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二、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阅读课堂教学的设计,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必须搞清楚“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和区别,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和要求。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读者靠目视或口诵,从书面文字符号中理解和提取意义的一种学习活动”[1]。显然,这里所指的“学习”是广义的,不仅包含了特定的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也泛指人们一切阅读的社会行为和实践活动。简单地说,阅读是读者以获取阅读文本的意义为基本目的的。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行为的社会性——阅读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而阅读物(阅读文本)则是这种交际活动的中介。作者——文本——读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际系统,使阅读具有社会性意义。
活动的实践性——阅读在交际过程中成为一种社会的实践行为。而这种实践又是以人脑的高级活动形态而存在的特殊运动。这种实践的活动,不仅把读物从一种密码式的符号系统转变为一种充满意义的作品,而且影响和改造了阅读者。
过程的心智性——阅读是个体的行为和活动,而这种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完整地说则应当是以思维活动为核心,依靠全部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意向活动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阅读具有过程的心智性。
那么,“阅读教学”又是什么?它与“阅读”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呢?
阅读教学“相对于作文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言,指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途径。阅读教学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起着重要作用”[2]。由此可知,尽管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基础,但它的任务和要求远比阅读活动丰富得多。我们对此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方能为阅读课堂教学的设计,树立正确的理念。
(一)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
阅读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是阅读主体的一种独立行为;而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具有师生双边互动的特点。明确这一点,对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阅读课堂里,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索不是凝固不变,而是互相转化,互为主客体的。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看,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阅读课文为对象(客体),由阅读实践活动获得发展意义的过程中,不能没有教师的媒介作用(媒体),即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提升,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达成阅读教学目标。从教师主体的角度看,则以学生客体为对象,通过阅读课文这一媒体,去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发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引导、点拨着学生的阅读实践,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活动又为教师的引导、点拨,提供了教学机遇和条件,始终是以这种主、客体的互助互促、互相合作,才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当然,师生互动并不等于两者平分秋色,各占其半,而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和作用。相比之下,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应当始终处在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地位。而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教师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诚如圣陶老所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3]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严重弊端是重教轻学,重讲轻读重全盘授与、轻相机诱导,导致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今天,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读者以从书面符号获得意义为主要目的,说到底就是只要读懂了阅读物在说什么(理解)就可以了。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则要复杂得多,只读懂了课文在说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接受语言训练的重要任务。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艰巨任务,主要是以一篇一篇的阅读课文为凭借来实现的。学生读懂了课文写了什么,这仅仅是第一步,他们还应当人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语言训练,方能提髙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是,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偏重于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步形成了一种以烦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僵化的讲问模式。教师追求讲深讲透,烦琐而又肤浅的提问,只不过是一种点缀而已;学生则被动应付、外紧内松。须知语言文字是一种思想交际的工具,而任何工具的使用技能,都是不可能靠听讲就能掌握的。应当说,阅读教学忽视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髙耗低效的主要归因。这对于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是不能不引以为训的。
(三)阅读教学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载体
人在社会生活中要与外界交流信息,要满足自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个重要的能力便是阅读。因此,阅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髙,虽然通过社会生活中的无意阅读活动,也可以实现,但其目的性、科学性和效益性都不能与有意的阅读教学相比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教学是提髙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载体,与生活中自发的、自在的阅读活动相比,有着鲜明的区别。
阅读能力指阅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这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组成的复杂的心智能力,如字、词的认读能力;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吸收能力;语言的自学技能(会用工具书和掌握阅读方法)等等。显然,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指导、有特定环境和设施条件的阅读教学,可以最迅速、最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
(四)阅读教学还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保证
阅读习惯通常指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能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这种所谓“自动化”的程度,则是由于重复的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达到在行动时,意识的控制可以降到最低限度,就可以完成某种活动。
阅读习惯同其他习惯一样,有好与不好的区别。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阅读者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不断追求、探索阅读效益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教学对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发的阅读行为所无法比较的。因为,一般地说,阅读教学在树立明确的阅读目的、具体的阅读计划、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和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等方面,都能够提供优化的条件、环境和指导力量,而这些方面又都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要素。相比之下,社会生活中自发的阅读活动,虽然也十分重要而且有益,但也容易滋长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有的阅读只凭兴趣,可能一味沉醉在武侠小说之类而难以自拔;有的阅读没有计划,可能只是“一日打鱼,三日晒网",无功无益;有的阅读马虎了事,可能坐读半日而心不在焉,不知所云;有的阅读甚至会不分良莠,可能沉溺于坏书之中反受其害……凡此种种更说明以科学的阅读教学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从而杜绝不良习惯的形成,是毋庸忽视的。
认识阅读教学与阅读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为现实的情况正是因为模糊了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这种区别性而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改革的进程。如果我们能更好的认识阅读教学的个性特征,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就能更全面、优化地体现阅读教学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注释
[1]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3]参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