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三、在“自主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阅读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尊重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人的所有行为表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选择行为。在一天中,起床要择时、穿着要择衣、用餐要择食、出门要择路、购物要择优、游览要择地、代步要择车、阅读要择书……在一生中,就更不要说了,诸如择学、择业、择友、择偶、择居等等。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中或一天中能作的有意无意的选择多得难以计数。
选择是人生不息的行为表现,具有主体与客体双向性矛盾自我同一的辩证规律。在当代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不断加速,环境多向变换,更要求下一代具有很强的选择能力,方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认为“学会选择”已成时代的需要,“注重选择”已成时代之精神。
既然选择能力已成为人的重要的现代素质之一,就应当从小得到精心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命题,学生作业……一句话,学生必须亦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无任何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具体表现。试想,学生的一切课堂学习行为都得听命于教师,又哪里会有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这只会对造就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封建顺民有好处,而绝对不利于培养富有主体意识的面向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报载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去一家中学调査中学生的的自主性问题,在150名学生中,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找父母解决的竟达100%,没有一个学生认为应当自己先设法解决,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在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7%的学生说要问过父母[1]。于此可见,缺乏自主性,对自我选择冲动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鉴于“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阅读教学就应当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方面,是有效的操作方略:
(一)激发“理解”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对事物的含义可以作多角度理解,和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个性化等多种原因,教师应当让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可以有自己不同方向的选择。只要不违本意,造成谬误,都是可以容许的,不必拘泥于划一的答案。如教《乌鸦喝水》这一课,一位教师先作了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水太浅”;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瓶口太小”;而还有一位同学回答:“因为乌鸦的头太大”。老师只对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和第三位小朋友的说法,在这个问题里也不能算错,只是因为对同一现象,理解的角度不同。持“乌鸦的头太大”这一理由的同学,是因为老师演示的“乌鸦”(用硬纸做成)确实头大了一点。加上乌鸦处于动态,容易引人注意;而瓶子处于静态,容易被人忽视。于此可见,学生应当有权选择理解,教师应当尊重并激发学生具有独特性的思考,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二)提供“情感”的选择
在一篇课文中有许多使用确切妥贴、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让学生只挑最喜欢的词句来品赏和交流,这是对词句的情感选择。课文中对某一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叙,让学生只挑最使他感动、体会最深的那一点讲析交流,这是对情节的情感选择。在有人物群体出现的课文中,如《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赵王,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是对人物的情感选择……凡此种种,说明阅读课堂教学的情感选择天地是十分广阔的,由于情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教师更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以调动学生初读课文的积极性。学生发言踊跃,有的拟“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拟“一个臭美的皇帝”,有的拟“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昏庸的皇帝”……还说了各自的道理。
请不要小看这一“加”的调控行为,“加”在这里加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权决定只讲自己想讲、能讲的一点);“加”在这里加出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自己最喜欢的);“加”在这里起到了深入一点、串起全文的作用(真正培养了能力);“加”在这里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由教师“讲”懂变成了学生自己“学”懂;你讲这一点,他讲那一点,在教师的点拨沟通下,由“点”组成了“面”,形成了“体”)。
(三)引导“思路”的选择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道出了思路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都是思路。教学中对思路的探求和形成,必然会有一个选择过程。引导学生注意选择学习的思路(学路),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我的心事》这篇课文,讲主人公大林答应要请乡下来的邻居姐弟俩看一场电影,没有实现诺言而一直自愧自责。而姐弟俩言而有信的行为,更使大林愧悔不已,终于成了一笔没有解决的“心事”。教师在导读结束阶段,设计了这样一项训练:大林的心事一直没有解决,你觉得大林应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件心事?为什么?这里,有多种思路可供学生选择。从完成的书面训练看,有的认为大林应当去乡下一趟,当面道歉说明情况;有的提出大林可以再买两张电影票,请姐弟俩来城里看一场电影;有的设想可以写一封信给姐弟俩检讨错误,请求原谅;还有的建议买一套《大闹天宫》的连环画送给姐弟俩,弥补他们没有看到那场电影的遗憾……选择机制在这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交际水平。
(四)鼓励“学法”的选择
俗语说:“理儿只有一个,方法却有千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自觉地运用着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心理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总是因人而异的,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学法选择的机制问题。一堂优课的课堂调控,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作这种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以不断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一位老师执教《粜米》这一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学生迁移过去学得的深读课文的方法,有的说:这篇课文的课题贯穿了全文,可以抓住课题读懂课文,起先是“希望粜米”,接着因为米价大跌而“不能粜米”,后来农民们又觉得不粜不行,开展了思想斗争,“能不粜米”吗?最后被生活所迫,只好“忍痛粜米”。有的则认为如果抓住“比较”的方法,也会帮助我们读懂课文。于是大家讨论认为课文中可供“比较”的方面很多,如“米多”与“钱少”的比较;“充满希望”与“大失所望”的比较;“买价髙”与“卖价低”的比较,“想不粜’与“不能不粜”的比较;农民“焦急”与老板“悠闲”的比较等等。实践说明,学生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这些学习方法可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承认“操练”的选择
教师布置学生的课堂练习,应当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应当允许他们在练习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在作业的数量上应当有一个自由度,如教师布置5道练习题,让学生必做其中的1.2.3道,还有两道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一位低年级教师布置课堂作业,一改传统作法,她说:“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学了8个生字,现在请大家写一写。会的就不用写了。不会的一个字写三遍,第一遍要写得对,第二遍要写得好,第三遍要写得快。大家动笔吧。”这样,不搞“有枣无枣打三竿”,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另外,在作业的“程度”上,也应有难易的区别,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如把学生操练的习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人人必须掌握的习题;而另一部分则是体现教学目标的“上限要求”的习题,提供给一部分学生自选完成。
(六)容许“伙伴”的选择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群体活动。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伙伴活动的环节,有了较多的增加,如小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结对背诵、测试、分组观察调查等等。习惯上,这些伙伴都由教师分配指定,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结构会比较合理。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有的教师在调控时既有分配指定,也有自主结对,以更好地体现非组织群体的活力,伙伴教学的优势,在寻求合作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一位优秀教师到农村借班上观摩课。学生因为有几百名老师听课而显得特别紧张。教师在“课前预热”时,笑容可掬地作了风趣的自我介绍后说:“老师知道大家都有学习上的好朋友,我看座位可以暂时变动一下,请大家找一位自己的好朋友同坐一桌。老师晓得与谁同坐都乐意的小朋友,一定是人缘特别好的小朋友。”于是,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找好朋友同坐,拘谨、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教师在特定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选择同桌,竟为一堂观摩课的成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在自主选择的活动中,限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不让他们选择,选择和责任是主体性的一对李生姐妹。人的责任感是在自我选择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权利,而只能被别人选择,他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主体性也就难以发挥了。
注释
[1]杨建华《选择:中国的孩子会不会》,《生活时报》1997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