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七、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阅读教学课堂设计内容的丰富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设计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这也就是阅读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这里的所谓“原则”,是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它制约于阅读教学的目的,反映阅读教学过程的规律,也是阅读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说,阅读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对岸,任务是过河,方法是桥和船,那么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原则就是怎样指导搭桥和造船过河。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原则,是对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规律性进行考究、研究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它是进行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指针。设计原则不确定,设计方法的优劣就会失去衡量标准。课堂设计原则又是指导具体设计的一般原理,是准确地有效地做好具体设计的依据。
能体现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规律性认识,内蕴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考察研究。迄今为止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许多方面仍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由此归纳出来的原则也就难免见仁见智,呈现出多种状态。另外,每一项原则,都只是总的原则体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在运用时,就要同时考虑其他原则的因素,达到统筹考虑、和谐运用的境界。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的阅读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即由编者选取一篇篇现成的文章为课文。这样,每篇阅读课文都是中心明确、情节连贯、结构井然,首尾圆合的整体,其反映的内容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差别性很大。这就给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从目标到程序,从重点到难点,从方法到手段等以严格的限制。即必须与课文整体密切配合,防止设计的教学环节远离了课文,破坏了已由课文特定情感酿成的课堂氛围。如一位老师教《赶集》这一篇,在深读课文时要学生尝试用“无论……都……还……”说句子。教师事先设计的写在小黑板上的语言环境是“那些女同学当然穿得更美,无论……都……还……”由于提供的语境远离了课文,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好不容易,在教师的一再启发下,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那些女同学当然穿得更美,无论是穿无袖衫的、超短裙的,都色彩十分艳丽,有的还在脸上化了妆。”也许老师觉得这个句子涉及了道德认识问题,只好再叫大家来改,师生都搞得很僵,由课文情感产生的特有课堂氛围亦不复存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环节的设计,没有体现课文的整体性。如果能顺着课文的情节,从课文的省略处下手,将提供的语境改为:“赶集的孩子也不少,他们当然很髙兴,无论……都……还……”学生尝试说句子,不仅不会感到困难,而且可通过训练扩展课文情节,丰富想象,强化情感氛围,获一举数得之利了。由此可见,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课文的整体性原则。这也关系到紧扣教学目标,重视课堂“情绪场”的营造,强化阅读教学的情感等问题。如果阅读环节的设计节外生枝,就有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漫无边际,转移了重点和热点,这就有放难收了。
(二)情感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阅读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的内在机制,这是因为语言文字是思想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而阅读课文则多是饱含作者情感的生活图景。所以,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要伴随着浓烈的情绪。阅读训练同时也应该是情感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把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情感性要求,提升到“原则”髙度来认识和实践。广西省特级教师宋潯坚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时,对最后一个自然段“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没有作一般的教学处理,而是充分开掘了它的情感含义,组织大家尝试探索。她先要大家算一算: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再算一算这七十二个小时中,白求恩只有几小时不在手术台边?当大家惊奇地发现三天三夜中白求恩只有三小时不在手术台边时,教师趁热打铁,不断为被激起的学生的情感“升温”,要大家展开想象,在这三小时中白求恩可能干了什么?于是有的说:“白求恩可能利用这短时间喝点水,啃一点干粮,又接着做手术。”有的说:“这三小时白求恩在探望伤员,看手术后伤情怎么样。”有的说:“白求恩在给手术刀、镶子、盘子等进行消毒,为新的手术做准备工作。”还有的说:“白求恩利用这短暂时间组织已经动过手术的伤员安全转移”……正是在这伴随着阅读活动而展开的想象、表达的训练中,使大家对白求恩同志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崇敬之情,也不断地得到了升华。
(三)差异性原则
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教师若以绝对划一、呆板的课堂教学设计,必然难以适应全班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所以,阅读的课堂设计,更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课堂设计的方案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以充分适应学情,提倡现场处理、因势利导。有人说,教育的本质特点便是差异性,这不无道理。因为儿童之间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确实存在着差异。对同一的教学内容,儿童接受的快慢优劣会各不相同;不同儿童之间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情况也千差万别。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只从儿童的“平均情况”出发,施以千篇一律的教育,强求他们齐头并进,这不符合儿童的实际。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这就要求未来的社会成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造才能。我们若以划一的教学设计,去铸造一个模式的社会成员,又怎能适应未来的要求?
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差异性原则,在目标的达成方面也要有所区别。一是对同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定的教学范围之内可施以不同内容的教学,使学业成绩甚佳的学生能参与有较高难度的学习,保证他们“吃饱”;使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能参与比较容易的学习,也能保证他们“吃好”,另一方面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也应当提出不同要求。较高要求,是目标的“上限”,只求部分同学达到;基本要求是目标的“下限”,应当让每位同学掌握。第三,对同一内容的训练量,也可以因人而异。如抄写12个生字,教师就不应当作“每个生字写5个”的统一规定,而是可以让学生“挑12个生字中不会写的写,写2—4遍”。第四,对同一问题还应当允许学生认识上有差异。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致力于把学生引向精确领域,即关于课文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是“大一统”的。而创新教育则重视启发学生的不同认识,致力于把他们引向模糊领域,注重个体的不同的心灵感受,承认差异性。阅读《骆驼和羊》这篇课文,老牛的一段话富含哲理,教师通过训练指导学生开拓思路、咀嚼品味:假如你是聪明的老牛,你还可以怎样说来帮助骆驼和羊改正自己的缺点?于是学生回答:——“可以说‘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是不对的。”
——“还可以说'把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是不对的'。”
——“只看到人家的短处,看不到人家的长处是不对的。”
——“也可以这样说:'我们要团结互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样说也行:'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和人家,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点,把事情办好。'”
——“如果说成‘我们要互助互利,就得扬长避短'也是可以的。”……
教师面对学生的多种说法,认为都有道理,表示赞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
(四)综合性原则
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部分阅读,当然也不例外。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都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方面。实践证明,把语言学习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了具体的思维内容,是违背学生言语能力发展规律的。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学习一门新的语文,就是塑造一个新的自我。科学语言观的核心是承认语言及语言学习具有自然性与人文性交织的特点。另一方面,阅读教材的文选型特点,又决定了它的学习内容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兽虫鱼,涉及文、史、哲、数、理,可谓无所不包。这又决定了阅读教学具有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科学性等多种特点。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十分重视体现这种综合性,注重全人格培养意识。而且应当把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综合性作为一项原则来考虑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级教师吴杏春教《美丽的公鸡》一课,引导学生深读课文之后,设计的环节就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她先以生动、饱含激情的语言,归纳升华了同学们的讨论:“大家说得很好,这只公鸡确实是一只美丽的公鸡,它长得漂亮,外表美;虚心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内心美;帮助人们做事,行为美。我想,现在它的语言也一定很美。如果再遇到它的伙伴,它一定会有礼貌地跟它们说话。”说到这里,教师打出幻灯片:池塘边的树枝上停着一只蜻蜓。教师要大家想:公鸡什么时间,来到哪儿?看见谁,他们讲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讨论,然后请大家试试说说看。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这就不仅仅是理解课文,训练说话,同时也综合地提髙了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表达交际能力、情意审美能力。
(五)生动性原则
阅读教学课堂设计必须遵循生动性原则,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老脸孔”。“富有情趣”决不是“小儿科”,它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中更具有特殊价值。有了它,阅读便成了富有诱惑力的行为,跃动着孩子们的灵气,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阅读教学的环节是否设计生动,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情趣盎然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懂,把本领学会。否则学生就要在课堂上倍受煎熬,苦海难渡。更有甚者,会从此厌学,一蹶不振。这就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业难继,还可能关系到对孩子身心的无可挽回的损伤。一位老师教《火烧赤壁》一课,在结课时是这样设计的:胜败是兵家常事,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现在周瑜、曹操、诸葛亮要总结经验教训、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大家自报一个角色,上来说给大家听,现在先准备一下。显然,如果教师只是以提问的形式,让大家来回答:周瑜为什么能打胜仗,曹操为什么会败,诸葛亮的计策好在哪里等等,学生被动应命回答,那就会使课堂大大减色,学生兴味索然了。因此,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艺术“包装”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六)创新性原则
以情节分析为中心,以提问设计为手段,以章法讲解为要点的阅读课堂教学,毕竟是源远流长、由来已久,教师操作起来,必然会有轻车熟路的潇洒。但是,教育是既具有继承性、更具有创新性的事业。因为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的一代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
创新的教育必须落实于教学的创新;而教学的创新必须先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正是这条“逻辑推理链”,使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
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使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今天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江山不改、涛声依旧。千篇一律、千课一型的阅读教学,也确实使不少孩子“黯然神丧”。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已势在必行,它既是教学本体的追求和超越,也是当今时代的感召和呼唤;不仅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高低,更牵动着一代人的养成质量。今天的阅读教学应该给面向新世纪的学生一些什么才干?正如张隆华同志所说:“我们不能老在旧框框里打转,应该有新的认识,有新的设计。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告诉学生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创造性学习;要根据教育未来学的思想,把语文学习序列化、情境化,使学生乐意学、快步学,有成效、有创新,以满足未来社会对语文工作的需求。”[1]所以,阅读教学课堂的设计,也决不是只要重复“旧框框”的“多读多写”就成,而要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语文工作的需求”而应该有“新的认识,新的设计”。
导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位教师对课文的重点第二自然段,是用设计填空练习的方法,让学生读懂的:
凝视这幅油画,我们可以看到多方面的差异:一.是年龄,有的是____,有的是____,有的是___;二是体质,有的___,有的___,有的___;三是身世,有涉世未深的__,有流离失所的___,饱经风霜的___,曾为沙皇效力的___;四是神态,有的___,有的___,有的___;五是动作,有的___,有的___,还有的___。尽管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他们都被一条共同的纤绳所束缚,都继承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和压迫,过着悲惨的生活。
试看这一以练代讲的导读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的兴趣,而且巧妙地通过分类、列举、对比、综合(“一条共同的纤绳的束缚”)和理性归纳,极富创造性地进行了阅读的心智训练。
注释
[1]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