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二、说明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说明体课文即课文属说明文体。所谓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用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成因、结果,使人们对这一事物有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1]。如果说“记叙文是用形象感染读者;议论文是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说服读者”,那么“说明文是把说明对象介绍给读者”[2]。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不少,通常也称之为“常识性”课文,其中有的是有文艺性的科学知识文章,有的是不带文艺性的说明文。但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一般都十分注重生动形象,这就使两者在实际上并不存在多大差别。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人的说明文是很多的。这些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有天文气象知识,如《太阳》;地理历史知识,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生物生态知识,如《动物过冬》;科学技术知识,如《鱼和潜水艇》等等。这些反映不同题材的作品表现形式也十分多样,有故事体,如》称象》;童话体,如《小蝌蚪找妈妈》;诗歌体,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小品体,如《琥珀》;谜语体,如关于空气、风月、雪的谜语;
传记体,如《李时珍》;日记体,如《养兔日记》等等。
说明文与一般文艺作品的教学,由于文章内容不同,目的要求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区别这两类课文的体裁,力避互相混淆。如《黄鹏和山雀》与《骆驼和羊》,前者属科学文艺作品,是说明文性质的课文;后者是寓言故事,属一般文艺作品。怎样区别这种不同?首先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主题。《黄鹏和山雀》的主题是介绍黄鹏和山雀是两种益鸟;卷叶虫、梨椿象是两种害虫,以传授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它虽然也有教育儿童要保护益鸟、除灭害虫的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而《骆驼和羊》的主旨是批评“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一错误思想,重在说明一个道理,以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借用骆驼和羊无非是一个比喻,目的并不是说明骆驼和羊各自不同的生物特征。同时,还要分析它们的不同语体,《黄鹏和山雀》的语言形式,虽然也有较强的形象性,但不难看出其中安排了一些科学名词、术语,采用了某些说明手法。它不像《骆驼和羊》完全采用记叙、描述的文艺语体。另外,分析课后习题也是一个重要方法。如《黄鹏和山雀》的课后习题是:老黄鹂从什么树上找到卷叶虫,怎么找到的?卷叶虫是益虫还是害虫?山雀吃的是什么虫?为什么小黄鹏惊奇地叫起来?那种虫是害虫吗?海棠和梨为什么感谢黄鹏和山雀?从这些习题中就不难看出目的为了从知识性角度对故事进行抽象概括,将文章说明的科学知识条理化。对照《骆驼和羊》的课后习题,如: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起来?骆驼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羊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老牛是怎么说的?等等,都围绕了要分淸谁是谁非这个中心。旨在强化对故事寓意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发挥说明文体裁特点的优势,选定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的侧重点,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呢?
(一)借题材之多样,抓激发求知欲望
说明文取材广泛,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宇宙之大,昆虫之微,都是作者涉笔的文题。这样丰富多彩的题材,无疑给了孩子一个迷人的科学万花筒。教师应当借这个体裁特点去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儿童是富于好奇心的,好奇心驱使儿童去观察世界,了解一切新异事物。但好奇心需要正确引导。说明文的教学设计,应使教师把孩子的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去,从而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教《蟋蟀的住宅》时,就可以针对不少儿童爱玩蟋蟬的特点,设计联系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一篇三百字的科学小观察,就蟋蟀的外形、叫声、食物等,择写一个方面,以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细心观察的兴趣。学了《赵州桥》后,利用江南水乡多桥的条件,可设计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两段短文,介绍家乡两种不同的桥的特点。学了《松鼠》一文后,可设计开个“动物故事会”,请几位同学将事先准备的动物小故事讲给大家听等等。实践证明,围绕这类课文的教学,积极开展课外读写活动,不仅可以提髙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能丰富知识,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借事理之有序,抓培养思路条理
说明文在介绍客观事物给读者时,必须是条理清楚,井然有序,才能把事物说清楚。这种说明的有序,十分有益于学生在观察表达等活动中形成有条理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设计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类体裁的优势,抓住文章如何严密地陈述科学知识这一点作条分缕析,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把握作者的思路,并作提纲挈领的归纳。这样既有利于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便于学生记忆,又可以显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师在教学时可作如下提要式板书:

从归纳的“提要”中,明确地显示了全诗条理井然、头绪清晰的特色。全诗从四个方面告诉孩子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而这四个方面又体现了在昼夜、季节和天气等各种自然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天然指南针”,写得严密周详。最后又自然地归结出要真正掌握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本领,关键是要“细细观察,多多去想”。这个总结,对儿童是很具启示性的。
有的说明体课文适宜于列表的方法,显示其结构的严密性和内容的条理性。如《鲸》,可列下表:

表式根据阅读课文半扶半放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填,简洁地显示了段落之间与段落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但能从具体形象方面获得感受,同时还能通过抽象概括加深理解。在说明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作如此条理化的概括,不仅有益于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训练思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也是大有好处的。
(三)借科学之严密,抓训练思维方法
说明体课文由于所述的多是科学知识,因而具有行文严密,逻辑性强的显著特点。对这类课文作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围绕训练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这个侧重点设计教程。如教《沙漠里的船》,课文只从正面细写了骆驼的各种生理特点和作用,最后总结指出它是沙漠里的船。但是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把骆驼叫做沙漠里的船。”显然,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习题。其难点就在于文章中没有明显地介绍沙漠特点,而将它糅合渗透在对骆驼的生理特征的介绍之中。要帮助学生弄淸从骆驼的生理特征中糅合着的沙漠特点,非经过一番分析,推导的功夫不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划出骆驼的生理特征,用“~~~”划出这种生理特征的作用,然后推导出沙漠的特点,再作概括、判断,提炼出感知——推导——概括——判断的思维过程:
感知(读)——指导(想)——概括——判断
骆驼的生理特征——作用——沙漠特点

教师按这样的过程安排教程、设计板书,不仅帮助学生机理分明地认识了“为什么把骆驼叫做沙漠里的船”这个道理,而且得到了一次思维方法的有效训练。
(四)借文笔之生动,抓学习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是有较强文艺性的语体,比较注重准确、生动、形象,教学设计时要针对这个特色,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如《海底世界》,在说明海底的动植物这两段里,语言生动活泼,十分传神。如写海底的各种声音,用了一系列的比喻说明:“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写动物用了举例说明:“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爬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写海底的植物之多,还用了对比说明:“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淸楚。”而“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总观全文,状物描景绘声绘色,读着它,仿佛置身其间,加上多种多样的说明手法,又无不显得鲜明生动,富于情趣。教师在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时,科学知识教学不仅能寓于其中,而且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极为生动深刻的。
(五)借途径之特殊,抓培养多种能力
说明体课文的教学途径必须严格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如为了让学生获得鲜明的感知,教师要较多地使用图片、标本、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有些课文教师要通过演示讲解;有的课文要辅以参观访问;还有些课文更需要学生动手实验。所有这些教学活动,都十分有益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说明体课文的文笔优美,颇具散文特色,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状物绘景、记事论理都可以使学生获得作文的有益启示:怎样细致地观察事物,怎样发挥联想组织材料,怎样合乎逻辑地构思,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所有这些,都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充分地开掘潜能、发展个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注释
[1]姚麟园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张寿康主编《文章学槪论》,山东敎育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