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四、应用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应用体课文选编的是应用文或指导怎样写某种应用文的课文。所谓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等活动中,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具体事务,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1]
根据大纲要求,各种小学语文教材一般编入了请假条、留言条、日记、通知、决心书、表扬稿、书信、读书笔记和会议记录等多种最常用的应用文,它是小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却存在着一种忽视这类应用文教学的现象,使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深感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中小学毕业生不会写信、写条据,也常常招致社会人士对语文教学质量的非议。
因此教好应用体的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当代,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呼声很髙,应用体课文的阅读更有其重要地位。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应用体课文的教学设计问题。
应用文教学为什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用到应用文的机会不多,而且应用文没什么文采,没啥教头。
其实,这些认识是很片面的。应用文在我国有其优良传统,可以说自有文字开始,就有应用文。我国第一部文集《尚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就是应用文。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较好的古文选本《古文观止》,其中不少佳作,也是应用文,如李斯写给秦始皇的信《谏逐客书》,汉高祖刘邦求贤的告示《求贤诏》,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打的报告《出师表》,骆宾王写的战书《为徐敬业讨武墨檄》,韩愈为柳宗元起草的碑文《柳子厚墓志铭》,魏征向李世民提的建议《谏太宗十思疏》等等,都是为实际应用而写的。有人统计,在《毛泽东选集》中,应用文几乎占全部文章的一半。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等。这些文章无不论理精深,文采斐然,已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另一方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绝大多数要参加生产劳动或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对他们来说,写一般应用文章的能力,比文学创作能力更加迫切需要。使用应用文的机会更多,将来不仅要常写个条子字据,订个乡规民药;而且还要写各种承包合同,起草生产协议书等。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难以适应四化建设的新形势。有人曾在上海郊区一个乡对八十名参加工作的初中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査。调査的题目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你常运用哪些文体写作?”调査后的统计是:“写申请书,59人;写信,55人;写情况汇报,31人;写总结22人;写各种条据15人;写发言稿,13人;写规划,12人;写新闻报道,5人;写合同,4人;写通知,海报各3人。”[2]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在中小学不经常练习写作的应用文,在社会上却非常重要。这个反馈信息足以使我们重新认识应用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再一方面,应用文的教学又十分有助于学生掌握实用语体的语言特点。应用文要求“直陈其事”,即把事情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以平实,得体、简洁为要,而不需要花俏的形容和转弯抹角的描写。应用文的写作必须实事求是,如果说,一般文章,谈点个人感受或者发表点什么议论,爱不爱看,读者可以自便;那么应用文就不同,是为了具体的目的写的,看了要解决问题,不看不行。这就要求应用文必须真实、正确、简洁。因此,学习应用文的写作,有益于培养学生好的文风,克服空发议论、拖泥带水的学生腔,提高写作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应用文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认识新社会人们之间各种事务的复杂联系及其变化,从中获得对某些新事物的认识,这就不但有益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交往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从小学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在对应用体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些方面:
(一)应用文的教学设计要注意编排体系
根据大纲要求,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应用文是完全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试以原统编教材为例:

虽然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入应用文的内容和序列上会稍有不同,而且有的编在“基础训练”中,并不一定以课文的形式出现,但毕竟只是大同小异。在阅读和写作的要求上是基本一致的。
不难看出,在教材中应用文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密切结合各年级读写训练内容的特点。如低年级教学条据,中年级教学书信,先写比较简单的专用书信,再写私人书信,髙年级则写比较复杂的记述类应用文。具体地说,二、三册先学写比较简单的条据类应用文“请假条”和“留言条”,这是低年级学生首先要应用到的实用文体;四册开始學写“日记”,体现了适应学生学习生活和写作训练的需要;以后安排了格式相同的“通知”、“表扬稿”和“决心书”一类比较简单的专用书信,接着再学写比较复杂的私人书信;最后把难度较大的“读书笔记”和“会议记录”编排在九、十册。明确了应用文教学的要求和编排体系,我们才会在教学设计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套教材中应用体课文的排列顺序,注意应用文阅读、写作的循序性特点,把应用文练习纳入整个读写计划。
(二)应用文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抓准难点
应用文的内容大都带有具体的业务、事务的性质,因此在应用文的性质、作用、范围、格式和写法等诸要素中,从现象上看,学生比较感困难的似乎是格式,其实是内容上所反映的人事之间的关系。因为应用文的格式不是徒具形式,而是出于实际的需要。如写“通知”这种应用文,要求开头有接受通知的单位:正文有应通知的具体事务,各项注意点;末尾要有签发通知的单位、签发的日期等等。这些内容缺了一项就会严重影响应用效果,可见这是根据处理事务的需要才产生的格式。小学生对格式的理解有困难,这多半是因为孩子涉世太浅,生活经验缺乏,从本质上讲这是对人事之间的关系弄不清楚。如一年级孩子学写请假条,教师要求学生给自己写,可学生还是把请假人写成课本上的林虹。某地小学毕业升学考试,有道试题要求学生按提供的材料代老工人孙子英写一封给某中学领导的感谢信,结果很多考生还是弄不清楚感谢信是谁写的,应当写给谁。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文的教学设计中讲格式、写法都必须与应用文的具体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在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弄清人事关系这一点,让学生明白“谁写”、“为什么写”、“写给谁”这样三个根本问题,然后以教材文例为本,改变收文人,发文人,作些一题多变的练习,使学生认识事务之间的互相联系及其变化,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应用文的教学设计要重视语言训练
应用文也是“文”,应用文的语言跟一般记叙文的语言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实用性、针对性非常强,力求“简明”而“得体”。所谓“简明”,就是言要“简”,意要“明”。应用文的语言,只要说清楚就成,它不需要详尽的描写和抒情议论,一切可有可无的话都要“挤”净;力求意“明”,一是一,二是二,“张口见喉咙”,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不致产生歧义或令人费解。如果简而不明,会影响受文者据此作出正确反应。另外,应用文的语言还必须“得体”,也就是行文措词要适宜于使用场合,谐合于同受文者的关系。如写留言条,给父母的和给兄弟的就不一样。这种“得体”要同讲礼貌、讲文明、注意语言美联系起来。对长辈要尊敬,对同辈要尊重,用语委婉、口气谦和,都是应该十分注意的。“简明”“得体”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很有好处。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应用文习作的实例讲评。即教师在讲评学生的应用文时,选择一些符合“简明”、“得体”的要求、有应用文语体特色的习作和学生腔、雕饰味颇重或不得体的应用文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文语言和一般记叙文语言的不同特点。
(四)应用文的教学设计要借助比较、归类
比较归类是帮助学生学习应用文的重要方法。教师由例及类的沟通,可以使学生以简驭繁。如学了“留言条”,可以对比已学的“请假条”,讲清条据类应用文的共同特点。三年级学的“表扬稿”和“通知”,格式是完全相同的。学了“书信”,联系已学过的“申请书”、“决心书”,使学生知道这些都属于书信的范围,懂得书信中专用书信和私人书信的异同。对某一种应用文的格式、写法,也可以通过归纳化繁为简。如教“学写书信”时,教师把书信的写法简化为七个部分:称呼、问好、正文、结束语、署名、日期和信封,使学生易记易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文的格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一点在应用文的教学设计中也是应当注意的。现代的应用文不但已经摒弃了旧社会的许多繁文缚节,虚伪做作,而且向着越来越简易的方向发展。“介绍信”、“证明信”甚至合同、协议都“表格化”了,“写”应用文,变成了“填"印好的应用文。在教学中也应当让学生见见、填填这些印好的应用文。
(五)应用文教学设计,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应用
学习应用文要重视应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环境,使应用文的练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如教师除要求学生请假要写请假条,找老师、同学不遇要写留言条,入队要写申请书,为板报写表扬稿,平时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开班会作记录等练习外,还可以开展“向各条战线先进人物学习”的书信活动、“书信比赛”、“读书笔记展览”等。在应用文的写作中,要纠正常见的错误。如给长辈写信,信封上常会有人写“某某父亲”、“某某舅舅”之类。这些人不了解信封上的称呼是给投递者看的,所以应当写成“某某同志”,否则邮递员也要认收信人作“父亲”或“舅舅”了。在指导学生作应用文练习时,教师更应当身体力行,经常给同学写书面通知、留言条,给板报写表扬稿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口诵手作,如此持之以恒,不仅对学生掌握应用文体大有好处,而且对他们熟悉语言文字,提高写作的实用性也会获益匪浅。
应用体课文的教程设计要因文而异。有的是以应用文实例为课文;有的是以介绍某种应用文的意义、写法为课文。并附以实例:还有的编在“基础训练”之中,作为一项基础训练题指导学生练习。根据这三种不同情况,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所区别。如第一种情况,应当完全施以应用文阅读的设计;第二种情况则应当更多地考虑到说明文阅读的特点;最后一种情况当然要以练习指导的设计方法为主了。
注释
[1]参见索荣昌主编《髙等师范院校应用语文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见《语文学习》1983年第4期,沈心祖《请看一次调查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