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读法设计:课堂阅读的“交响曲”

六、群读法设计:课堂阅读的“交响曲”

在教学过程中的“读”,既是学生的一种个体活动,同时也往往是全班的群体活动。阅读课堂教学对“读”的设计,不可忽视了对群读手段的设计。群读的形式很多,作用不可低估。第一是互相带动。各种形式的群读,都能够使读得好的学生带动读得不好的学生或还有困难的学生,使全班学生读的能力趋向均衡发展。第二是激励作用。群读可以使群体学习情绪得到激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训练面大。组织群读活动,参与的学生比较多,因此可以提高所费时间与训练效益的比值。另外群读还有助于调度课堂的气氛、节奏。特别在教学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教师适度插入群读,可以使学生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的群读形式有:

(一)跟读

跟读是让全班或部分学生跟着示范领读的教师或学生集体读的一种形式。跟读可以读一句跟一句,可以读一节跟一节,也可以与范读一起轻声跟读,从内容来看,跟读又有侧重性跟读与综合性跟读。侧重性跟读有明确的跟读目的,如有的是为了解决长句、难句的朗读,有的是强调语气的领会和揣摩等等,它往往只读课文中的一部分,而且读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提示说明。综合性跟读没有具体的目标,它的要求是综合性的。运用跟读法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跟读要求,也就是跟读要摹仿些什么,要提高的是哪一方面。同时学生跟读时必须养成善于倾听领读的习惯,使学生的摹仿有坚实的基础,跟读时音量大小要适当,特别是在同步跟读时,音量更要小一些,不要完全把领读淹没。

(二)伴读

指学生用轻声朗读伴随示范领读,作同步练习的一种方法。伴读训练的应用,大多在于使尚未达到朗读要求的同学提高朗读能力。

要达到伴读的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在读的过程中做到眼、耳、口、脑并用,看、听、读、想齐动。也就是说,要一边看着课文,在所读的部分停顿间歇时扫描下文;一边倾听范读的声音,理解范读者怎样运用朗读技巧。既要模仿着读,努力把课文读好;同时还要开动脑筋想想,比比自己读得怎样,有哪些还需要改进。

伴读的局限性在于一些不用心读的学生,也可以漫不经心地应付,教师一时很难获得学生练习态度的反馈信息,不利于对中下生的个别辅导。因此,教师在应用伴读时,务必注意“适度”。

(三)散读

也叫“自由读”,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地,按不同的阅读速度,各自分散读课文。散读的好处在于同一时间里,全班同学都能参加训练,受益面大,练习密度大。另一方面散读不受齐读的统一约束,每个学生可以确定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对难读之处或需要琢磨的地方,可以重读、推敲,有助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散读也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散读的音量不要太大,一般以轻声散读为好;另一方面,散读时教师要加强座间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共同性的难点,加强辅导,特别要注意帮助中下生提高读的能力。

(四)齐读

让全班(或部分)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这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朗读训练形式,有人统计,在初中所听190节课中,安排齐读训练的达132节,占69.47%[1]。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齐读就更见普遍了,总观齐读的优势:一是训练面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二是可以增强课堂气氛,教师常常把它作为动静调节的一种手段,三是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有益于促进集体观念。因此,若能精心指导,穿插适度,也不失为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手段。但是,齐读不能过滥,因为在齐读中难以区别每个学生是否都会读,是否都认真读,这样差生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读得整齐,必须同步跟上,往往会顾不上读得正确,顾不上读出感情。同时学生齐读常习惯于带“划一”的拖腔,若不加指导,成为变相的唱读。因此,教师加强对齐读的指导,注意扬长避短,是十分必要的。

(五)轮读

指运用分组集体轮流或若干人轮流的一种朗读方式。轮读课文,带有某种竞争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种朗读的形式富于变化,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显得热烈生动。轮读前,教师不仅要指导分好组,而且要提出要求、鼓励竞争。轮读后,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轮读的训练效益。因为评议会促进学生互相仔细倾听,积极分析别组或别人轮读时的长处和不足。而评议的过程,又是对朗读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朗读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演读

指分角色运用音色或借助一些表演方式塑造形象的朗读。这是一种富于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这是因为“以情悟文”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规律,而感情的触发,又要以表象的建立为基础。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头脑中建立鲜明的表象联系,而且实现表象的外化——把头脑中的表象,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词音色表达出来。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受到熏陶,并把感情倾注到对课文的发展和再创造中去。这样他们就不会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真正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演读的类型有以运用声音(语言)形象为主的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也有以声音(语言)和表演(动作)相结合的朗读。如天津“人艺”的许瑞生同志和天津师专的吴亚芬老师专门创作的“课本剧”,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意安排的“课文即兴表演活动”,就是这一种演读。

(七)美读

这是一种审美性阅读或欣赏性阅读,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叙事抒情的课文,多数表现为有感情地朗读。即通过体察品味,达到与作者情感及见解上的共鸣。“美读”也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文心雕龙·知音》中说:“书亦国华,玩绎方美。”叶老在《中学国文学习方法》中也说过:“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要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这段话,已把美读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完全点明了。

美读要求以声传情,即在已经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将作品静态的文字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语言的形式加以形象化、动态化和审美化。这时阅读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了多种刺激,从而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感受也就更强烈了。

注释

[1]季大新《从朗读谈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改革》,《语文学习》198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