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尝试:学生主体意识的唤起
五、大胆尝试:学生主体意识的唤起
学生在阅读课堂里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这是两种教学思想的根本区别。语文科主体性教育当然主张后者,而不是前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在运行机制便是“尝试”,即学生从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和善于尝试。正是这种大胆尝试,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学会了学习……所有这些,都是主体性教育的最有效的落实。
“尝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尝试。可以说,漫漫人生之路正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显现出它的轨迹。但是,人们对尝试的含义的理解,却是有区别的。许卓娅在《中美使用“尝试”(“Try”)的差异》一文中;切中肯肇地指出中国人在使用“尝试”一词时,大多是自己认为“好东西”才请别人试试,而且似乎坚信别人尝试后一定也会说“好”。如果别人不愿试试,我们就会感到“遗憾”,“不快”。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请“尝试”并不要求别人必须照这样去做,对方可以自主选择;而尝试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同样有意义,同样使人愉快。“人们相信尝试是丰富人生体验的途径,尝试是适应,是学习,是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因此,结果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都不如愿意尝试,愿意去获得新体验的态度来得重要”[1]。一句话,更强调尝试的自主性、必要性和必然性。
那么,作为阅读主体性教育的“尝试”,我们应当研究哪些问题呢?
(一)“尝试”:对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挑战
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结构,概括地说是:先教后学,以教为主;
先讲后练,以讲为主。这先后顺序体现了教学信息的传导是以灌输为结构特征的。而尝试教学结构,则要反其道而行之,即: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这先后顺序体现了教学信息的传导是以主体尝试为结构特征的。先学生尝试,尔后教师指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尝试探索,自求得之。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人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难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2]阅读教学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规律,比之其他学科,有更为广阔的“主体尝试”的天地。这是因为:
一母语特点为“主体尝试”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汉字、汉语的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是人在出生之后便开始接受的语言教育。有形的“牙牙学语”一般以1.5岁开始,到学前晚期三周岁时,便基本上掌握了口语。儿童入小学,虽然还需要提高口语水平,但主要任务是学习书面语言。有已经掌握的口语作基础,就为学习书面语提供了可以自主尝试的条件。
——实践特点为“主体尝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尝试”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主张儿童亲身去实践,在“试一试”中去学习语言、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强调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因为语言是思想交际的工具,而所有“工具”的掌握都不是讲懂的,讲会的,而是在具体运用中掌握的。所以,“主体尝试”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交际特点为“主体尝试”开辟了广阔途径。语文是人们思想交际的工具,而交际与生活同在,即使是儿童在生活中也一刻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儿童熟悉生活交际,也需要生活交际,这就为“自主尝试”学习语文开辟了十分广阔的的途径。
——综合特点为“主体尝试”显示了多元效应。阅读教学从多方面决定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使阅读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工具。语文科多元效应的发挥,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主体尝试”,大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足以雄辩地说明,阅读教学有充分的条件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营造全新的“尝试教学”机制。
(二)必须为“主体尝试”确定“尝试中心”
从总体上说,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尝试来学习课文,提髙语言能力,获得思想认识。可以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尝试是无时不在进行的。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适应群体教学的特殊要求,提髙教学效率,以最佳达成教学目标,必须瞄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基点,考虑设置比较集中的“尝试中心”,实行“以点带面”、"以‘中心'带‘整体'”的教学策略。所谓“尝试中心”,就是组织学生能开展自主尝试活动的一、二处基本点。它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中心问题,有较大的覆盖面。这些问题在教材中有较宽的跨度,一定的难度和新颖度。学生围绕尝试中心开展的尝试学练,具有选择性(可以自主选择一点学练,并与同学交流)、差异性(可以使学生因人而异,各取其需,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有利于调动不同学生的潜能)、探索性(尝试中心不能轻而易举地突破,需要学生韧性探索)、向心性(学生的尝试学练都能紧紧围绕尝试中心和教学目标)、协作性(学生的个体探求通过群体交流、课堂协作,有很大的涵盖面,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发散性(学生能充分展开自由探索、多向发散,由教师当场调适、相机诱导)等特点。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深读课文阶段,教师先要学生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的才能的成语,学生很快找出了“神机妙算”。教师便在此基础上引出“尝试中心”:课文是怎样围绕“神机妙算”来表现诸葛亮的:“算”了哪些方面,是怎么“算”的?请你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这是一个足以覆盖全文又抓住了主旨的中心问题,问域很大,解答距很长,可以让学生按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自由尝试探索。这样就把本来由教师讲解分析的内容,变为学生的尝试探索,学生在自读深究课文之后,各展其长,自主选择一点发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并作统筹调适。最终,由学生发现,归纳出来的竟有8方面之多。

学生的这个尝试成果,比教师事先设想的“6算”还多了两算,充分表现出尝试自读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重要的是充分展示尝试过程
在尝试自学的语文课堂中,不再采用由教师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的“灌输”模式,而是让学生自求得之。这种“尝试自求”的复杂过程,就是主体活动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也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过程就是教学,没有过程也就没有学生的尝试自求。教师也只有在尝试过程中,方能根据当场的学情,进行引导点拨,纠谬匡正,并落实语言训练。因此,能否充分展示尝试过程,便成了能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积极地尝试探索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一位教师以“书”为尝试中心,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尝试拎出主线:读书——无书——望书——取书——护书——想书。在此基础上,组织深读课文。教师先要求学生对照主线尝试完成四个“连接句子,按课文内容填空”的训练:
1.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读书”
2.他们(渴望)每人都有一本教科书,后来同学们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争先恐后)地要去印刷所取书。——“无书”、“望书”、“取书”
3.在取书回村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自己的身体压在书上,把那捆教科书(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护书”
4.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想书”
学生自主尝试完成的4道填空题是尝试拎出主线的具体化,并以此为中介,展开了一系列尝试自求的过程:
1.根据这4个句子,尝试给课文分段;
2.参考这4个句子尝试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3.按照这4个句子的提示,尝试给每段课文设4个小标题;(如:坚持读书——渴望有书——舍身护书——书的激励)
4.以4个句子为重点,选择你最受感动的一段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尝试讲述分析给大家听,说清楚,为什么使你感动。
这样,就把原来是呆板地由教师逐段分析讲解,全盘授予的做法,变成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体尝试、自求自得的实践探索过程。
阅读教学主体性教育的落实,学生主体意识的唤起,目的为了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应付的严重弊端,以适应培养21世纪一代新人的要求。为此,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起,“引导一一尝试”型课堂结构的实践研究,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
注释
[1]载《早期敎育》1998年第11期。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8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