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课堂:引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超越
四、创造的课堂:引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超越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力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而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正是语文学科主体性教育视界中的一个耀眼的光点。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创造性的学科。阅读,是读者对读物的再创作过程,作文,更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灵性的闪光。既然语言是思想交际的工具,而创造是思想的智慧之花,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创造思维的血缘联系。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创造的课重。
什么是创造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解析的六大主要成分为:(1)敏感度;(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方法和机制);(6)洞察力。我国学术界有人把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归纳为:(1)积极的求异性;(2)敏锐的洞察力;(3)创造性想象的参与;(4)独特的知识结构;(5)活跃的灵感;(6).新颖的表达。笔者根据国内外专家的有关论述,从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着眼,提出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要素。
(一)积极的求异力——提高思维的发散度
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思维就要从这个问题为中心,重组所给的和记忆中的各项信息,向四面八方自由发散,以寻求众多的解决方法和众多的答案。这就是积极的求异力,也称发散性思维。它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创新,就要以这种积极的求异力为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口头的、书面的)的模糊性特点,往往使词意或句意没有绝对的唯一的解释,而必须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境来具体确定。有的甚至还会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言外之意。于是,由词句组成的文章,无论是传达的思想还是抒发的情感,也都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的求异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用“搏斗”造句,一个学生说:“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跟猎狗展开了搏斗。”另一位学生就说:“邻居王大伯跟盗窃犯展开了搏斗。”再一位学生接着说:“八路军战士跟日本鬼子展开了搏斗。”……尽管从造句的角度说,这些句子都不错,但思维陷入了定势。为了培养儿童的积极的求异力,这位教师设计了下列三个层次的训练:(1)---,----搏斗(要求在人物外再补充时间、地点、条件或原因等)。(2)_____搏斗_____(要求补充结果)。(3)_____的搏斗_____(要求补充怎样的搏斗、结果怎样于是,学生打破了单一的思维模式,用“搏斗”造出了多种句式的句子,提髙了思维的发散性。
(二)敏锐的洞察力——培养思维的灵敏度
对客观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所指就是要很快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看清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如此,方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地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集中思维的能力,又称收敛思维、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聚合思维等等。它要求思维有较髙的灵敏度,方能对散乱、无序的事物,迅速找到其本质特征和共同规律。在创造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互相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学《还是人有办法》这一课,一位教师边放幻灯(奔驰的马,正在行驶的汽车、火车)边以亲切的语调朗读课文第一段:“弟弟看见马跑得快,他说:‘人比不上马。’哥哥说:‘人能够造火车、造汽车。火车和汽车比马跑得快。’”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其他两段,句式与第一段差不多,分别用“轮船和潜水艇比鱼走得快”,“飞机与火箭比鸟飞得快、飞得髙”来证明哪些动物的某种能力比人强,可是人造的工具又比这种动物强,小朋友能想出来吗?”于是,一位学生说:“弟弟看见蚯蚓在松土,他说:‘人比不上蚯蚓。’哥哥说:‘人能够造掘土机,掘土机比蚯蚓松土松得快。’弟弟说:‘对,还是人有办法。’”另外的一些学生也纷纷举手,有的说起重机比大象鼻子力气大,有的说人做的糖比蜜蜂酿的蜜多……有一位学生说得特别好:“弟弟看见书上说孙悟空有火眼金睛可以看千里以外的东西。他说‘人比不上孙悟空哥哥说:'我们能够造电视机、人造卫星。电视机、人造卫星比孙悟空看得远。'弟弟说:‘对,还是人有办法。’”
(三)丰富的想象力——促进思维的流畅度
阅读课文以抽象的文字符号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景,学生读着这种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表象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便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而创造性想象也会乘机萌发。所谓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而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同样要以唤起表象和联想作基础;但又不是过去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创造出的新形象。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想象能力的片断训练:
师:“曹操见手下的兵符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这在当时会是怎样的场面呢?
生:曹操看到自己的兵士在大火中分不清东西南北,乱作一团,有的衣服被烧着了,头发被烧焦了,有的跳入江中被淹死了。
……
生:曹操疲倦地骑在马上,一小部分兵士跟在他后面,他们灰头土脸,破衣烂衫,拖着兵器,狼狈不堪。
……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把曹操惨败后的狼狈说得非常形象。
从这个教例中,不难看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方面从课文语句中获得丰富的表象,另一方面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原先贮存于头脑中的相关表象,按照特定的目标,进行新的组合,构建成新的生活形象。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活跃的顿悟力——提高思维的直觉度
顿悟力是人的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其状态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对象,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活动也特别灵活、深刻,呈现出高效率现象。这时,不仅表现为思维的逻辑性强,而且具有直觉性,即直接领悟的思维方式。它仿佛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蓦然”猜度到了问题的精要处。看起来没有“间接的”思考过程,具有直接性、迅速性和猜测性,但其实是一定程度上逻辑思维的凝炼与约略化,是高度集中地“语言化”、“内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这种建立在直觉思维基础上的顿悟力,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并不鲜见。请看下面这段“实录”:
师:小朋友,你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所以上了狐狸的当。现在,乌鸦吸取了教训,变聪明了。(板书:聪明的乌鸦)你们好好想想,乌鸦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再拿回来?[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甲: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嘴巴张开,肉掉在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拍拍翅膀,又飞到树上。
生乙: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突然乌鸦真的唱起歌来。多么好听的歌声!狐狸忍不住走回来。.乌鸦唱完了歌,问道:“再唱一个好不好?”“好!”狐狸这一说,肉就掉到地上。乌鸦马上把肉叼走了。
生丙: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只听乌鸦大叫一声:“不好了!这块肉有毒。”狐狸一听害怕了,马上把肉甩掉,乌鸦又把肉叼走了。
……
学生在临场中创造的“乌鸦新形象”,具有很强的直接性,迅速性和猜测性。“学生甲”的发言是用“强夺”的方法,使乌鸦夺回了本来就是它的肉,这显然是很简单的;而“学生乙”的发言,是再用“唱歌”来“骗得”的方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学生丙”的发言,设计了“巧取”的方法。学生能即时想出这些好方法来重塑“聪明的乌鸦”新形象,既富有内在的逻辑性,又是未经严密逻辑推理,迅速迁移旧经验所产生的思维直觉性的成果。应当说,这便是一种“顿悟力”。
(五)新颖的表达力——提高思维的独特度
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当把那种不是拾人牙慧的新颖的表达看成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外显或物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表达既是师生之间传导的媒体,又是教学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体现思维独特程度的新颖表达力,也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髙,而且又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所必需。为此,教师应当千方百计为锻炼学生的这种新颖表达,去巧妙地创造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赤壁之战》一文中写到黄盖给曹操写一封信,并简要地介绍了信的几点意思。凭借这个内容,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说写训练,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充分发挥想象,充扮黄盖这个角色,给曹操写一封假降信。让学生当堂练说,课后写下来。上下文的意思给了学生发挥的依据,其中有位学生在信中写道:“曹丞相要攻打东吴,以您的80万大军准能获胜,我黄盖追随周瑜多年,对他越来越没有了信心。”“曹大人机智勇猛,文武双全,令黄某赞叹不已,我愿脱离东吴,带兵土粮草前来投奔于您,同时将带来那倔强的周瑜的首级。”
训练的结果表明,这一新颖表达力的训练给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个性的儿童以广阔的天地。有的谙熟《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有的对课文语言有较深的感悟,有的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的喜欢现代惊险战斗故事……这些不同学生在这封短短的信中,都展示了体现个性的那种具有独特性的表达。
展望21世纪的阅读课堂,将是充分体现主体性的创造的课堂。这是传统教学势在必然的跨世纪发展。它从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出发;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塑造充满活力的新世纪的社会主体。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主体性教育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