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继承,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
二、批判继承,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
我国阅读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一开始就是自觉地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它并不排斥传统方法中的精华,时代的进程已经显示,希冀抛弃传统,另找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是愚蠢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成不变地维持传统,在封闭和凝固的精神氛围中去建设现代的阅读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小学阅读教学法研究的发展越是迅速,教学法科学的视野越是面向世界,也必然越加急迫地要求整理、研究和继承传统教学法的精华,使小学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中,虽有不少落后的、僵化的东西,但也有不可轻视的诸多精华。这些方法,不仅已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检验,而且从深层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质,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应当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去认真地继承和发展,使它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放异彩。
(一)串讲法设计
串讲法就是一句句或一层层地讲解。一般是教师先点清一句中难解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含义口头解释一遍,有的地方还可加以评论。最后要学生口述或笔述。串讲法具有咬文嚼字、精讲细析的特点。
如教《古诗四首·题西林壁》,教师可作大致如此的串讲:“‘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就是从正面看,‘侧’,从侧面看。雄伟的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一座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指庐山。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识庐山真面目’,‘识’,这里是看得清的意思。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因为;‘身’指自身;‘此’,这。只是因为自身就在这庐山中间,眼界受到了局限。最后两句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串讲处理得当,可诱导学生主动推敲斟酌词句。如对这首诗串讲之后就不妨让学生琢磨:“为什么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庐山的形象会不一样?”“自身在庐山之中为什么反而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观察其他事物也会有这种情况吗?举例说说看。”
满堂灌、注入式的串讲是不足取的,但串讲作为古诗文的一种传统教法,还有它的生命力。串讲追求字字落实,这对于指导学生阅读古诗文或现代文中的重难点句段,还是很有作用的。
但串讲一般应用于教材的疑难处,学生理解不了,教师就得细微剖析、详尽讲解。因此,串讲法的使用,应视教材而定。如古诗文的阅读,因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言文分离给阅读理解带来了障碍,教师就多采用“全篇串讲法”,需要逐句逐句地讲,逐段逐段地串。但对比较浅近的古诗文,或在现代文中引有古诗文的章节,就不必全篇串讲,只要采用“部分串讲法”就可以了。有的现代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令人费解,就可以采用“句群串讲法”,只对费解的那些句子作串讲,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在主要采用串讲法的部分,也往往兼用其他教学方法,如间以谈话(谈话法),乃至组织简短的课堂讨论(讨论法)等。
(二)提要法设计
提要法就是通过对课文段落的提要、将段意提纲化,以达到概括抽象、认识课文主旨的目的。提要法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要勾玄”理解课文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如教《科学的大门》时,教师先举例示范,要学生说说第一小节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各说了什么,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节的意思,为什么,等等。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懂抓总提句的方法,可以概括段落内容。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第二、三节课文中找出总提句。对认识不易统一的,要作些点拨。

如第三小节,教师就让学生讨论这一节的几个主要意思:“达尔文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校长知道了训斥他——达尔文不理会仍坚持学习”,哪一个是主要的,学生就不难明白:写“达尔文告诉学生”是“校长知道了”的原因,这又是校长训斥达文的原因,而写这一点最终是为了突出“达尔文坚持学习”,所以后者是主要的。
在提要的基础上,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对全篇主旨便会了了分明(见上表)。
(三)回讲法设计
“回讲”就是在教师讲解后,让学生作详细的讲解复述。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落实,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大作用。
如教《江雪》时,就可以分四步进行:
1.串讲导学。由教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即让学生自学,用字典査考疑难字词,联系上下文作初步理解,并提示不能解决的难点。教师记录后再作统筹处理,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有重点的串讲。
2.讲析内化。教师串讲导学后,布置学生深读全诗,细细咀嚼理解。同时,用内部语言或轻声作系统的讲析练习。然后分小小组交流。一人讲析,集体评议补充。
3.回讲检査。教师指名二三位同学在全班回讲,然后分别作集体评议,肯定优点,对不足之处作订正补充,并评定等级。全班回讲后,再分组回讲,让人人都有回讲的机会。一人回讲,集体评分。
4.练习巩固。在回讲的基础上,教师再作背诵指导,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并同时进行默写、课后作业题的练习。
回讲法多用于古诗文的教学,新诗或含义深远的散文,现代文中内蕴特别丰富的重点段、中心句群等也可以采用回讲法。使用回讲法要注意学法指导,把怎样回讲课文的方法交待清楚,最好能归结成操作步子,如:一、读(读一二个句子);二、释(解释清楚句子中难词的含意);三、讲(讲整个句子的意思);四、串(再把几个句子或一小节串起来讲总的意思)。学生回讲时的身姿、音量、口齿等,教师也要有严格的要求并加以耐心的指导。
(四)圏点划注法设计
圈点划注法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即教师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在课本上圈点划注,把思维成果(对教材的理解、体会)以圈点、勾划、批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样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这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要学生集中对第二小节怎样有层次地表现“壮”的字或词作圈点划注:
以上两句小结,与总提呼应。

圈点划注可以用于重点段落,也可以用于全文。圈点划注法常和其他教学方法交叉综合使用。对学生圈点划注的质量,教师必须结合作讲解评点;有比较典型的材料时,还要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切磋研究,互补交流,以不断提高学生圈点划注的能力。对圈点划注的符号和书写款式,应当有统一要求。全班尽可能使用统一的符号,以便于集体的交流和指导。对比较典型的课文,教师还可以“下水”圈点划注,张贴示范,让学生观摩。
(五)以題统文法设计
讲读不仅从课题入手,而且要始终抓住课题,统摄全文,使讲读精要,学生理会深切。这是因为课题常常是一篇课文的“窗口”,从中可以洞察一切。以题意为抓手,无疑是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位老师用此法教《诺言》的做法是:首先“释题引文”:什么叫“诺言”?你喜欢不遵守诺言的朋友吗?为什么?接着是“扣题分层”:就是讨论课后的五条提纲与“诺言”有什么关系,并按提纲给课文分段分层,让学生自学领会,教师作点拨疏通。再接着进行“按题复述”:将段意简化为复述提纲:
1.故事发生;
2.立下诺言;
3.遵守诺言;
4.实现诺言;
5.“我”的感想。
按提纲采用多种形式复述课文。最后是“回答鉴赏”:在学生对语言形象已有比较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再回到题目上来归结中心,延伸开掘:你认为这课为什么要以“诺言”为题?“诺言”是怎样贯穿全文的?孩子为什么“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采用“以题统文”法,教师要选择课题对全文具有明确的统摄作用的课文。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题的含义去提携各个教学环节,使讲读能紧扣课文要旨,但也要注意落实好基本功的训练。
(六)诵读法设计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十分强调“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涵泳,整体领悟,是传统阅读法的基本特点。诵读法,就是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提髙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如在教《燕子》一课时,运用诵读法的主要教程可以是:
1.初读欣赏,掌握大意。揭示课题后,先放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欣赏,激发兴趣,初入意境。再放录音,要求全班轻声跟读。读后再让大家画出学习困难的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作初步理解。通过全班的初读交流,达到能读通课文,粗知大意的要求。
2.看图读文,对照理解。先将画面上的背景与主体分离,出示放大的“燕子”画片(幻灯片),让学生找出描写燕子美的词句,讨论理解,诵读欣赏,教师作穿插点拨。再出示根据课文插图背景(不带燕子)制作的画片(或幻灯片),让学生思考:这是一幅描绘什么季节景色的图画,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这幅画面的。让学生诵读欣赏,讨论理解。然后再把两幅画合起来,并思考:小燕子是怎样来参加盛会的,燕子给春天增添了哪些生趣。要学生画出有关句子,诵读理解,教师作点评深化。
3.反复演读,感受欣赏。“演读”就是充分运用画片,激发情感,美读课文,使音、像、情合而为一,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变换为有“形”有声有情、可“视”可闻可感的朗读表演。
演读可以多种形式进行:个别演读、分组演读等。
运用诵读法要注意先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防止死读硬背。诵读形式要多样,不要机械反复,使学生读而生厌。
(七)循环讲读法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认识课文整体,每次只分析一个方面,这样进行多次循环来全面达到教学要求。循环讲读法具有单项进行、目标明确、练习及时的优点,可以避免在“一次性”讲读中顾此失彼的现象。
如教《海上日出》,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教师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作三次循环讲读:第一次,理解句子和造句指导(以课后习题1的四个句子、两个造句为主);第二次,理解作者的观察程序、特点(以课后习题2、3为主),结合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第三次,分段、分层和背诵指导。
循环讲读法要求教师切实把握本课的教学要求,并按这些要求的性质、难易度,准确设计好循环讲读的程序,在每次落实单项性任务的讲读后即辅以有关练习,作单项性巩固,以提高教学效率。单项进行的教程要合理安排,一般每节课都可以完成一二项教学任务,使各节课负担相对均衡。
(八)以读带写法
在教习作例文或对作文具有特别模仿价值的课文时,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就预先进行一些写作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又联系课文加以引导,这种以读带写法,使学生在读中学写,写得有味;在用中学读,学得扎实。
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教程是:
1.拟作。先布置作文《我爱家乡的向日葵》,要求学生先回忆去年班里种、收、品尝向日葵的生活体验,再构思并列出段落提纲请二三位学生介绍自己的提纲。
2.阅读。使学生带着拟作中的疑难在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过程中去对比较、吸收养分。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后重点思考:标题中哪一个字最关键?(“爱”)在课文中是怎么细致体现的?
3.对照。教师根据学生拟作提纲中的通病,对照课文,并从课文“感情真”、“观察细”、“结构巧”三方面进行归纳。
4.扩展。对比《小学生作文选》中的两篇习作《我爱家乡的野菊》、《我爱家乡的毛竹》,指岀《我爱家乡的向日葵》不是只能按课文这样一种写法,主要还是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写出真情实感。
“以读带写法”的教程安排,或先读后写,以范文带动作文,或先写后读,以作文对照范文。以读带写法特别适用于“习作例文”的教学。一般讲读课文或阅读课文,也可以以读带出写片断的练习,即不全面仿写范文,而是只仿写范文的某一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