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阅读教学的世纪追求
一、主体性:阅读教学的世纪追求
阅读课的主体性教育,是指阅读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为性、自立性和自动性,正是由于学生能动地参与了阅读教学活动,才能使他们获得语文整体素质的真正发展。
提出阅读主体性教育问题,其重要意义是显见的:
首先,这是21世纪对其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的是以物(客体)的发展为中心,追求的是生产进步和物质丰富;而现代的社会发展观,尤其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推进,则呼吁以人(主体)的发展为中心。人本价值要求人必须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优先地位,必须充分保证人的自身发展,并为之提供充分的条件。因此,主体教育的价值,它在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
第二,这是实施语言素质教育的必然。教育由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要提髙全民族素质,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石,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已无需论证。素质的内部结构,虽说法不一,但无论从哪一角度考察,主体性都处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也可以说是主体教育。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就是必须努力推进阅读的主体教育。
第三,这也是克服阅读教学历史积弊的需要。我国阅读教学源远流长,虽积累了诸多可贵的精华,但弊端也十分明显,而且积重难返。其中以教师为中心,讲解为中心是集中表现之一,教师洋洋洒洒地讲,学生昏昏沉沉地听;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教师密密麻麻下指令,学生唯唯诺诺去执行;教师匆匆忙忙赶教案,学生亦步亦趋团团转这种状况,使少数优生还能配合教师在课堂上演出“教案剧”,而多数学生只能坐在一边作观众。这又怎么谈得上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做课堂的主人。如此诚惶诚恐、被动学习的孩子,又哪里谈得上主体精神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真正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有明确的理念。这里,就主体性的三项基本特征,即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一阐述。
(一)独立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独立性是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整。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双向的教学设计: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法,又备学法;既备教路,又备学路;既备教具,又备学具;既备教师活动,又备学生活动。真正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手中有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的情境,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请看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一课时,是怎样设计的:
他从学习课文的第四段入手,引导设问:“列宁的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认错,列宁写了没有,请大家自读第五段找出答案,并说明为什么。”这就为学生的独立阅读创设了问题情境。当学生读懂了列宁确实已给姑妈写了信,认了错(从姑妈回信中的一句话“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分析得知)后,教师便要学生从深读课文中揣摩,列宁的信是怎样写的,并把它写出来。
这里,教师为学生寻找的独立阅读的契机是让学生填补列宁给姑妈写信这一情节空白。列宁的信是怎么写的,学生就必须用心读第二、三、四段课文,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推测列宁给姑妈的信会怎样写,然后把它写下来。一个环节的设计,彻底改变了教师单向讲问、学生被动应答的模式,而代之以学生一系列独立阅读的行为,又读又写,边学边思。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疑会大大有助于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
(二)能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指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去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指令式运作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是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自主意识的重要方面。人的自主性,要点之一便是可以自主选择,正是在选择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唤醒。如朗读、复述、讲析课文等等,适度地让学生自行选择,如“你觉得哪一段最想读,最能读好,读读给大家听”;“哪一段你能复述得最好,请你挑一段给大伙说说”;“选一处你觉得写得最好,最使你感动的,讲析给大家听”等等,会远比一律由教师指定,不容更改会好得多。让学生选择,不仅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也可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意愿,如老师征求学生的意见:“你喜欢谁来和你一起表演”;“你来组织分角色朗读好吗?你想请哪些同学来参加”;“你想请老师读哪一段课文”……
学生的能动性的激发,关键在于教师能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去“引爆”学生的“内动力”。
以《劳动的开端》重点段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默读,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然后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肩头’?”显然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学生甲:“挑煤要用肩,所以四次写到‘肩头’。”学生乙:“肩头的变化最能反映担子的重量。”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找出描绘肩头变化的词句:“压得生疼”、“肩也肿了,腰也酸了”、“跟滚水烫过一样疼”、“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直冒冷汗”等,从中体会到了“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
(三)创造性——培养学生敢于超越教学现实的精神
创造性是一种髙层次的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指学生对原有的认识操作方式有所改进、革新或突破。创造性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缺乏创新精神的主体无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未来的社会里生存都会发生困难。显然,这样的人也就根本谈不上具有主体性精神了。
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老师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无法创新。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教学现实的精神。如应答或复述课文时设法变换叙述方式:分析句子时进行多向比较;造句追求别出心裁;讲析问题运用直觉思维;敢于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讨论时大胆说出独特见解;阅读时能对读物进行比较评论;乐于自行设计训练习题等等。教学《凡卡》这一课,教师抓住“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即使收到了,爷爷会来接凡卡吗?”这样一个问题开展讨论,形成了“会来接”和“不会来接”这样两种相持不下的意见。教师便因势利导,组织了一次课堂辩论会,要求学生先暂时按两种不同意见分座,编为“正方”和“反方”,由老师当主持人。经过热烈的争辩,虽然“来接”和“不来接”都有充分理由,但一致认为:无论爷爷收到信还是不收到信,来接还是不来接,凡卡的苦难命运都是无法改变的,凡卡的“甜蜜的梦”也只能是个梦。由此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在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穷人的悲惨生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足以说明阅读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存量,更要重视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正反双方的辩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于能够激活语言、激活思路、激活在争辩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主体性是从心理素质层面上提出的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则是从教育层面提出的目标。两者辩证体现了人性的精华,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而成为培养21世纪一代新人的教育方向。它应当是中国阅读教学的世纪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