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备课的思路设计

四、阅读教学备课的思路设计

在阅读教学备课的运作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学思路的设计。

什么是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亠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1]李伯棠先生也说过:“我们进行课堂敎学,就好比写一篇文章……也要讲究教学的思路。根据教学思路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方法。”[2]

阅读教学备课时的思路设计,必须根据课文作者的“文路”,教材编辑的“编路”,学生学习的“学路”和教师引导的“教路”综合而成。在教学思路的设计方面,至关重要的是课文主线的提炼。课文的主线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的主线,一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深读课文时进行。提炼主线,为了使学生对课文能作以简驭繁、高屋建瓴的把握,从而为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设置少而精研读的问题情境创造了条件,以便于充分展开学生的自读,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

提炼主线当然要因文而异,无固定程式可供套袭,但这不等于没有规律性的方法可资借鉴。笔者认为以下16种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从题目提炼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抓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如《挑山工》一课,教师从课题切入,提问:课文中写出了哪三种挑山工?学生细读课文,从讨论中很快归结出有三种挑山工,即“共性的挑山工”(第1段),“个性的挑山工”(第2段起,写作者有一次遇到的那位挑山工),“理想中的挑山工”(课文末尾作者画成画中的挑山工,一个不断奋发前进的理想形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三种“挑山工”自学全文,并任选“一种挑山工”作研读讲析交流。其主线图示为:

(二)从题眼提炼

题目中能警策全题的一个关键字(词),一般称为“题眼”。“题眼”不仅提挈全题,而且往往能通过提挈题目而揭示课文要义,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抓住题眼来提炼主线不失为上策。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从题眼“壮”来探求主线。教师提问:为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说“狼牙山五勇士”行为?“战士”呢?“烈士”呢?为什么?(理解“壮”的含义)那么请大家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五位战士哪些方面可以称之为“壮”?于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归结出了“接受艰巨掩护任务的‘壮心'”;“引敌人上绝路的‘壮志'”;“狠狠歼灭敌人的‘壮举'”;“宁死不屈‘壮语'”;“毅然跳崖的‘壮气'”。这样,就形成了围绕“壮”字的5个问题情境,为学生研读、交流创造了条件。

(三)从文眼提炼

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的,我们便称这个关键词为“文眼”。显然,抓住文眼便易于拎出主线,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导读课文《穷人》时,一位教师由“《穷人》主要写谁?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说的?”从题导入,再重点突破:“桑娜在帮助西蒙收养两个孤儿时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从哪一个成语中可以最概括地体现出来?”从而提出文眼“忐忑不安然后紧扣文眼,让学生列举具体写出“忐忑不安”的句子,归结出4个供学生研读的问题情境:(1)他会说什么?(2)自己的五个孩子为什么已够他受的了?”(3)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4)如今怎么跟他说?学生研读后组织课堂讨论,教师相机渗透读写训练。如下图:

(四)从警句提炼

课文中有的关键句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若教师能抓住这样的警句,也会成功地提炼出主线来。如《詹天佑》这一课,导人后即让学生抓出能够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并以此为主线,从句中的关键词“杰岀”、“爱国,,中生发两个问题情境:为什么说是,,杰出,,的?“爱国”

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在学生研读交流时,相机落实各项训练目标。图示如下:

(五)从过渡提炼

有些课文的过渡小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小节,可以“中间开花”、勾连全文,从而提炼出主线来。如导读《赤壁之战》一文时,教师抓住课文的第4小节中的“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这一句,前半部分是课文的1-3小节,写“定计”(“好主意”),而后半部分写“施计”(“怎样打”),形成了研读课文的主线,如下图:

(六)段意提炼

有的课文的段意可归结为很有特色的小标题,便自然地形成了课文主线,作为研读的抓手是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的。如《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中,陈赓将军对小红军的称呼随课文情节发展而变化,耐人寻味。让学生探讨这些称呼变换背后的含义是研读课文的重要抓手。如:

(七)从情节提炼

对故事性强的课文,也可以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主线,但这种提炼必须有很强的联系性,方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可以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取暖,出现幻觉而又幻觉破灭,形成研读课文的主线:

(八)从习题提炼

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提炼主线的启示。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1.②是“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题中的“巧妙”一词是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点睛之笔。教师从课题入手设问:课文写了西门豹的一件什么事?他的办法好不好?课后习题中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你觉得巧妙在哪里?这样,便可单刀直入,形成主线的问题情境:

(九)从插图提炼

课的插图往往落在课文的重点处,有的课文从插图入手,图文对照,会十分有利于导出主线。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插图,描绘了11个纤夫的形象,课文则逐一介绍“领头的”老头儿兼及一个“中年人”依次引出“髙个子”、“小伙子”。从“穿红上衣的少年”又依次引出“有病”的、“秃顶”的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的髙个子。最后介绍“走在最后的"一个老头儿。这11个群像,都被一条纤绳所“捆绑”,而外貌、年龄、身世、服饰、表情各异,以此可形成研读的问题情境:

(十)从提纲提炼

叫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每小节的提纲,尔后归并排列,形成一条主线,供学生研读。如《鲸》一课的深读,教师让学生把每小节提纲(自己归纳)想好了就写到黑板上,然后归并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小节。如:(1)“鲸很大”;(2)“鲸不属鱼类,是哺乳动物”;(3)“鲸是胎生的";(4)“鲸用肺呼吸”;(5)“鲸的吃食”;(6)“鲸的睡觉”。尔后归并研读。如:

(十一)从主旨提炼

在深读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寻找主旨,并从主旨引出主线,开.展自主研读。如孙双金老师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就很有特色,他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能找岀诗中的一个字吗?(“还”)尔后从一、二句诗让大家找与“还”的联系(“靠家近,应该还”),从第3句归结出与“还”的联系(“离家久,更该还”),再从第四句分析出与“还”的联系(“思家切,不能还”)。为什么?点明王安石为变法“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如:

(十二)从“比较”提炼

对一些采用对比、类比的手法写成课文,抓住其比较的内核,也有助于提炼出主线。如课文《一定要争气》,可紧扣童第周学生时代经历的两件事,从地点、内容、行动和决心四个方面,比较两次“一定要争气”的“同”与“异”。如:

(十三)从“反复”提炼

适合孩子心理特征的作品常常采用反复的手法,因而课本中这类课文比较多见。作者采用“反复”的地方,往往是文脉的呈现,如能抓住反复,便可比较容易地升华归结出课文的主线来。如课文《一粒种子》中,把“挺一挺”这个描写种子发芽的动作,重复了三次。第一次是因为暖和(温度),第二次因为喝了水(水分),第三次是因为蚯蚓松了土(空气)。这三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条件,也正是勾通全文的主线:

(十四)从“线索”提炼

课文的情节发展总是有线索可循,线索在串连内容方面有重要作用。有些课文的线索能把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这对于提炼主线是很有帮助的,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故事生动发展曲折,若以“线索”提炼,便可化繁为简,条理清晰。如:

(十五)从“说明”提炼

以说明为主的课文,不妨从“说明”切入,提出勾通全文的主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左友仁教《航天飞机》这一课,从抓“说明”入手:什么是航天飞机?(找出了课文中的一句话:航天飞机是专程来往于地球和宇宙之间的飞行器)航天飞机是怎样的?(再找出课文中的七句话:1.尖尖的……方方的……两侧雄壮威武;2.他飞得……每小时怕有……;3.他不能飞出……;4.他专程来往于……之间;5.有时……送上轨道去;6.有时……做各种实验;7.有时把……又把……)如:

(十六)从评析提炼

对一些内容特别复杂,情意特别含蓄的课文,提炼主线有一定难度,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评议课文,从评议中发现抓手,从而拎出主线。如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教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事情节?学生用了“蠢”、“骗”、“伪”、"假”、“傻”、“装”等等。经过讨论比较择优,最后统一在一个“骗”字上。于是主线便提炼出来:

清代名画家郑板桥有副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既可视为描写自然美景如画的佳句,又可看作开导人们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教学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当然也能在这副妙联中获得诸多启迪。晚秋时节,西风萧瑟,草枯叶落,唯余少许叶片的高树迎风斗寒,傲然屹立。此情此景,用来比拟经过升华提炼、精雕细刻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不是很贴切吗?二月春早,乍暖还寒,唯有早春花株,数枝竞放,显得春光独.占,奇趣别具,非同一般。以“二月花”来形容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独特创意、不落俗套,更不模仿抄袭,而能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不是也发人深思吗?.

注释

[1]转引自《江苏教育》(小学版)1983年第9期。

[2]李伯棠《小学读教学漫谈》,山东教育岀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