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教案编制的意义和要求

五、阅读教学教案编制的意义和要求

教师作阅读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活动时,必须熟悉大纲、教材,了解研究学生,选择运用教法,安排、使用媒体等一系列备课操作。最后,便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策略、方案、书面记录下来,形成课时计划,这便是“教案”。换句话说,“教案”就是教师为执行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一般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是具有一定格式的文体。

编制教案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其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上好一堂优质的课,不能没有事先的周到计划。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从大纲到教材,从教师到学生,从目标到过程,从方法到策略,从教具到学具,从反馈到评价……可谓包罗万象、头绪纷繁,若没有一个事先的计划作缜密的准备,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作科学的整合,是不堪设想的。

同时,它也是教师备课成果的集中体现。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作的准备是很具体的:有隐性的间接的备课,显性的直接的备课;有学期的备课,单元的备课、课文的备课,课时的备课;有课前的备课,课后的“备课”……正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专业能力、人格力量得到了综合的体现。而备课的物化成果之一,便是教案的形成。

另外,它还是重要的教学研究方法和资料。从某种角度看,教案是教师心血的凝固、智慧的结晶。编制教案,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编成的教案又是可贵的教学研究资料。编制极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案,本身就是精美的教学艺术作品,应当说,是教育科学殿堂中最有价值的珍藏。

正因为编制教案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不可掉以轻心,对它就必然会有一些严格的要求:

(一)科学性要求

编制教案的第一要求是必须具有科学性。具体地说,要做到4个“正确”:

1.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编制教案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才能处理好“人本”与“书本”的关系,(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书本”为“人本”服务,实现教书育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彻底改变师道尊严在主流文化中仍占统治地位的状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训练,重视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实现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树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观)等。

2.正确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大纲”明确规定了学科的性质、任务、教学的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编排了教学的体系、进度。教师要能正确地分析和处理教材,就必须在“大纲”的指导下,否则就会“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熟悉“大纲”就意味着必须联系教学实际,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在反复的对照揣摩中,达到理解和掌握。

3.正确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教材,教学便无法进行。因此,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编写教案的重要前提。正确分析教材,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特点,达到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之目的。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作一番提炼、升华、排列、重组的加工,形成教学思路。这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确切地说“文章”与“课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是作者创作的,选人教材成为课文后,便成为特定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部件”,受到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的制约。所有这些,都必须由教师来作创造性的处理方能实现。

4.正确理解和传导教材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内核。教材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载体。一篇课文牵涉到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对这些知识点的阐述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都要求是正确的,不能有半点知识性错误。

(二)艺术性要求

阅读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早在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地就宣称,他所要阐明的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人类的全部艺术”[1]。教育家乌申斯基更是十分强调教学艺术之重要,认为“教育学当然就成了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一人的本性的完善。这不是在画布或大理石上表现得完美,而是使人的本性本身——他的精神和肉体趋于完善;这种艺术永远是先行的。”[2]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编写教案不仅要注意科学性要求,而且也要看重艺术性要求。如:

1.处理教材的艺术。教师对一篇课文,不会平均使用力量,而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作一番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提炼过程,这便是一种艺术。“重点”的“重”有多少,“点”在何处,处理起来,大有高下之别。重点处理不好,目标就无法达成,甚至造成重点错位、中心转移,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在一篇教材中,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有难易之别,如何按难易情况,分别对待,以保证集中力量攻破难点,这同样是艺术问题。

2.设计教程的艺术。一堂阅读课教程的安排要因文而异,作艺术提炼和加工。如何寻找切入点,如何提炼主线,如何排列环节,都是大有讲究的。如有的课文可以从题目切入,顺向而下;有的课文,可以从末尾切入,逆向而上;有的课文可以从中间的过渡小节切入,来个中心开花……教师不同的教程排列设计,可以发挥不同的组合效应,形成一条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的最短程。

3.组织调控课堂的艺术。教案是怎样上课的行动计划,在设计编写时必然关系到课堂的组织调控艺术。如“解题”追求“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提问”可以“何愁没处下金钩”;“讲解”显示“能探风雅无穷意”;组织“讨论”似百鸟争鸣,“恰如林间自在啼”;“作业”设计,则方法先行,“要把金针度与人"'“反馈”可比作“润物无声桃花雨”,“结课”则犹如“似曾相识燕归来”……总之,教师艺术的调控,可以使阅读课堂充满了怡人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三)主体性要求

现代教育高扬主体教育的大旗,把以实现学生的优化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一份成功的课时计划,不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且应当是实施主体教育的行动纲领。为此,必须体现这样的要求:

第一是“学生为主”,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阅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实现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所在。特别在“师道尊严”还未悄然绝迹的今天,尤其要强调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把课堂还给学生,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移”,而且是一种“交权”。

第二是读书为主。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走出“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应答和僵化的章法讲解”的历史误区。从阅读中学会阅读,这正是阅读教学的真谛所在。另夕卜,以“读”为本,也就是坚持小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会阅读是一种技能,它不是靠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的,而只能让学生在读的反复练习中获得。因此,做到读书为主,也就是真正实施了阅读教学的主体性要求。

第三是自读为主。即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所谓自主阅读,就不是由教师指令阅读,也不是学生的被动阅读,而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独立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阅读。当然,自读为主,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问题在于教师的“导”只能是相机诱导,因势利导,始终处于帮助学生自读、引导学生自读的位置上。

(四)实用性要求

所谓实用性要求,也就是要加强制订教案的针对性。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率,不搞无的放矢和形式主义。那么如何做到针对实情,切合实际呢?

1.注意因文而异,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编制教案不可千案一面,削足适履,用同一种教案套路去对付各不相同的课文。一般地说,课文存在着位置不同(在全册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体裁不同、结构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写作风格不同、程度难易不同等个性特征,所有这些在教案中都应当有不同的体现。

2.注意因型而异。也就是不同的课型对课文应有不同的处理。同一篇课文,作为讲读课的教案或作为独立阅读课的教案,在编制上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教案的基本规格在讲读课、独立阅读课、练习课、复习课上,其表述方法、程式也是大相径庭的。

3.注意因时而异。阅读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及对引进时代的活水,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信息量。学生也往往会把社会现象、时局形势中的问题,客观地带到课堂中来,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疏导。所有这些,教师在编制教案时也必须有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4.注意因地而异。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班级执教,都应当有不同的教案设计。这是因为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学习习惯上会大有差异;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更会大有区别。教师编制教案必须因地而异,在要求、目标、方法、策略上各有不同。希图“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五)可塑性栗求

阅读课堂教学像其他课堂教学一样,不是教师主观主义,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双向合作的创造,因而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即由课堂上学生鲜活的学习过程来最后形成课堂教学实际。教案,只能是教师事先的一种预测性计划,既不是应当不折不扣执行的程式,更不是不可改动的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教案时一方面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分析案情,使计划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应当赋予教案以尽可能多的可塑性,提示教师可以作而且应该作弹性处理。王小明、胡谊同志的比较研究表明“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地包括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而新教师则往往“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为什么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不写细节问题,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的。他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有关教学细节的问题。”另外,还因为专家教师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他们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象和心理表征,并且能预测计划执行的情况。”[3]于此可见,制定教案时能注意到可塑性问题,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表现。新教师由于在编制教案时会更多地依赖于课程目标和“教学参考书”,不能把课时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就往往会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去代替学生的活思想;或用主观主义的设计,规定每一秒钟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说,并在课堂上试图强迫学生就范。这种毫无弹性可言的教案,而且教师硬要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去执行,就只能成为束缚课堂教学的无形绳索。

(六)创造性要求

阅读课堂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师生合作劳动,它必然会要求它的备课也具有创造性品质。这种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时要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和有所创造,做到常教常新。有一位老师三次教《称象》这篇课文,三改板书设计的事例,便说明了编制教案的这种不断求新的精神。第一次设计的板书,只注意了突出课文的重点情节,基本上是故事的图解,并以①②③④表示称象的顺序:

第二次再教《称象》教师发现板书设计应以突出思维训练为重点,便作了新的改进:

第三次教《称象》,教师还是不满意改变后的设计,进一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上、突出“替代创造法”于是板书设计又有了改变:

教师在教案编制上的创新,不仅使教案不断提髙了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且客观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髙了创新能力。

注释

[1]夸英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2]德米特里耶娃《审美教育冋题》,知识出版社,第44页。

[3]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一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硏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