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法设计:读中有教,寓教于读
三、教读法设计:读中有教,寓教于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学史上,阅读一直受到重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读”历来被视作是一种教的重要手段。旧时蒙童人学,即习以句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足见教读之功力。在教读体系中“读”是作为教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使用的。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教读法”的设计,其主要有:
(一)讲读
就是讲讲读读。这是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课文效率,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讲读不等于串讲,串讲“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返解一句之意、又返结一章之意”(程瑞礼《读书分章日程》卷一)。串讲以讲解为主,读的成分很少;而讲读的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只讲学生不懂的地方,似懂非懂的地方,容易误解,混淆或忽略的地方。对课文中学生可以读懂的地方便让学生读;即使要讲的地方,也尽可能地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力避烦琐讲解,面面俱到,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国以来,我们一般称阅读教学为讲读教学,大致经历了三次变化:建国初期,较多袭用旧时教法,讲读仍以串讲为基本式;50年代,学习苏联的语文教学经验,特别是普希金教授听了北京女六中《红领巾》一课的观摩后,提倡“红领巾教学法”,讲读以文章分析为基本式;70年代中期,批判“三中心”,提倡启发式,讲读又以提问法为基本式。今天,对讲读法仍不应一概否定,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充分读议的基础上,教师作点拨式的讲读仍然是必要的。
(二)导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讲读”开始发生变化,“讲”逐步向“导”转移。这首先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训练”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就不能“讲”得太多,“导”似乎更为适当。同时认识到,阅读是以母语学习为基础的,基本上又是现代汉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没有必要讲得太多。而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又不仅是知识,更需要智力、能力,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过多的讲解灌输,会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别人的说教,不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对“导读”来说,学生的自读是基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首先要“导之以学”。“导读”要鼓励学生依靠自己,求诸课本去熟读精思,而不是只听老师讲解,由教师“代劳”。若教师的“导”真正能成为指点“学”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难有效地培养起来的。
同时要“导之以思”。“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阅读的心智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导读的过程中必须把“学”与“思”的联系揭示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还要“导之以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自读、思考都有一个方法问题,只有“导之以法”,才能使学生把握规律,举一反三。
最后要“导之以情”。“导读”要有情感地导,去读懂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境”,领会其中表现的“情调”,这样方能激起学生的“情思”、诱发他们的“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髙尚的“情操”。
(三)范读
就是示范性的朗读;一般由教师担任,但也可指定朗读水平较髙的学生来做,必要时,还可借助录音磁带或唱片。范读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便于学生模仿。同时,感染激发学生,引起注意和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其作用不同,范读可以安插在教学的开端、中途或结束等各个阶段。成功的范读,应当具有这些特点:
1.启发性。范读要在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处着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对那些中心句、关键语乃至生字新词,都要通过“咬字”加以适当强调,给学生以尽量多的启发。
2.审美性。寓美育于范读之中,使范读能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震撼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这是范读应当达到的效果。
3.知识性。范读还应当起化解知识难点的作用,讲究语法、注意停顿,以暗示句子、句群或段落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层次,提高学生对读物的理解程度。
4.多样性。范读形式要注意改革创新,灵活多样。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教师素质、课文体裁、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如用录像片或幻片,伴画面范读;配音响范读;分角色范读等。
5.可接受性。范读的速度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与他们的思维速度、视读速度同步。特别重要或难懂的可重复读,也可插入精要的指示、评点。
(四)释读
就是边读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读物内容。释读运用于古文、古诗的教学,一般要训字义,再串句意,尔后小结层或段意。如教《古诗四首·题西林壁》,教师可边读边译:“‘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就是从正面看,‘侧’从侧面看。雄伟的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一座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指庐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识庐山的真面目’,‘识’这里指看清的意思。(之所以)看不淸庐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因为;‘身’,指自身;‘此’,这。只是因为自身就在这庐山中间,眼界受到了局限。”
释读一般用于教师教读,但也可以在检査学生课业时,让学生释读。
(五)引读
一种以读代讲的训练方式,教师通过插话、揭示、设问……引导学生以读代答,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引读也叫“逻辑引读法”。上海市特级教师左友仁对此颇有研究。引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插话、提示、设问能起画龙点睛、勾玄提要的作用,引领学生的诵读,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引读的方法一般有:
1.设问引读:就是教师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代答。如教师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桂林山水》)。
2.提示引读:就是教师添上一些关键词、学生顺着这个意思读下去,借以点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教师说“因为——”,学生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教师说“所以——”,学生读“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街头的汽车”(《威尼斯小艇》)。
3.插叙引读:就是教师用概述插叙的方法,引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摘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如教师插叙:“半夜戏院散了,威尼斯喧闹起来,原来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不久——”,学生摘读:“便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街道中了”。(《威尼斯小艇》)
4.以读引读:就是教师读课文中的一些能提起下文的句子,让学生接读。如教师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接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桂林山水》)。
(六)领读
一般在较低年级或朗读能力较差的班级使用。普通话教学、文言文教学较多采用领读的方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领读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师示范读一句,让学生模仿跟读一句。根据需要,教师可以领读整篇课文,也可以只领读个别长句、难句或片断。领读者通常由教师担任。但也可指定已经具备领读水平的学生担任。有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着意安排大家轮流担任领读。成功的领读具有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作用,因此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有些太长或太短的句子,领读时可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根据内容灵活地合理地处理停顿。领读还要注意学生跟读的反馈信息,如跟读没有达到要求,可以再次领读、直到达到要求为止。领读、跟读的转换时间可以比单独朗读时有较长的停顿,给学生留下思考理解的机会。
(七)串读
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某些相似课文组合起来,让学生比较着读,以求相得益彰,提高效率的方法叫“串读”。串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严尔权同志曾在《教学月刊》(1988年第4期)上以《狼和小羊》、《一只狼》的串读为例,概括了串读的一般方法:
1.串情节。如两篇课文的前半部分都是对付狼的办法,都是失败的(小羊给狼讲道理,没用;卖肉的人给狼吃肉也不成)。后半部分对付狼的办法不同了(小羊对狼继续讲道理,卖肉的人骗狼上钩)结果也就不同(小羊被狼吃掉,卖肉的人吊死了狼)。
2.串延拓。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在延拓课文故事时相串。如启发学生给小羊加一个智斗恶狼、以弱胜强的情节;也可以给《一只狼》换一个结尾,让卖肉的人把最后一块肉也扔给狼吃,结果怎么样。
3.串中心。先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中心:坏人要干坏事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然后让学生归纳《一只狼》的中心,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样正反相串,能更深刻说明对坏家伙只能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当然串读的方法还很多,如有些可以串课题,有些可以串人物,还有的可以串结构,串词句,串叙述顺序,串人称,串表达方法等。
(八)吟读
指一种特别强调声韵情感的诵读练习方法。有的在语音的处理上甚至接近于歌唱。吟读的目的是以声人情,因声求义,在吟唱中探寻作品艺术魅力,进入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领会课文的意义。吟读多用于古诗文或文艺散文,是一种鉴赏品味作品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确切地道出了吟读的效益。
吟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按一定的音调去唱,读古诗文常用,这也叫吟唱,吟咏;另一种诵读成分较多,只是特别强调音色韵味,听起来更加琅琅上口,连贯流畅。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后一种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