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式设计: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初读式设计: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必然具备的环节。然而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三个一”读一读课文、画一画词语、查一査字典,使初读环节在不同的课文板着同一副“面孔”,这就不免令学生生厌,严重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初读”指的是对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它是和“深读”、“复读”相对而言的,目的是为深读课文的研究评赏打下基础。鉴于“初读”在阅读教学全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基础功能”。即“初读”是为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打下坚定的基础。只有初读获得的初步印象,准确而可靠,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才有根本的保证。谚云“顺利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正可以说明“初读”基础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第二是“导向功能”。即初“读”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定向的作用。从“全息论”的原理分析“部分是整体的缩影”,“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起步”,它对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展示、阅读策略等方面都传递着主导信息。若教师不作精心设计,“初读”便无法胜此重任。第三是“情感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有良好的阅读心境,即阅读时的情感状态。这是一种弥散于阅读教学全过程中的持久的情绪倾向,使阅读活动染上情绪色彩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初读”给学生的是愉悦、受感化的心态,生动而富有情趣,那就必然会在阅读教学的全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无疑,这将会极大地提髙阅读教学的质量。第四,是“训练功能”。“初读”有其特定的训练任务,如审题能力、试读能力、使用工具书学习字词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提取大意、分清层次的能力等等。这些任务必须在初读时得到有效的训练,因为它们在阅读能力的整体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那么,在对初读环节的各个方面作教学设计时,应当如何操作,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初读与审题解题

“题好一半文”,说的是写文章时命题立意的重要;“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两者都说明了题目对文章的举足轻重。郭沫若同志曾根据《说文》,解释“题”的本义为“额”,由于头上最重要的部位是“题”(额)与“目”,所以就把文章的标识称作“题”或“题目”。

初读如何凭借审题、解题,当因文而异,不宜课课如出一辙。如有的课题足以统领全文大意的,则借题初读,便可起“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功效。课文《“我是你的儿子”》讲的是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的动人事迹,教师从课题切入,引导初读课文,让学生思考:

1.“我”是谁?(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2.“你”又是指谁?(兰考县许楼村的老贫农,盲人老大娘。)

3.这话是谁对谁说的?(是焦裕禄在大雪堵门时访问老大娘时说的。)

4.“我”真是“你”的儿子吗?(不是,焦裕禄与盲人老大娘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也是,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好儿子。是“不是儿子,胜似儿子”。)

有的课题则可以从“题眼”处以小见大,作为初读全文的突破口。如一位老师教《捞铁牛》,初读时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捞”,然后启发大家思考:围绕“捞”字,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归结为:(1)谁捞?(怀丙和尚)(2)什么时候捞?(宋朝)(3)在什么地方捞?(顺天府)(4)为什么捞?(修浮桥)(5)怎样捞?(利用水的浮力)(6)捞的结果怎样?(把铁牛捞上来了)然后,教师让大家初读全文,再用几句话把这6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落实了初知课文大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大家变换语序,”还可以有哪几种说法?”(如先说“为什么捞”,或先说“在什么地方捞”等等)训练变换语序、灵活表达的能力。

总之,把初读课文与审题解题密切结合起来,可充分剖示课题对课文的画龙点睛之妙,初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接近课文要旨、结构和写作特点,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与了解文意

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是初读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应当着意训练学生初读要以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估量其阅读价值为主要目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初读时训练学生撷取课文大意的能力要因文而异,循文导法,使学生不仅知大意,而且学会如何知大意。

教学《闪光的小球》一文,一位教师的初读训练思路别具:今天我们学14课闪光的小球(板书)。从课题看好像是一篇状物的课文,可实际上写了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注意按照以下要求来读: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找出一个句子能概括说明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中有六方面的人或物,请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联系。(出示填空题)

4.按照课文说说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填空题如下:

这位教师采用抓故事中6个主要事物,并分析其中如何联系,为学生撷取课文大意提供了抓手,并结合了语言文字训练(填量词),确实思路别具。这与每课初读时都一样问“请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的刻板和僵化,是无法比较的。

(三)初读与理清层次

在学生初读课文并撷取大意时,总离不开理清层次。所以,初读与理清层次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初读阶段的理清层次,也就是大致弄清楚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有的可结合分清段落,但有的课文,分段比较复杂,就可以先理清层次而不急于分段。这时的理清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大意,并为深读时或深读后的分段作准备。

理清层次作为初读课文的一部分,必须紧密结合在初读过程中综合推进,方能互为依存、相辅相生而收一举数得之利。请看一位教师执教《赤壁之战》一课时的初读设计。

教师:刚才大家把课文各段浏览了一下。我们现在来讨论整个战役的经过,先怎样,又怎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讨论中,老师要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役各阶段的小标题:

师: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说,一般应该有哪些要素?

生: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在上述小标题的上方,板书“起用”、“经过”、“结果”。)

师: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说,一般应该有哪些要素?

生: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在上述小标题的上方,板书“起用”、“经过”、“结果”。)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这六个小标题跟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应该怎样对应起来?

生:“两军相对”是起因。因为曹操率大军南下要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才调兵遣将迎敌形成两军相对,就要打起来了。

教师在黑板靠边处板书“率军南下”、“调兵遣将”,并引导学生释词,同时指出“率”和“遣”是本课生字,并对“遣”和“遗”进行对比。

生:从“黄盖献计”到“火烧敌船”是战役的经过,最后一段“上岸追击”是说曹操最后从陆地上逃走了,是战役的结果。

师:(在板书中相应的地方划线)我们能不能给起因、经过,结果三大段再各立一个小标题呢?

最后,师生共同确定“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三个小标题,再由学生上来板书。这时,板书成为:

这里,教师把初读、讨论、提取大意要点,理清层次和试列小标题综合起来让学生演练,使初读这一环节整体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初读与字词教学

在初读课文时进行部分字词教学是一项突出任务。如何使字词教学真正融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既做到密切联系阅读理解活动,又适当集中,为深读课文打基础,是初读设计的难点所在。

把生字新词分类渗透于初读活动之中,是效果较好的可行策略。如《手影游戏》一课共有十个生字:兔、鸭、英、凤、影、戏、嘎、叫、蹦、追。一位教师将十个生字,分批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时教“影”、“戏”。

2.观察插图时问:图上的手影有哪些小动物?教“兔”、“鸭”。

3.初步了解课文时教,说说课文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叫什么?让学生确认哪个是小英,哪个是小凤,哪个是小桃,为什么?(手影不同)教"英"和"凤"。

4.通过引读,结合动作和象声演示,教学“嘎”、“叫"、“蹦”、“追”。

有的词语含义比较丰富,学生难于理解的,则不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形象说话,帮助学生领会。如教学《雨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助人为乐”这个词,可利用课文插图设计如下训练。

师:同学们看看插图,你能从插图中看到什么?

生:有几个孩子,司机和老大爷,在忙着为拉苹果的姑娘捡满地的革果。

生:他们都冒着雨在为拉苹果的姑娘捡苹果。

师:大家真会观察,你们看到这些放学的孩子和过路的行人都在热心帮助那位翻倒苹果的姑娘。(板书:助人)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些人物的表情,你又发现什么?

生:孩子们脸上带着微笑,顾不得撑伞,追赶着地上滚动的苹果,看他们有多高兴呀!(板书:乐)

生:那些过路的叔叔、阿姨和满头白发的老人,脸上也带着笑容,不停地捡着地上的革果。

师:两位同学讲得挺不错,观察得真仔细,还能合理地想象,那谁能根据他们的回答,用一个词语说说这些孩子和过路人帮助姑娘的心情?

生:助人为乐。(师在“助人”后面板书:“为”,组成“助人为乐”)

师:对呀!从课文的插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助人为乐”的意思。这是我们学习词语的一种方法。

总之,初读阶段的字词教学应是初读的有机部分之一,作一体运行。把初读与字词教学看作“两张皮”是不可取的。

(五)初读与读写检查

初读课文之后的读写检査十分重要,它既是对初读成果的巩固和加深,又是向“深读课文”过渡的桥梁和中介。因此,初读检査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自然是最常见的,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有的老师要学生“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还有的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如此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恐怕比每次都由老师指名学生读,效果会好得多。

或默写词语或听写句子,或完成填空题,则是初读检査时常用的“写”的形式。这方面,更应当做到精心设计,因文而异,不落俗套。如《草船借箭》一课的初读听写:

师:今天我采用新的默写方法,每人选择几个词语准备给上黑板写的同学默,并想一想,你为什么让他默写这个词。(学生各自准备,老师先找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报词。)

生:“迟延”、“惩罚”。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让他默写这两个词呢?

生:“迟延”这个词两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偏旁不同“迟”是“走之儿”,“延”是“建字旁”,很容易混清。另外,“延”的第四画是竖折,有的同学会误认为竖、横两画。惩罚的“罚”字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常有同学写成“训练”的“训”。所以我选择了这两个词。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地方是不是很容易出错。

生:(齐声)是!

一位老师教《航天飞机》一课时的初读检查,则另有新招。他先让学生听写6个词语:惋惜、担忧、对空长叹、羡慕、高兴、惊喜。然后作这样演练:

1.这6个词语都是写谁的哪一方面的词语?(银色飞机的心理活动)这是“词义归类”。

2.出示写有6个词语的6张小卡片,供学生校对自改后,问学生,谁能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调整卡片的次序?(应是对空长叹——高兴——羡慕一担忧——惋惜——惊喜)这是“词序整理”。

3.谁能用这6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撷取大意)这是“词语运用”。

这样的初读听写检查,不仅是高度综合的初读训练,而且为抓住“羡慕”、“惋惜”、“惊”喜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深读课文提供了过渡、拓展的必要条件。

“教无定法,不法即法”道出了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这一创造艺术的真谛,我们应当为追求初读设计创意迭出的新景观,新局面而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