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设计要让“小马”自己“过河”

六、探索:课堂设计要让“小马”自己“过河”

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自读为主的原则,因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必须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而特定的个体对特定的读物(课文)又有特定的认识规律和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能是相机诱导。实践也充分说明教师的讲解和结论是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索阅读,让他们去充分研究自能读书的方法和规律。有的老师把探索阅读比喻为“让小马自己过河”,是很有道理的。在这个含意深远的童话里,小马要过一条河,因为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而犯难,只好去问妈妈。于是老马告诫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确实,这“自己去试一试”,实践一下十分重要。因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也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有着把前人积累的认识和经验间接地传授给学生的意义,无须学生事事必须自己去实践体验,但这并不等于学生获得知识,进而形成能力和熟练技巧,都可以完全脱离亲身实践,只要听命于别人传授就行了。让学生去实践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其质量会几十倍地优于纯粹的间接传授。

在语文课堂里,让小马自己过河,决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去盲目探索,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效探索尝试。其操作要点如下:

(一)抓住中心:探索要有重点

虽然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学生都是可以尝试探索、自求自得,但是作为课堂教学来说,因为受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更需讲究效率、讲究科学。如果没有重点,面面俱到,结果往往会面面不到。再说一篇课文有其内在结构,主次轻重,机理严密。若能抢占“制髙点”再俯视全篇,则可收髙屋建瓴,势如破竹之妙,便能大大提髙阅读效率。为此,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必须抓住中心,把握重点,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处设置探索中心。如教学《秘密学习》这一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思考:秘密学习可以归结表现在一个字上,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也正是我们在深读课文的探索中要抓的重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找出了课文第二节末尾的“藏”字,教师便要求大家围绕“藏”字,对照课文,自拟问题:1.为什么“藏”书?(第一节)2.怎样“藏”书?(第二三小节)3.怎样掩护“藏”书? 4.有书不能读,要“藏”说明了什么? 5.敌人一走,挖出“藏”书再读书又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深读课文,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题,与同学们课堂交流。教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并展开语言文字训练。这样,使学生的探索深读能紧扣一个“藏”字展开,不仅显得方向集中,主线突出,而且也为赢得尝试深读的时间和精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讲究效率:探索要有程序

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探索自读活动,不仅要重点明确,而且要有序进行。即教师的指导贵在给学生引领一条认识课文、进行语言训练的最短程。这也是学生课内有意探索与生活中的无意尝试的根本区别,即前者是有序的,有指导的、高效的探索,而后者往往是无序的、散乱的、任意的。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教师从引导学生回忆《狼和小羊》入手,对比《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中的“狼和老山羊”,并围绕“狼”和“老山羊”两个组块,引导学生尝试自读,具体指导了探索程序如下:

在探索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群体评议,相机落实语言训练点,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三)因文而异:探索要有方法

人类探索活动的心理机制,从本质上有别于动物对外界刺激经本能的判别、选择之后采取行动的那种简单模式,而是能够对外来的各种刺激(包括符号)通过理智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再作出连续的选择,而且这些过程还受到观念、信仰的支配。这说明,人类的探索活动,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而是充满了髙智能的方法的优化选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探索,同样必须注重方法指导。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使他们会学。这正是探索教学的要义所在。

教师对学生探索方法的指导,贵在因人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如《再见了,亲人》是反映志愿军归国时与朝鲜人民话别的一篇十分感人的课文,全篇以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大段深情的独白写成。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语文的交际性去引导学生作尝试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深读课文之后,教师说:“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老师想大娘一定也有许多话会向志愿军说的,可惜作者没有写出来。现在,你能试试把它补写出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已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启发:“先要想一想,大娘该怎样接下去说。”“大娘会不会回忆志愿军的一二件感人事迹,来说明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呢?”“因为是话别,大娘最后还会说些什么?”接着并要学生尝试把大娘可能说的话有层次地写出来。通过交流启发,学生的情绪更髙涨了,便主动提出要尝试写小金花可能说的话和大嫂可能说出的话。在全部完成了这些训练后,教师又请学生把课文中志愿军的话别和学生尝试写成的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别,穿插在一起朗读,编成了一篇由课文作者和学生合作写成的新“课文”。原先的独白,现在成了更见情深意切的对话,也找到了探索读本文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好方法。

(四)现场指导:探索要有反债

教学可以实行:“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便于探索。学生的探索学练在前,必然会使他们遇到一些困难,遭遇一些挫折,甚至产生一些错误。这些挫折和错误,往往体现了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带普遍性的困难,是最可宝贵的教学机遇,教师若能采取即时反馈,充分展示活的学情,强化对探索过程的现场指导,便可大大提髙教学效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关怀》一课时指导学生探索用“安安静静”一词造句,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即时反馈、现场指导的教学艺术

师:找一找“安安静静”在哪一句话里?

生:(读)“那天上午,我们和往常一样,安安静靜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师:现在我们练习用“安安静静”说话。(看表)现在快11点半了,你们看后面听课的老师怎么样?

生:老师们坐在教室后面,安安静静地听于老师讲课。

生:现在快11点半了,可是老师们一点也不觉得累,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后面听课。

师:说得真好!——我这里有一幅困,看了之后,看谁能用“安安静静”说一句话。

生:两位小朋友在安安靜静地看电视。

师:我要求说什么时候、谁和谁在什么地方看电视。

生:一天晚上,小明和小华在客厅的电视机旁边,安安静静地看电视。

生:“旁边”应当改为"前边(众赞叹)

师:改得好!坐在旁边看什么呢?(笑声)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生来爱动,坐不住。有一天,唐僧叫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一听笑了,他在旁边说了一句话,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小朋友想一想猪八戒会说什么?

生:师父,你叫大师兄安安静静地念经,那是办不到的!

生:师父,我从来不见猴哥儿安安静静念过经!(笑声)

生: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会安安靜靜地念经呢?(笑声)SS师:猪八戒就是怎么说的!(众笑)谁能把刚才的小故事连起来讲讲?

生:有一天,孙悟空犯了错误,唐僧叫他坐下来念经。(师插话“出家人不犯错误也得念经"。众笑)猪八戒一听,笑了。他对唐僧说:“师父,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靜静地坐下来念经呢?”

师:讲得真好!小朋友,请在作业本上用“安安静静”造一个句子,能写几句话更好。

(五)总结升华:探索要有提高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探索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思维的发散性,教学的开放性和指导的随机性,因此,在探索告一段落时,教师以适时的总结,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并实现认识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了《穷人》一课以后,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课文主要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教师意识到这正是系统整理大家探索阅读的成果,并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认识的好机会,于是就组织大家回读全文,展开讨论,教师通过随机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终于使大家归结出三个原因:1.课文中描写有三个人物,桑娜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他们都是穷人,用“穷人”作课题更有概括性。2.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三人中间的事,也就是穷人之间的事,用“穷人”作课题更恰当。3.课文歌颂的穷人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的品质而不光是桑娜一个,所以不宜用“桑娜”作课题。显然,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仅是课题之争,还关系到对全文内涵的理解,对课文主旨的认识。讨论所起的作用是回读了全文,深化了理解,也升华了认识。

21世纪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应当从更髙的层次——生命的层次,重新全面地加以定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纳入,更需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小马自己过河”,这会十分有利于造就新世纪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