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方法

板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最平凡、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仅次于讲述。在很早以前奉行个别教学的时代,老师学生实行个别面授。当然无板书之必要。随着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除了用说话传输教学信息之外,还得借助适当的工具,给全班几十位学生灵活地、机动地传输文字图像信息。于是,黑板便应运而生了。这样看来,如果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奠定班级教学的理论算起,板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当然起始较晚。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应是最早的班级教学雏形,据此算来我国的板书也经历了一百多个春秋。

板书虽不自今日始,然而过去对板书并没有作多少深入的研究。只是近几十年来,对板书的研究才一浪高过一浪,不但讨论板书的文章常见于报刊书籍,而且还由研究板书进而发展为研究“导读图示”,研究“教学板画”,乃至成立全国板书学会,举行板书教学专题研讨会等,这决非历史的偶然。

今天,板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已使板书成为一个髙精密、大功率的教学"机件”,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课本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缩微技术”的巧妙应用。

“缩微”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新技术,不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髙速度发展的技术领域,而且正在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门。“缩微”以髙密度的信息存贮,不仅可以解决信息以纸为存贮介质所占用的巨大空间,也顺应了当代社会在信息膨胀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微型化”要求。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板书设计,也有人誉之为“微型教案”。

作如是观,课堂教学的“集成块”,该是对板书设计的最恰当比喻,而“缩微”则是板书设计的本质所在。它客观地体现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力求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力求以简驭繁,以一当百的时代要求。

对板书这种“集成块”的功能,我们不妨以课文《半夜鸡叫》的板书设计为例,作一剖视:

这个板书既反映课文思路——全文以“半夜鸡叫”这件怪事为主线,借助“周扒皮借鸡叫欺压众长工”和“众长工借鸡叫痛打周扒皮”这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斗争,长工们的智慧和老地主的愚蠢;也反映了设计者的思路——突出详写周扒皮凶狠欺压和众长工巧计痛打的过程,而略写其余的东西,体现了本课是“详写和略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中的阅读课文。另一方面,板书还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构想:在落实“详写和略写”这个教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显示故事哲理:“周扒皮借鸡叫欺压众长工”是前因,“众长工借鸡叫痛打周扒皮”是后果,说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并借助板书的巧妙组合,连环效应,突出课文的情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按事索理”、边读边想的良好阅读习惯。

充分发挥板书的这种以简驭繁,从微知著的“集成块”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把握教材的深度和教学技艺的力度,还必须善于浓缩信息。板书设计的这种“缩微”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字锤炼

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教材中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语,组织成板书的基本内容。关键词语提炼得恰当与否,对板书设计的成败关系重大。如《草船借箭》一文的板书设计:

由此不难看出,文字提炼先要紧扣教材思路。本文围绕“箭”这个中心展开的一场斗智,反映了诸葛亮顾全大局,善于研究思索,巧妙排难的聪明才智。板书选用的关键词语,充分考虑了足以反映这个斗智过程,各个扭结点,形成连贯性很强、能统摄全篇的悬念、波澜和高潮。由此形成的板书,既高度精炼概括,又足以反映课文全貌,如此才是“缩微”。另一方面,教师对关键词语的选用又要为教学思路服务。从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用对比法教这一课,以充分发挥教材特点,落实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当然提关键词语,并不是照搬课文,有些词语根据板书需要也可作适当简缩或改编。如课文中“……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在板书设计中就可简缩为“不用材料”。

(二)概括点拨

即在板书设计中,除了提炼关键词语作为板书内容的主体外,有时也可以加上一些教师编拟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必须是十分必要,确能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如《穷人》的板书设计:

板书中如“動劳善良”……等词语,并非教材所有,而是由敎师编拟提示的。这篇小说通过桑娜及其丈夫关心邻居西蒙,在极其穷困的情况下,抚养西蒙遗下的两个孩子的事,深刻反映了桑娜一家善良、朴实、急人之难的性格。对这种内容的课文,板书要评价人物,教师作点拨性的提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犹如一炬之光,可以使统体皆美,全文豁然贯通。提示语这种“点睛”的妙用,不仅不会使板书臃肿,反而更能显其“缩微”之巧。

(三)线条连接

即在板书设计中,借助于各种线条的连接,确切而又经济地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板书设计中借助于线条,不仅可以代替板书设计中用了虚线、实线、曲线等各种线条,将故事情节发展的五个过程和金鱼(正义和万能力量的化身)、渔夫(善良、诚朴的劳动人民)、老太婆(贪婪、残暴者的典型)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物性格冲突的纵横交错关系,表现得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从中显示出哲理和生活逻辑。横贯的虚线,使人们联想到这些方面之间有密切联系;实线则暗示了概括性的包孕;曲线又表示出对性格情绪的强调。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线条的连接,就不可能使板书设计包含如此众多的信息量,显示其缩微的功能。可以说,线条是“集成块”中的“电路”。

(四)图像辅助

在板书设计中,如能溶入简单图像,可以开拓空间,触发形象思维。图文的对照效应,使缩微的效果更佳。如《渡船》一课的板书:

烦琐的语言表达,而且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在“缩微”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文的板书设计:

板书巧妙地辅以河道和表示“离岸”、“过河心”、“靠岸”的渡船图像,使课文的结构层次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从而集中说明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渡船上索不相识的人们之间,有力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新风好,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五)符号沟通

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述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板书设计中常用的符号有箭头、几何图形和各种标点。如《田忌赛马》的板书设计:

板书紧紧抓住课文难点,即将田忌与齐威王两次赛马,从“大败”到“反败为胜”的复杂情况,借助于箭头的交叉,清晰地表现了文字叙述旳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起了重要的助读作用。另一方面,板书设计又充分剖析了教材的重点,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这里除借助提示语外,也充分显示了符号的功能:着重号突出了关键在于“力”与“智”;两个问号旨在激起学生的思考,造成悬念;而感叹号又显示了结论的有力和对田忌、孙膑的赞赏;各种大小括号和几何形(方框)的使用也都起了总括、注释、强调等作用。从这幅板书设计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多种符号的沟通,要靠文字的表述,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的。可见,符号在高密度地“集成”教材多种信息方面,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排列技巧

板书设计的外观排列所构成的造型,往往包孕着诸多“潜台词”,也可以省去不少文字的表达。正像“排列”在“集成块”中所显示的重要作用一样,在板书设计里,“排列”也是一项重要的技巧。课文《劳动的开端》的板书设计,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启示:

整幅板书的排列,采用了挑煤的线路图像造型,按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从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四方面作综合的主体的显示。由于排列方式形象、巧妙,板书设计为学生展示了课文所反映的生活画面,足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去感受童年的吴运铎在饥饿威胁下被迫走上艰难谋生道路的辛酸生活。这正是借助“排列”的功能,给我们提供了“潜台词”。如果将课文内容只作文字表述式的一般陈述,就不可能产生这种暗示效应。

(七)组合功能

板书设计“缩微”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借助组合。“排列”指外观造型,“组合”则是内容的筛选和编配。挑选哪些内容,怎样按教与学的思路让学生认识教材的最佳路线,突破教材原有的顺序,重行组合,往往可以产生一种效应,以代替某些语言叙述,使信息得到浓缩。如《鸟的天堂》一课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从“时间”、“气氛”等四方面,提炼关键词语,进行“相似组合”,又从“静态”和“动态”两大块进行相反组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来,要在《鸟的天堂》一文中落实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静态和动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借助了对比的组合效应,把“动静不同”这个课文中不易理解之处剖析得清淸楚楚。

(八)放大效应

板书的“缩微”功能,并不是将课文各部分,一律呆板地按比例缩小。事实上教师在设计时常常是根据具体的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构想,作有详有略的处理。因此,板书设计在整体“缩微”中有时还带有部分放大的作用。从另一角度说,“缩微”也是为了更好地“显隐”。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整体图像,采用了“集合”的形式,由“江南”而“故乡”,由“故乡”而“杨梅树”,由“杨梅树”而“杨梅果”,采用高度浓缩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借物抒情,爱国爱乡的思路。但是对“杨梅果”这个重点部分,又采取了详列的手法,就“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印证“惹人喜爱”的强烈感情。这种略中见详,更全面地反映了课文的必要信息,使板书设计更好地发挥“缩微”与“显隐”这种辩证统一的作用。

正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英文版)所指出:"……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但是也许正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使用不足。许多教师利用黑板的能力很差,还从未探索过它那令人兴奋的种种可能的办法。”现在对板书设计的研究,正在为我们展示出“令人兴奋”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