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法设计:向阅读主体的趋归
四、自读法设计:向阅读主体的趋归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焦点问题。阅读,作为一种个体的行为和活动,主要体现为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不难理解,一种真正的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对学生这种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的活动,教师是不可能越俎代庖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作为阅读活动主体的学生的自读能力便十分重要。自读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科学的自读活动。在这方面,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多有探求,不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圈读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读法,即对课文内容加以圈点,找疑究难。圈读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不但可以疏通课文,促进理解,还可以增强记忆,便于进一步查考、分析。圈读法是很多人采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应用于阅读的全过程:初读时,通过圈画标出生字、新词、含义不甚清楚的句子,或表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地方;深读时,通过圈画可以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归纳各段大意;精读时,通过圈画可以归纳中心,品评赏析,揣摩文章的要旨机理。圈读要用符号标注,因此必须有一套相对固定,能代表各种不同含意的符号,让学生统一使用。圈点还可以用不同的色笔,以求醒目。圈读时,有时可以和批注结合。批注的文字要简明,书写位置应和标画的部分对应,实在不能对应的,可用箭头线(→)加以标注。
(二)查读
一般用于初读课文之时,学生一边读,一边査考工具书,了解生字新词或词义句意,以达到能读通课文、初识大意的目的。查读的主要内容有:
1.字音: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清楚的多音字,要査准音节,读正确,最好能找到识记规律。
2.字义词意:对不理解的字义和新词的含义,可以通过对其中难懂的词素査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加以疏通。
3.句子含义:对含意比较深刻,不易理解的句子,通过理解上、下文和观察插图加以领会。
4.课后习题:逐一审题明确题意后,通过反复读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
査读要求边读、边想、边记,口、脑、眼、手并用,有助于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学生查读,教师要注意从旁指导,对难度较大的作适当提示;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多加个别辅导;要允许学生小声议论,交流心得;还可以通过检査,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三)参读
指学生为了读懂课文而参考有关资料的一种读书方法。“阅读学”认为,阅读的次第并非单纯直线性的顺序,而是一个互为参照的网络。任何一本读物必须要有一本或一批参照读物方能为阅读者所完全读懂。书是互相参照的,读一本书,往往需要有其他书作为先导和准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定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参读,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也是为了养成良好的“参读”习惯。按目的不同,参读一般有:
1.旨在扩大视野的参读。如学习《海底世界》时先让学生读《大海深处的秘密》,让学生对海底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扩大知识面。
2.旨在增进理解的参读。如学《我的弟弟》一课时让学生参读儿童读物《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使学生领会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3.旨在解决疑难的参读。如学习《太阳》,学生对太阳为什么有这么髙的温度难以理解,就让学生读《太阳的热》一书,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略读
也叫泛读。对略读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用于自读的起始阶段。先略读而后精读,反映了阅读由粗到精,由浅入深,由概到详的客观规律。另一种是旨在熟练掌握阅读技巧的“略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的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的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费心力,自会随基肆应,所以叫做‘略’。”叶老在这里所说的“略读”,是把它作为一种髙级的阅读技能、技巧提出的。
(五)精读
这是为了达到对课文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课文,直到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的一般要求是:
1.在认读方面,要求按照顺序,仔细地看清每一个字,不能有错认或漏认(包括课后习题、注解)。
2.在理解方面,要求对课文的词、句、段、篇都进行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弄懂它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它在课文语言环境中独特的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对于句,不仅要了解它的直接意义,还要领会它蕴含着的意思;对于段,不仅要会概括大意,而且懂得前后联系和内部结构;对于篇,不仅要归纳中心思想,还要明白它的谋篇布局和思路线索。
3.在联想方面,要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其他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深刻领会课文的主旨和现实意义。
4.在评议方面,要求学生对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和语言形式,作岀客观的衡量和判断。
5.在作业方面,要求能正确理解课后习题,并完成习题要求的训练。
(六)复读
对某些已读过的课文进行再次阅读的方法。复读一般有四种:一种是总结性的复读。学生学完全文后,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复读一遍,进行总结性的思考和讨论。另一种是温习性的复读,目的是为了加深印象,避免遗忘,常用于平日复习或期末复习时。还有一种是比较性的复读,在学习另一篇新课文时,为了作比较,让学生复读某一篇相关的旧课文。再有一种探求性的复读。是为了从新的角度去探求新的认识,解决新的疑点。复读时,因为读物多是比较熟悉的材料,速度可以快一点,常用扫读法、跳读法、摘读法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复读,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样方可“温故而知新”,使复读产生较显著的阅读效益。
(七)朗读
这是一种在教学中最常用的阅读练习方法,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运用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用语造句,巧妙的布局谋篇,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层次,乃至优美的音律声韵。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另外阅读者以声解义,动口动脑,调动了诸多感官,使大脑的左右半球同时和谐地活动起来,使文章的精妙之处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总之朗读的多种功能是视读所无法达到的。.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发声要响亮清楚。特別要注意声、韵、调,轻重音、儿化韵等都要合乎普通话的语音规范。
朗读必须严格养成准确的习惯,一开始就要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不改。不符合要求就要重读。
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以及不同文体课文的朗读特点。学生对这些表现技巧的理解,同时也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手段。离开了理解内容这一目的去追求朗读技巧是不可取的。要保持“因声求义”的意向。
在具有初步朗读能力之后,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朗读前先作默读准备的习惯,用朗读符号对课文的某些部分作标示,如停顿、重音、升降、节拍、音色等,使朗读更加成功。
当前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量普遍不足。有人统计,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在课堂上得到的朗读训练总量只有6小时上下。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了15年时间,对小学生的读写量进行研究。认为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200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1]
(八)默读
这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人们日常的阅读活动,一般都采用默读,所以应当得到有效的训练。
默读时,由于文字符号是通过视觉直映大脑,化为思维活动,不必通过发声来刺激听觉,因此,可以扩大视觉广度,加快阅读速度。另一方面,默读抑制了言语听觉分析器,有利于思考、比较、推敲、琢磨,十分有助于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默读的这些功能,是朗读所不能代替的。
指导学生默读,要求要严。由于学生一般总是先学会声读,所以在开始学习默读时,容易低声喃读,这是不好的,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默读不出声,不动唇。因为默读不能以字为认读单位,要眼脑直映感知文字符号,达到在一个极短暂的注视之间能接收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词、句,甚至句群)的要求。如果出声动唇,就不能做到这一点。
指导学生默读,要注意速度。默读速度太慢,容易分散注意力,速度太快,又不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当然,默读的速度还要因年级,因课文不同而有所差别。
小学生在开始学习默读时容易患“指读”的毛病,这同样会影响默读速度,要注意纠正。
注释
[1]季大新《从朗读淡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改革》,《语文学习》198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