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发展态势

七、阅读教学板书设计的发展态势

板书(包括板画),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写的文字。”[1]说起来如此简单,但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2]众多教育家都髙度评述过板书的重要,有的甚至认为在“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通,最重要,最灵活,但是也许就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以致往往被忽视或使用不足。”[3]鉴于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板书设计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板书是与课堂教学一起诞生的。1809年在费拉德尔菲亚(即今费城)出版的算术书上曾对黑板作过这样的描述:“三英尺见方的板,涂上墨水,放挂在适当的地方,班级里的学生,围在它的周围学习。”这也许是描述黑板的第一个记录。在我国,板书的应用,至少要晚几十年。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新型学校,如果同时使用黑板的话,那也是1862年以后的事了。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则已有“应备黑板”的明确规定。

板书发展到今天,已远远不是“教师讲课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的文字”这样的“面孔”。朱作仁教授认为“(板书)的本质特点是用书面言语诉诸视觉,以补充口头言语的不足。”“传统的板书是黑底白字,用粉笔书写。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有的已用无尘粉笔取代,或改用白底绿字,使之更具有视觉效应。”[4]王松泉同志为今日板书所下的定义则是“板书(包括通用板书)应是体现语文教学要求,体现教育直观性原则,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有计划地在黑板或屏幕上呈现的精要醒目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的综合体。”[5]显然,板书的今日现状,已不仅仅是“黑板+粉笔字”的传统“尊容”。

从更为开阔的背景审视板书教学在当代的进步,直接关系着板书设计策略的改变。首先是教育观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权力主义、命令作风的恶劣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教育必须为造就学生的现代独立人格作出不懈努力,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欢乐”。这就必须优化教育信息的传输手段,变呆板的、机械灌输的板书形式为生动传神、丰富多彩、师生共同合作的教学手段。

同时,现代效率意识的强化,促使教师不仅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千方百计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来改善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一般地说,教学效果是由媒体贮存手段和贮存的信息质量来决定的。对传统板书设计方式的改革和发展,正是基于教育工作者对效率的追求。

还有,科学昌明和技术进步,新的工艺材料和电子的应用,更为板书设计方式的进步和丰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总之,板书设计的进步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板书教学的讨论中,曾有过板书“过时”与“合时”之争。板书作为教学内容的传输媒介,必然与“教学”共存。永远不会“过时”。但板书的内涵和外观又不是一成不变,永远“合时”的,而是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而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黑板”加“笔粉”的传统板书教学本体,将在课堂教学中消声敛迹,而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和手段了。板书设计的当代视野必须注意到在教育工艺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多种“教育媒体”,已为丰富板书的呈现手段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教育媒体”是指直接加入教育活动,作为教育过程——教育信息的变换过程中的传输信息的手段。多种教育媒体的出现,引起了板书这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已由中世纪以来所采用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性,发展为各种教育媒体所提供的生动多彩的丰富性。这是板书设计的物质基础,实在是板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板”的内涵变革

“板”在当代“板书”中不应该专指“黑板”,正确地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板”。这是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呈现各种书面符号(包括文与图)所依托的一块平面板,以此作为口头言语传输信息的必要补充。“板书设计”无疑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变革的现实。

当代常用的教学板,具有多种质地、色泽,呈现方式和效果的区别。如:

1.粉笔板。黑色的粉笔板是世界上最普通使用的直观教具。黑板吸收光线,不反光,能与白色粉笔或其他彩色粉笔形成鲜明的对照,便于阅读和吸引注意。这也许是黑板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很通行的原委。当然,黑板有逐渐被色调柔和的其他颜色板(如绿色)所代替的趋向,但仍然采用粉笔书画。其最大好处是使用方便。讲课人可以随时用粉笔书写、画画、又可随时用板擦很快擦去,作修改或重来,操作十分方便。

2.水笔板。水笔板是一块涂上一层特制的防水白塑胶的板。不是用粉笔书写,而是用一枝特别白勺可以灌上各色水的笔书写。

在白板上用七彩水笔写字、画画,无疑会十分漂亮,引人注目。水笔转瞬即干,容易擦掉。书写起来没有声音,又不飞粉屑。既卫生又干净,可能有比粉笔更多的优点。

3.磁性板。即具有磁性吸力的教学板。常用的磁性板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磁性的铁皮板,借助于小块磁铁,便可以把要展示的词句卡片、图画、固定在铁皮板上。这比用力在木板上按图钉要省力和方便得多。另一种磁性板是装有固定磁铁而带磁性的铁皮班,使用时只要在展示的词句卡片或图画上,别上几枚回形针,便可吸着在磁板上。磁性板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己制作,是一种使用十分方便的教学板。

4.绒布板。也叫绒贴板、毡毛板。这是一种制作方便、效果理想的教学板。在平面板上绷一层绒面的布(也可以采用双层纱布代替),便可以将要展示的背后贴有绒布或棉花的词句卡片或图画,不借助任何粘着物,只凭教师一按的压力,就可以固定在板上。在绒布板上展示各种词句卡片或画面,粘贴方便,移动自由,叠加拼合,可增可删。

5.网状板。用铁丝、铜丝等编成的网状教学板,可以挂、插各种词句卡片或图画,使用也是十分方便的。它比起粉笔板、磁性板或绒布板来有一定的优越性,即在展示物体时,在垂直的平面上,具有支撑重物的能力,在演示时可随意拉开、移动、组合、还原等。

6.屏幕板。用于幻灯、投影仪、录像和教学电影的屏幕。这是一种以视觉手段为主的电化教育工具,供放映片经光源的透射或反射,通过透镜的聚焦、成像和放大,投射在上面用的。从根本原理上说,屏幕板也如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板,差别仅在于教师并不直接在屏幕上书画,而是把书画在透明片上的文字、符号、图像、投射在屏幕上。屏幕这种电化教学板,无疑有许多科技优势。如可以放映图片,也可以反射实物(运用实物反射投影仪,使强烈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后,从物体表面反射出的光线经过摄像再放映出来);可以静态投射,也可以动态投射(如投影仪的叠片、拉片等复合制作,录像、电影等);可以诉诸视觉(无声),也可以同时诉诸视觉、听觉(有声的录像、电影等)。

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仅把静态的画面、动态的录像……乃至主要教学环节的选择、学生作业的交互评价等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通过电脑的调控,呈现于屏幕之上。屏幕的功能就更大了。……

由此可见板书的当代观,便是在各种“教学板”上展示文字、图像的教学信息。此其一。

(二)“书”的外延犷大

“书”在当代板书中,也不仅是指用粉笔当堂书写的文字。这“书”的外延已被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发展得十分宏富。如:

1.文。文字无疑仍然是板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文字、字母和数字等。板书的文字即是补教师口头言语之不足的必要的书面言语。它常常以高度浓缩的精炼的形式出现,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集成块”。体现了高密度和大信息量。文字的书写必须正确、端正、清晰、规范。

2.点。这也是板书的重要内容。点在板书中用于文字下面,起提示、着重标记的作用。或表示含意特殊,或表示着意示重,或表示便于识别。“点”,用在文字之间则起间隔或直接的作用。当然点的使用不宜过多,如处处加点,也就等于不点,既不再表示着重,又不能起标设的作用了。

3.线。各种形式的线条,如直线、曲线、浪线、折线、弧线、单线、双线、虚线、实线等等,是板书的重要部件,自然也是“书”的重要内容。在整幅的板书中,常常要依靠各种线条把文字、图像等勾通连缀起来,形成具有整体结构的一个信息载体。线在板书中不宜滥用,如果在一幅板书中出现太多的线条,纵横交叉,纠缠不清,反而会使人觉得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4.号。在板书中,各种符号的配合使用,,可以扩大传输信息量,起以一当十的作用。其中用得较多的如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破折号、着重号、冒号、括号等。以括号为例,又可有方括号“[”、圆括号“("、中括号“〔”、花括号“{”等等。当然,号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不能以多取胜、令人眼花缭乱,造成一片糊涂。

5.形。板书也包括了对“形”的书画。在板书中常用的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梯形、棱形、扇形乃至各种多边形等等。形的运用还常常体现在整幅板书的组合排列上,即用课文“线”索构成不同的形,来揭示教材的文意思路或结构层次。

6.表。一些结构简单的表式,既可以作为整幅板书的一个部件,也可单独成为完整的一个教学信息载体。不是每幅板书都必须有表式作部件,但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将主要内容整理成一幅简表。当然,这并不等于表格式板书就是最优选择。简表在板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对内容作提纲挈领的梳理;表式的主项,则又能一目了然地表现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7.图。板书的“书”还应该包括“图”。在板书中运用各种剖面图、示意图、简笔图和板贴或放映现成的图片等等,是一种有效的运用教学媒体的手段。它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发展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使左右脑运动得以均衡和谐地进行,从而大大提髙教学效率。

(三)板书的发展给板书设计的启示

板书的当代视野,之所以值得我们思索,是因为它们向我们的板书设计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启示,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板书”眼光:

1.板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使板书时态已不再局限于当堂即时进行。更多的板书内容要求在课前准备完善,当堂由教师在各种教学板上展示。当然,有的板书必须当堂即时展示,这样的效果会更佳。

2.板书设计要摆脱重内容、轻形式的偏颇。大多数研究板书的文章都只谈内容的设计,而很少看到对研究改革板书工艺、手段的论述。其实板书学应该是教育工艺学的分支学科。而教学工艺是一门研究在教育领域内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电化教具的采用,板书材料设备的进步,对板书来说无疑是根本性的革命,板书设计又怎能对此视而不见呢!

3.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板”,而不仅仅是黑板,即使就黑板而论,在质地、色泽、功能、装置上也都有了很多革新。所有这些方面都十分需要板书设计作全面考虑和综合使用。既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板的功能,又不能滥用,搞形式主义。一切都要以教学效果的优化为出发点和归宿。

4.随着科技昌明的快速步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日俱进,自动视听手段、盒式放映设备、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等等将陆续进入课堂。“教学板”也不一定是全班一块,而是每位学生案头都有的“教学电脑”的屏幕。“板书”正以一种全新的含义出现在我们面前。板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发展前景。而且应当把板书设计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来处理。须知:所有的教学技术都是无法取代教学艺术的。

注释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2]夏永祥《板书设计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7年第7期。

[3]牛津大学出版社《教育学》(英语)。

[4]《教育辞典》,朱作仁主编,江西教育出板社,1987年版。

[5]王松泉《语文教育板书学》,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