅:“你有去划这两头尖尖的小船的愿望吗?”“要是你真能坐在这小船里在星空中穿来穿去,你想能看到什么景象?”在教师富有感情的启发下,学生情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坐在小小船里见到的景色,灿烂的群星,奇幻的云海,有的甚至谈到了火星上的生物,人造卫星里的工人等等。从课堂气氛中不难看出诗的意境已深深吸引了孩子们。“进军宇宙”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想象常常是和激荡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正是通过了想象,才扩展了作品的境界,才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集中,诗的意境显得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飞驰,升华。
(三)充分发挥儿童诗的情趣
古人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4]说“别”趣不关“理”,当然欠妥,但“诗有别趣”,却是不错的。因为生动有趣,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诗歌发挥社会功能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儿童诗,小巧晶莹,天真烂漫,甚至俏皮滑稽,情趣逗人,是有使孩子们愉悦之处的,教学设计就要充分发挥儿童诗的这一特色。如二册“学词学句”中的一首儿歌:“泉水泉水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小溪里。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大江里。大江大江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海洋里。”儿歌用了传统的问答形式,并且活用“顶真”的修辞手段,诗意贯通,一气呵气,寓“百川归海”的地理知识于儿童情趣之中。又如儿歌《小牙刷》中最后的两句“天天刷,牙齿好,牙膏乐得变泡泡”,更是物我一体,谐趣横生。读到这里,怎能不把孩子逗乐呢!
(四)注意诗的含蓄和跳跃
儿童诗的短小精炼的艺术形式,决定了作者对诗的情节和意境往往不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发,而总是要略去一些不重要的内容,突出最主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意诗的这种含蓄性,作些适当的补充、连缀和阐发,使儿童对诗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完整的领会。如《夜营》第二部分:“队旗更红,营火更旺,月儿更圆,星儿更亮。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吧,银河里去乘风破浪。祖国在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准备着把重任担当。”这里从“营火晚会”写到抒发理想,中间的跳跃很大,教师就必须启发学生加以补充连缀。如让学生观察插图,想想说说:“在营火晚会上,少先队员们进行了哪些活动?(有的在手风琴伴奏下唱起了《理想之歌》,有的朗诵《我长大了做什么》的诗篇……等等)他们想到了什么?”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容,提高对含蓄、凝炼的诗句的欣赏能力。
(五)重视儿童诗美的陶冶
诗是美的,儿童诗也不例外。所以,儿童诗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追求其美育价值。
为了加强儿童诗的形象性,作者常常借助于许多修辞手法。在儿童诗中,"拟人”运用是很常见的,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诗歌中,把太阳、植物人格化了。这完全是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特征来写的,使孩子们感到分外亲切和优美。在儿童诗中,作者还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把自己对人和事的强烈感受,通过“放大”,有力地表现出来。有的儿童诗还采用“数数歌”、“时序歌”、“问答歌”等特殊形式,以其喜闻乐见的特点,深爱儿童的欢迎。
儿童诗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听觉才能感受到,所以儿童诗的教学设计要重视指导学生朗读,直至能背诵。教师的朗读指导一定要与理解分析相结合,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实践证明好的朗读常常是通向理解的“捷径”,有时它还可以起到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如教学《小小的船》,教师朗读指导对所显示的强烈节奏感,常常能唤起学生如坐在摇晃的月儿小船上在星空中穿行的想象,使孩子意飞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选编多达三四十首。怎样指导小学生读好这些古诗?有的主张重在读背,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有的提倡解字解词,为以后学习古代汉语打下基础;有的则强调思想内容的阐发。这些方面在古诗的教学设计中无疑是重要的。但若从古诗的特点探索其教学设计,似乎更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选人教材的古诗,具有很髙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情操,培养一代新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而且对小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优秀遗产,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语言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他们觉得学语文确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在古诗教学设计中怎样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和鉴赏美?
(一)讲清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古诗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要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读懂,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在这方面教师企求“讲深讲透”毕其功于一役的设计,是不现实的。但是,认为反正太复杂,就随便疏通一下,也不妥当,而应当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服务,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从中体会古汉语的凝炼、含蓄、变化。在这一方面主要内容是:
认识古汉语中字的通假现象。如杜甫的《前出塞》中的“列”通“立”;王维《鹿砦》中的“砦'同“寨”等。
了解古汉语中词的活用。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为形容词作动词用。
懂得一些古汉语中的词义变迁现象。如《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不是今义的“坐”。《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的“只”是“就”。《夜宿山寺》"危楼髙百尺”中的“危”是“高”,也不是今义的“危险”等等。
理解古汉语中句法的不同特点。如“倒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人”中的“归人”是“人归”的倒置。《江雪》"独钓寒江雪”也是倒置,实际上是指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冒着大雪钓鱼。“省略”:《夜宿山寺》"手可摘星辰”意思是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这是省略,把一般的助词都省略了。“互文",如:《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指“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隘”,而是说“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关隘”。
当然讲清古诗的一些语言知识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宜出现许多概念术语,只求把字词句的意思讲淸楚,学生能理解就可以了。
所谓“讲清字词句”的设计,教师还应当抓住那些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在用字选词上言约意丰、语近旨远、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的特色。如导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是经过了十几次的修改才选用的,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曾经诗人用过的“到”、“过”、“人”等字,从而体味一个“绿”字,把春风吹过江南时所带来的变化描画得多么形象、多么确切、多么传神。又如导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揣摩一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在全诗中的地位。诗人在彩霞满天的早晨,乘舟从白帝城顺流而下,朝发白帝、暮宿江陵,真是水急船轻犹如御风。诗人在疾驶如飞的船上,几乎来不及闲眺两岸的景色,在声声猿啼声中,不觉轻舟已飞越过万重山了。这里一个“轻”字贯串全诗,可谓“一炬之光,通体皆灵”。像这样有选择地讲一点学生能理解的诗人的炼字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体味到古诗的语言特色。
(二)融合情与景,体味意境美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有相当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这些诗通过诗人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自然地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因为大自然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但诗人不可能单纯地描绘风光景象,总是有所寄托,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正如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5]而且这“情”、“景”二者,还应“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而景哀,情乐则景乐[6]。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古诗时,教学设计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如杜牧的《山行》,通篇无一“秋”字,却字字写秋景。全诗四句,每句各有意境,互相衬托,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黄茅舍,红艳艳似火一般的满山枫叶,远近衬托,错落有致,在这样的画图中,诗人置身其间,停车观赏,留连忘返,他那朝气勃勃、热爱生活的神情,呼之欲出,教学设计就要充分展现其写情中之景,鲜明夺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寻味,以极尽情景融合之妙。在古诗教学中做到情不离景,景不离情,方能逐步使学生懂得诗情画意,提高美的欣赏能力。
有的写景古诗,诗人不仅有感情地写出了动人的景物,同时更直接地借景寄托他自己的意志抱负,教这样的作品,设计时更应当重视诱导学生进入诗的特定意境。如柳宗元的《江雪》,一开头便是“千山鸟飞绝”,诗人写天寒地冻之严酷,摒尽了众鸟,不留一只,接着又写“万径人踪灭”进一步连行人也不留一个。也许我们要为诗人焦急了“你到底要写什么?”再往下读,看到诗人写的却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这才明白:原来他把所有热闹的陪衬统统去尽,只留下一个寂寞空旷的冷僻境界,正是为了要突出一个不畏严寒、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坚持与寒天搏斗的垂钓渔翁。如此再看全诗,鸟“绝”人"灭”的背景因主体(渔翁)而有了生命,主体借背景而更高大,背景是景,主体是情,情因景生,景因情活。这里正寄托着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屡遭打击,被贬永州,然而却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又怎能不简介作者在政治生活上的遭遇?又怎能不点明这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学生理解了这个意境,这首诗才能活在学生心中。我们不应该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于仅从字面上直译一下。
(三)分析识境界,感受心灵美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并不都是写景的,有的叙事直抒胸臆,也有的咏物寄托情怀,这些诗作经编者的精心选择,大多具有较髙的的思想境界,而且至今仍有可取之处。因此,在作教学设计时,当我们从形象入手,在学习诗的语言形式的同时就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点拨,使学生认识这种思想境界,感受诗人的心灵美。如陆游的《示儿》,是他一生极为丰富的诗作中的最后一首诗。一个人临到与世长辞时该有多少话想说?“死去原知万事空”,然而只有一件事,直到临死,也牵肠挂肚。是家产分配遗嘱吗?不是。是子女仕途前程吗?不是。是个人功名未就吗?不是。是什么呢?“但悲不见九州同”,事关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他唯一要嘱咐孩子们的身后之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位爱国诗人人行将谢世时的心情。这里表现的是诗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精神,是祖国一定会统一的信念。这短短的四句诗,把一个古代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道德观念表现得十分深刻。诵读这首诗,我们怎么能不引导学生深入地去思考这一点,去认识诗的思想境界,感受作者心灵的美呢?
(四)讲解知“理趣”,领会哲理美
总观选人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不仅诗中有情,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还诗中有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等,都是富含哲理趣味的名句。这是因为诗不仅“主性情”,而且还“主议论”[7]。诗中的议论往往表现得十分凝炼,充满哲理,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些议论,饱含着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思想容量极大,常常成为全诗的警句。在作教学设计时,引导学生读这些诗作,应当注意导读好这些如珠妙语,阐发其中的“理趣”,使学生领会诗的哲理美。
诗中的议论是全诗形象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和全诗整个形象浑然一体。因为这些议论往往是诗人认为形象描绘已不能充分表情达意时才直抒己见的。它不是外加的说教。因此,在设计导读这些句子时,不能和全诗的形象脱节。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正是从庐山山景的形象思维中获得启迪,吟出千古绝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庐山的峰峰岭岭,千姿百态,难以名状。要怎样写才能写出庐山的壮美呢?是不是能诗善文的苏学士词穷了?不是,诗人悟出了真谛,于是另辟蹊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这是诗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是诗人的情感熔铸成的。其实又何止是看山,对任何事物如不作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客观调査分析,也不免为局部现象所迷惑而认识不清。
诗的这种“理趣”,学生是能够理解的。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身在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呢?”可以让学生联系前一、二句诗想一想。身在其中反而看得不准确不全面,生活中有这类事吗?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这样,学生是不难领略诗的哲理美的。
(五)诵读品节奏,鉴赏声韵美
古诗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在古诗的教学设计中,不能忽略“以声动情”“以情动人”。要用诵读使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情感,发挥作品艺术感染的作用。因为小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源于古诗的好念好听。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古诗的感情基调。如读李贺的《马》,就应当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马,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当时,唐朝藩镇拥权割据,飞扬跋扈,李贺主张削平藩镇统一祖国。但是他空怀壮志,无机会报国,因此就寄情于物,以丰富的想象通过咏马来寄托个人的愿望。全诗充满了激情,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描绘边疆风光,展示供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后两句以幻景表达自己的激情,节奏要急促,语调要高昂而又有几分惆怅,以表达虽有广阔天地,骏马也不能奔驰,借以抒写自己为国立功的愿望。在确定基调之后,再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一、二句的“沙”、“月”是边疆风光的特点,第三句的“何当”和第四句的“踏”,体现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心愿,都应特别加重语气。此外,古诗的诵读还要注意节奏。一般地说五言诗后三字和前两字的关系要疏一些,必须从停顿上加以分开。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丨络|脑,快走||踏|清秋。
教师不仅要设计指导学生朗读好古诗,还要背诵好古诗。当然,朗读和背诵都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诗的声韵美,防止为读背而读背。
在古诗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透过诗的语言,品尝作品中的情趣,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充分感受古诗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适当注意到审美情趣是有其时代性和历史局限的,避免学生误解,以为多愁善感才是感情丰富、情怀高雅,因而离开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而去不适当地模仿它。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哲理美和心灵美的感受、鉴赏是同时进行,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而且教师要密切注意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去进行引导。切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去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去作泛泛的抽象分析。但是这里所说的“浅”是深入浅出的“浅”,而不是“浅尝辄止”
或“粗糙浅薄”之“浅”。我们“传输”给学生的“信息”,无疑应当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但是必须是准确的,不违背诗的原意,不泯灭诗的光泽,更不能扼杀了诗的灵魂。
注释
[1]胡孝华(诗意的放逐与语文的苍白,《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2期。
[2]引自目坤《社学要略》。
[3]引自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训蒙大意亦教谈刘伯颂等》。
[4]引自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5]引自王夫之《姜斋诗话》。
[6]引自吴乔《围炉诗话》。
[7]引自沈德潜《说诗醉语·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