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收获的设计

四、发现: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收获的设计

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斯多惠的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育圈内几乎已人人皆知。但是,教学的主要意义不应该是全盘传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却很难真正落实。正是因为这样,“发现”仍然是世纪之交阅读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

说起“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其实,就“发现”的思想渊源而言,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从卢梭到第斯多惠到斯宾塞到杜威……都有相似的主张。

何谓“发现”?《现代汉语辞典》这一词目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经过研讨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能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其二便是“发觉”的意思。笔者以为教学上的“发现”,含义相当宽泛,对上述两种意思似乎是兼而有之。应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之“全盘授与”的传统教法,其优势是显然的。首先,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发现结论,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内部动机的作用,增强了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在阅读教学中发现的过程也是激励学生的智慧,发挥他们潜能的过程。第三,能使学生提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和规律,可以起到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作用,学得活,记得牢,并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总之,“发现”是实施阅读索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引导”与“发现”的结合,从本质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而且对“教”、“师”、“讲”这一面的定位是“引导”,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注入式”;对“学”、“生”、“练”这一面的定位是“发现”,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如数纳入”。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当说,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比较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凭借于“文选型”的阅读教材进行的,课文多是现成文章,新知识不是直线排列而是螺旋递升。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七八个生字以及几个新词和句式,完全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对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可以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来感受。这就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去自读课文,自主发现,创造了重要条件。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应当因文而异,灵活创新,无一成不变的凝固模式,但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却应当是共同特点。著名特级教师贺诚倡导的“引导——发现”课堂教学模式,便是由教师根据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划为一个个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并发现结论。他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笔者试从他的跳跃式导读中归结出以五个发现点为主导环节的设计思路:

(1)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2)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程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的过程?(分段)(发现点之一)

(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

(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演练)(发现点之二)

(4)从“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深读第三小节)(发现点之三)

(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不。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发现点之四)

(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发现点之五)

(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5个发现点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发现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阅读教学的优课设计中,感受到这种以“发现”为运作机制的成功实践。归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引导学生能敢于发现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变相的“全盘授与"。不要说“情节分析”是教师的“自我表演”,即使是“提问应答”也还是为教师的讲说作些铺垫而已。试想,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是谈不上有多少思维强度的。在这样的课堂里,依赖于教师被动学习已成习惯,如要予以改变,则必须由浅人深地从培养他们敢于发现的精神入手,养成探究的思考方法,逐步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如教学《林海》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便自“审题”始,培养学生大胆设疑,敢于发现:

师: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提岀一些问题来吗?

生:大森林就是大森林,为什么要叫“海”呢?

生:“林”跟“海”是两码事,有什么联系?

……

师:很好,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而且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我们深入地读课文求得解决。我们可以先解决两个问题: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林”与“海”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这一句说明森林是绿的,所以像海。

师:那么花园的草坪也是绿的,能说是海吗?

生:不能,一望无际的森林才像海。

师:对,能比作海的要范围很大。比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到处都是人,可以怎么形容?

生:人山人海。

师:站在髙山之巅,放眼看去是一片白茫茫的云层可以怎么说?

生:云海。

师:说得真好,现在浏览全文能自己找出“林”与“海”的联系吗?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说明林像海一样宽广。

生:“群岭起伏”这个词语写出了长满树木的山岭像海的波浪一样。

生:“青松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课文中说就像海边的浪花。

生:“千山一碧”的森林美得跟大海一样。

生:森林可以综合利用,也像大海一样。

……

师:大家的理解很不错,你看,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还有几个问题,我们也要自己来解决。

(二)激发学生去乐于发现

人们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少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先要学生用课文中“细长的藤”,“碧绿的叶子”,“雪白的花”,“可爱的葫芦”加上“土里的根”连起来说一段话,并以板书图示(见图1)。然后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根”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擦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问学生: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呢?(看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甥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图1)

(修改后的图1)

(三)培养学生会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孔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大会堂’,‘聚集一千或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站在这样的大洞里,那么比比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该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船,上船后只容一人仰卧;过孔隙时又是怎样的感觉,生怕擦破了鼻子等等。此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大家归纳提升:“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四)养成学生的惯于发现

要使“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运作机制,还必须养成学生长于发现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而在阅读教学中“发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应当看到在“发现”中养成的勇于探索,善于研究,乐于创新的品质,将使学生一辈子受用不尽,而成为他们的人格力量的一部分。

要养成学生长于发现的习惯,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将“学生自主发现”的运作机制,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堂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诸方面,去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开拓其外延,建构21世纪的阅读教学新格局。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只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和科学家的“发现”方法完全等同起来。强调教师的作用,无疑是为了避免盲目的“发现”,或为发现而发现。因为学生完全的自我探索、发现,需要有几个过程,因而会耗时较多。实践证明,价值不大的“发现”是不经济的,会浪费了学生的宝贵精力。因此,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机结合。经过教育处理的“发现”,应该是最有训练价值的发现,他的原发现过程被科学地缩短;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可能性,也精简成少数几个最具教学意义的主要选择。唯此,“发现”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