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落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七、主体落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今天,阅读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更多地正是体现了这种“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地说,教师在作方法的设计时,要设法尽可能地把讲析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总起来一句话,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的、生动的阅读。彻底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听;以灌为主,学生被动地受;以问为主,学生被动地答这种状态。
当代的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要髙扬主体教育的大旗,如此,方能造就21世纪的创新一代。
(一)自学法设计
自学法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逐步读懂课文。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自学法应当是“群体外向式”的,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集体的切磋研究,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它应当有别于成人“个体内向式”的自学。
如教《小蚂蚁》一文的程序可以是:
1.读通。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自己用工具书解决部分生难字、词,个别难解决的集体讨论。教师检査学生阅读情况,并启发学生自评或互评。
2.读懂。让学生对照课后习题二的四个小问题,与有关段落对号,并逐段自读,出示补充引导题:(1)这四个题,哪几个是具体写蚂蚁的活动的?(2)第一题与后面三题有什么关系?
3.读会。有重点地吸收、运用,如:(1)“捉小虫”、“吃大青虫”和“不让雨水流进洞里”为什么要分三段写(为分段读写作准备)?(2)“我”为什么喜欢蚂蚁?(3)这三件事是怎样表现蚂蚁的勤劳和团结的?(4)哪些方面看出作者对小蚂蚁观察很细致?思考理解后组织简短讨论,教师作简要指导。
在实行自学法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自学要求应当有所不同。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要精心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不能认为自学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就成了。
(二)讨论法设计
讨论法就是由教师按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设计讨论题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分组讨论,也可全班讨论。讨论的过程应当是开放的,提倡多向通话。鉴于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信息传递,因此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智能、培养创造精神有显著的效益。
如《凡卡》一文是以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这样三条线索穿插起来写的,结构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为了随时指导学生辨异释义,及时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就宜采用讨论法。先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对课文情节的叙述过程,并以此作为主轴,板书:“写信前——写信——写信封——寄信——做梦”,然后按“凡卡回忆”和“信的内容”这样两条线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1.在写信的过程中,哪些是凡卡的回忆?这些回忆分别插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插在这些地方?
2.凡卡在信里写了些什么?这些事反映了凡卡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时教师用扼要板书插入“写信——”这一部分。
运用讨论法的关键是设计好讨论题,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主旨,又要具有充分的“激疑”功能。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吸收反馈信息,机敏地作出反应去相机诱导,为此要特别注意课堂调控。同时,要有计划地将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具体要求,渗透到讨论中去。讨论之后的适时小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纷乱的头绪,有条理地梳理讨论内容,清晰地归结讨论成果,还可以订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那些带普遍性的错误。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和其他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三)比较法设计
比较法就是充分运用课文中相似或相对的方面,在教学设计时将它们重新组合,使之互为映衬,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比较法可以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形象鲜明、本质突岀,它对于提高学生借助分析比较去深刻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有很大作用。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就引导他们展开多角度的对比,启发学生思考。如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除夕之夜(时空对比:欢聚之夜——冻饿而死)?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女孩美丽的头发(形象对比:身态美丽——生活痛苦)?小女孩多次擦燃火柴时又回到了怎样的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想?火柴灭了时出现了怎样的现实?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这样写(心理对比:幻想美丽——现实残酷)?小女孩冻饿而死,可为什么作者说她是走向幸福(哲理对比:活着痛苦——死去“幸福”)?
比较法适用于部分课文,有的有相似之处,可以使用类比;有的有相对之处,可以使用对比。运用比较法,教师还必须重新组合教材中相似或相对的有关信息,使“比较”鲜明,产生出强烈的效果,切忌平铺直叙,按序讲述。采用“比较”手段的教学内容,应当是与教材的中心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另外,用来比较的材料,既可以选自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选自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
运用比较法要更多地考虑比较的效果是否好。滥用比较,喧宾夺主,或者勉强凑合,牵强附会的比较,都是不足取的。
(四)迁移法设计
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教材之间某些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性,在学习新课时,充分引导学生迁移有关课文的相似或相对之处,启发学生去“瞻前顾后”,达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的目的,提髙阅读效益。
如学习《第一场雪》(第九册)时,可重温《瑞雪》(第五册)。主要做法是:
1.复习读,准备迁移。揭示新课后便布置复习读《瑞雪》,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分别写了“下雪前”、“下雪时”和“下雪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瑞雪”能“兆丰年”?
2.对照读,应用迁移。要求学生从部分词语、思路、结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等五方面自读新课,并填写迁移“对照表”。
3.落实读,完成迁移。对照课后习题和填写的迁移对照表,落实“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训练项目,进一步理解作者是怎样在字里行间表达思想感情的。
4.总结读,认识迁移。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全过程,强化迁移体验,让学生议论:在阅读方法上这一课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附:迁移对照表)。

凡有某一处相似的新旧课文,即可用迁移法教学。如《老牛》和《老水牛爷爷》在人物精神方面的迁移;《琥珀》和《黄河象》在叙述顺序上的迁移;《为人民服务》和《蛇与庄稼》在论证方法上(演绎法、归纳法)的迁移等等。
(五)咨询法设计
咨询法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答的方法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法重视以学生的主动性来揭示矛盾,使学生获得一种内动力,并以质疑、答疑的活动代替讲解,促进阅读,培养能力,养成“于无疑处求疑”的读书习惯。
如《鲸》一课的教学,其主要教学步骤可以是:
1.提岀问题。先让全班同学初读课文,查阅生字新词。在读通课文、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再让大家围绕“鲸不是鱼为什么叫它鱼”这个中心细读全文,让大家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
2.梳理问题。教师将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一般可分五大类:(1)无意义的问题。如鲸怎么会死?(2)读得不仔细,误解的问题。如课文中开头写“最小的也有四五千斤”与后面的“长须鲸生下来就有一万四五千斤重”不是矛盾吗?(3)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性问题。如鲸有没有鳞?(4)有理解意义的问题。如须鲸没有牙齿,过去它在陆地上吃什么?怎么生活?(5)提在节骨眼上的重要问题。如课文提出了哪些依据能说明鲸不是鱼等。
3.商讨问题。教师引导大家分类讨论问题,如使大家了解第一类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对第二类问题,只点谬误处,让学生自悟;对第三类问题,教师适当加以指点帮助;对第四、五类问题则重点作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读懂课文。
4.解决问题。讨论后可变换方式,阅读课后习题,试以能否独立解答,来检査是否真正读懂。
运用咨询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髙提问质量。可以给学生的提问评分,鼓励他们从无疑处求疑的钻研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有机结合,落实教学目标。
(六)竞赛法设计
竞赛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竞赛项目,以竞赛的形式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思考。
如教学《我和狮子》一课的安排:
1.准备。赛前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过程,使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进入良好竞技状态。准备可各人独立进行,査考工具书,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思考题。
2.分组讨论。在自学钻研的基础上,再以参赛单位——小组,组织讨论,互相切磋解决疑难,帮助差生提髙。在竞赛机制的激励下,可以充分调动各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竞赛。教师将自学提纲、理解要求转化为多种竞赛题,或抽签答题,或抢答,或笔试。如回答不完整,可由本组同学补答。教师按各组答题的准确度、速度计分,并确定优胜名次。
4.补充练习。教师根据竞赛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再设计习题,布置练习巩固。
竞赛法适用于内容比较浅近的独立阅读课文。竞赛题的设计要多样,有人人都做的、小组抽签的、笔答的、口试的等等,使竞赛题的覆盖面足以全面体现教学目标。
(七)问卷法设计
问卷法就是教师将指导学生应达到的阅读要求,转换为练习题的形式,组成一份简明、灵活的问卷,以当堂反馈来提高阅读兴趣,激励学生手脑并用,学练结合。
如教《威尼斯的小艇》,其教程为:
1.教师揭题,介绍背景,交待问卷法的意义和要求,以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下发问卷,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开卷答题。
3.答卷后分小小组互换阅卷评分。
4.全班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点拨辅导,小结提高。
问卷法适用于难度不大的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事先准备好问题卷,卷子要注意有较大的覆盖面和多样的题型。注意问卷的效度。
(八)梯级概括法设计
在教学寓言或富有哲理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作梯级概括过渡,既注意抓表现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的语言形式,以形象感染学生,又注意将故事形象逐步抽象概括,提要勾玄,推理出寓意,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寓言三则·拔苗助长》的梯级概括法为:

上图的梯级概括模式的第一步要充分让学生读课文,体味那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的神态动作,充分感知具体的语言形象。
第二步将寓言故事的形象作初步的概括,但概括出来的认识仍然不完全脱离故事的语言环境。第三步是完全摆脱形象思维的干扰,由特殊到一般,从事例中抽象出寓意来。在逐级概括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找好启迪钥匙,设计思考题。如那个拔苗的人巴望禾苗长得快的愿望有没有错?他哪里错了?如果这样去办另外的事为什么也一定办不好?
梯级概括法体现了逐步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故事形象出发,自己作逐步概括、切忌教师包办,直接揭示寓意。此外梯级概括法主要适用于寓意深刻、哲理性较强而篇幅又不很长的课文,如寓言和某些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