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设计——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六、活动教学设计——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活动”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常用词,那是因为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改造现实,实现人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是生命本质的体现。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里,由于教师处在中心地位,“知识本位”主宰了一切,使学生的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只有被动应付的份儿。学生的主体失落,必然导致他们的独立人格尊严受到损害,丰富的内心世界处于闭锁状态,活动的能力萎缩,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低下。因此,在阅读的主体性教育中应当关注如何合理借鉴活动教学的思想成果,让学生在课堂里全面地动起来,使其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1]。于此可见,活动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因此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主体教育和实现主体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

当然,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里,不能说学生一点儿没有活动,但活动的质和量与当代活动教学的理论释述、教学实践却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被动活动与主动活动

在传统教学意义中学生的活动,其基本特征是被动活动。也就是在教师主宰课堂的情况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告诉、被灌输、被教导、被操练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学生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活动,严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今天我们作为阅读的主体性教育提出的活动教学,则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即是学生主体对活动对象主动探索,主动变革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卢梭早就指出过:对学生“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2]。杜威也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3]教学主体学生的这种主动活动是学习者占有,内化人类文化成果,实现主体能力发展的必然途径。如特级教师王玉英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播放录像,用电视屏幕把学生带到1976年1月11日长安街上催人泪下的场面实况,尔后便不失时机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师: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甲:(含着热泪,气愤地)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您是被“四人帮”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起来,让他们永远跪在您的墓前。

生乙: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怎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丙:(深情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怀,不会忘记您在生与死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送给小杨眉,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巳学课文《一个降落伞包》的情节)。

生丁:(泪流满面)我想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

由于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让大家自由地各抒真情,便导入了主动活动的境界,作了“假如我也在为总理送行”的全新建构。

(二)片面活动与全面活动

学生的主体活动具有整体性,要求全面的活动。但是,历史上对学生课堂活动的研究,大多只强调学生活动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侧面,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有的只主张听讲,有的仅强调抄书,有的一味要求死背等等,尽管这些主张不无道理,但如果以偏概全,就难免会这样或那样地肢解了完整的学生主体活动。阅读教学的学生活动,应当全面地体现在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如此方能整体地促进主体的素质发展。如一位优秀教师在导读《新型玻璃》这一课时,结尾处的学生活动安排就具有全面性特点:

师:最后,我们一齐把末一节读一下。

生:(齐读)“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多的奇迹。”

师:确实,巳有的新型玻璃是这样美妙,将要发明的各种新型玻璃,更会创造许多奇迹。这奇迹就靠在座的小朋友。你们就是未来的发明家、创造者!你们想不想设计出更新型的玻璃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出力呢?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设计一种玻璃能使房间自动调节干湿度。

生:我要发明一种发光玻璃。天黑了,它能自动放光,室内不必再装电灯,可以为国家省很多电。

生:我想发明一种能净化空气的被璃,什么煤气呀,碳酸气呀,都能自动清除。

生:我想创造一种空调玻璃能自动调整室内温度,省得再装空调。

……

师:同学们的发明真多,而且都有价值。我想以后一定能实现。如果那时你发明成功了,可不要忘记打个电话告诉老师一声呵!好,现在请大家参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的设想写下来。

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活动中,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语文工具和思想情感;想象和说话读书和写作等等。

(三)心智活动与操作活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内部的心智活动,如专心听老师讲解,记忆课文的内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怎样解答习题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心智能力,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学生的课堂活动应该“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既包括外部的,也包括内部的过程”[4]。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践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操作、实验、演示、表演、制作、游戏、交往活动、社会实践等。鉴于传统的学生活动有重心智、轻操作的倾向,当代的活动教学更应当强调外部的操作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而且根据学习需要可以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玩一玩、做一做。如《蜜蜂引路》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要搞清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分清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等的方位。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教师利用电脑打印小山、路、花丛、蜜蜂(有单个的,也有一群一群的)、园子、小房子的图片,教学时将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摆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从中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既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个别活动与全员活动

活动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教师把课堂活动过程视作完成预设教案的不变流程。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唱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5]这样的课堂,能参与活动的只能是少数的几个“尖子生”,而大多数学生被冷落在活动之外。而当代提倡的活动教学,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自主的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有了这种活动的“全员性”特点,方能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一位特级教师教《闪动的红星》这篇课文,为学生设计的活动,就有着“全员性”的特点。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不是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表演,为了扩大参与面,他把教室当作公共汽车的车厢,全班同学都是乘客,一部分同学当其中的那位“老军人”,一部分同学当“年轻的母亲”,然后有表情地按所任的角色朗读,并按课文内容做出每个人的动作,体会人物的感情。这当中以“群体表演读”的形式代替以往的“少数学生表演读”,正体现了教师这种“全员活动”的教学意识。

(五)接受活动与创新活动

在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接受活动”,即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你问我答、你出题我作业……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地前行。显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就更谈不上创造力的激发了。然而,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能力是进入21世纪的入场券,因此21世纪的活动教学,应当十分注重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当然,开展创新活动,不是要孩子有冒尖的创造产品,而主要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小处做起,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入手。如一位教师教《小鸽子》这篇课文,以课文中描写小鸽子看到采油井架、电气火车、电视铁塔、水电站等新景象,要求学生联系上海的建设新貌;说说如果小鸽子飞过上海,会看到什么景象。教师提出要求,要学生按下列规格表达:(1)用一二句话连贯地说说小鸽子所看到的的几处景象;(2)在说话时用上“……看到……看到……还看到……”这一句式。接着便让学生开展创造性想象,作创造性表达。学生发言十分活跃,有的说:“小鸽子飞呀飞,飞到了黄浦江上。它看到了长长的杨浦大桥,看到了雄伟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还看到了高高的陈毅市长的塑像。”有的说:“小鸽子飞呀飞,飞到了南京路上空,它看到了曼克顿广场,看到了海仑宾馆,还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

我们强调让学生在课堂里充分地活动起来,也要注意不致滑入“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泥淖。“活动”是为了实现主体的发展,应当遵循“在发展指导下活动,以活动实现发展”的途径,一切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主体活动,不仅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注释

[1]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4]M·C·科甘《人的活动:系统分析的经验》,转引自宋宁娜《活动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