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美育原理
一、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美育原理
读过一首描写课堂的小诗,至今似乎还记得起其中的几个小节:
课堂——我们的家园
富有而鲜艳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一个个求知的眼神
还有琅琅书声
在光阴的河流上飞溅
课堂——我们的家园
古朴而幽远
撑一支竹篙
在墨香里行船
浏览上下五千年
绕着诗一般缕缕薄云
听一堂优质课、精品课,常会使人一唱三叹,拍案叫绝,因为它美得令人陶醉。美的课堂教学当然得源于美的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在我们探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时候,不能不思考设计的美育原理问题。
早在1912年,当时任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就论及国语国文科的美育问题。同年9月,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强调“要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自此,美学就在学校的语言、文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音乐和美术两科以外的重要美育领域。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美育原理,基于阅读教学的美育任务,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养成学生高尚的情操、社会主义的觉悟和精神文明。其要点为:“揭示人物形象的美好心灵,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情;描述美的意境,使学生产生怡愉之感;分析美的语言,使学生有真切感受;欣赏美的的构思,使学生有追求的欲望等。”[1]这无疑是我们进行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这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除应当遵循阅读教学美育的目标、任务之外,还有着设计过程中的美育问题。因为教学设计的美,从某种角度说,是教师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就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物,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在物。”这就告诉我们,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社会化。这是美的重要的本质属性,简单地说,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因此,我们欣赏美的阅读教学,也就是在欣赏教师的美的阅读教学设计,欣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显示的本质力量。
那么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美的要求、美的力量呢?鉴于这一命题复杂的理论背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加以阐述。笔者在这里只能凭一己之见作些经验性的描述。
(一)美在整体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性能的整体。正是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体现了事物的美,它的完整性、统一性和逻辑性。从这样的视角看,语文学科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都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语文学科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统一体。”[2]阅读教学课堂是一个整体,互相转化的主体、客体和媒体,课堂教学的导入、过渡、总结、气氛、情韵、节奏和高潮等等,同样都是紧密相关,难以分割的。而阅读文本(课文)也是一个整体、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知识),知、情、意、行溶合一起,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水乳交融,相互依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灵活地,而不是呆板地看问题。《凡卡》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复杂,全文有三条线索:凡卡的学徒生活,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凡卡写信、寄信。教师在设计导读时,如何抓住课文整体,凸现其内在的联系机理,寻求学生研读的大跨度的问题情境,显得十分重要。于是便抓住“我没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这一句,作了如下设计,以引导学生读议全篇:(1)问:文中几次写到了狗?有哪些狗?凡卡觉得自己的遭遇“连狗都不如”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把联想部分“爷爷守夜”、“砍圣诞树”和信的内容“学徒生活”、“莫斯科见闻”这些重点内容串连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整体效应。(2)议:凡卡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如爷爷身边的狗?不如莫斯科城中的狗。(3)再读凡卡的哀求部分,深化认识:这是绝望中的呻吟,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这样的“切入点”既简化了主线头绪,又强化了读思训练,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拓深。
(二)美在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道出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都因其具有不同的形状、性质、程度而呈现着千姿百态,如此,才构成了异彩纷呈之美。事物之间具有差异性,学生当然更具有差异性,无论是生理发展、心理状态、认知程度还是个性特征,都会因人而异。正因为这样,教育本质意义不仅要承认人的差异,而且也在造就人的差异。传统的教育观念,一个基本点是不承认这种差异之美,而且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把个性各异、发展不同的学生,按教育者的意愿,成为一个模子铸成的大统一的人。这必然会带来学生的个性扼杀和思想束缚。今天,面向21世纪的挑战,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致力于培养他们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要以承认原有的差异和造就新的差异为美。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提问:“你认为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为什么会打她”让学生按自己的认识来回答。果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充分显示了差异性:
“可能是爸爸爱喝酒,在等她的钱打酒喝。”其一。
“是爸爸凑钱为小女孩缴学费。”其三。
“因为爸爸不疼爱这个小女孩。”其四。
“家里太穷,没有饭吃,要等钱买米过年。”其五。
“可能是家里等钱还债。”其六……
面对这些各不相同的答案,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它体现了小朋友思维之花竞相开放的美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大家思考:这些原因都是我们的推想,既然是推想,就会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这样,学生在讨论后觉得2、5、6的推想更合乎情理,而1、3、4就不顶合适。从课文看,小女孩的家里这么穷,爸爸不可能天天去喝酒,小女孩也不会上学读书。而爸爸也不会不疼爱孩子,何况小女孩又那么可爱。这样引导,教师不仅充分展示学生的差异,而且在差异中寻求教育机遇,促进深入感悟,在新的更合理的层面上承认差异。
(三)美在过程
“发展”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没有过程也就不会有结果。课堂教学设计的美也同样应当体现在鲜活的过程之中,体现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之中。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把教师的教,由“呈现——接受”模式,转变成为“引导——活动——发现”模式,充分展示学生学的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执教的《太阳》堪称范例。在“愿意读课文的同学淸站起来读”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己读明白的要点写到黑板上。在教师引导下,先后有13位学生把说的内容以简练的语言写到了黑板上。这13个要点没有次序,教师便接着要求“谁能参照课文的顺序,给黑板上这么多条要点写上序号。”这样,学生真正被推到了教学第一线,成了学习的主人。于是,教师再作引导:
师:黑板上的第一条是说太阳很远,第2条说太阳离地球有1.5万公里,第3条说步行到太阳要3500年,第4条说坐飞机也要20年,你们觉得这4条能按1、2、3、4的顺序排列下去吗?
生:不能。2、3、4、都是说一个“远”字,第1条的位置应该高一些。
师:对。2、3、4就好像是士兵,1就好像是位班长,一位班长领了三个士兵。可见,文章除了顺序之外还有一个“层次”关系。现在黑板上的这些条目中还藏有几个“班长”呢?你们能再找出来吗?
生:第二个班长是“大”,只带1个兵,叫“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生:第三个班长是“热”,带了三个兵。一个是“大火球”;一个是……
……
师:刚才大家找出的一“远",二“大”,三“热”,四“关系密切”这4个班长一样高吗?(讨论后认为“关系密切”比其他三个班长位置要高,应该是排长。)
师:那么“远"、“大”、“热”这三个班长前面也应有个排长呀。(学生先后找出的排长有好几个,最后认定“一般情况”作排长。)
师:这两个排长前面还应该有个连长,这个连长就是——
生:太阳。
……
多么生动的“引导——活动——发现”过程,正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中,使课堂充满了美的、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美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力量。
(四)美在创新
课堂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要按照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文化的、个性的主体。课堂教学肩负如此重任,就必须既具继承性,又具创新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而课堂教学则在教育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今天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追求目标应当是创新之美。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要体现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读”两方面。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相机诱导,循循善导;学生要主动、独立地读,探索求新地读。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和程式,总是会富于变化,不落窠臼,充满了动态生成的鲜活创意。
如一位老师导读《驴和马),故事的大意是主人带了一头驴和一匹马驮东西,驴驮得多,马驮得少。半路上驴央求马能帮助驮一点,但是马说什么也不肯,结果驴累死在半路上。主人只好把驴背上的东西全放在马背上。马很后悔,要是早就帮驴驮一点,现在就不必驮那么多了。读了故事,教师让学生讨论: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觉得谁对谁不对?于是大部分学生认为:马不对,它不该不帮助驴;但有的竟说,驴不对,方法不好,它应该跟主人商量,不必去向马求情;还有的说,主人也不对,他办事不公正,把驴子累死了。学生各抒己见,大出教师意外,也突破了“教学参考书”上只说“马不对”的唯一答案。教师没有指责学生乱说一通,而是因势利导,赞赏了同学们在思维碰撞中迸射的这些奇异火花,而且认为对同一篇课文,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是允许的。勉励孩子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以更多的自由。只要没有大错,可以宽容不同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和发表独立见解。因为美的创新之花开放,需要教师的呵护和引导,更需要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五)美在和谐
教学设计的美还在于和谐。
和谐是人的审美对象中的重要审美属性之一。它是指审美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处于矛盾统一之中,相互协调、多样统一的状态。
阅读课堂教学既有内在的科学的美,又有外在的形式的美;既有内容结构的有序的美,又有节奏、韵律的波动的美;既有方法、策略的多样的美,又有追求效率的统一的美;既有课文主线显志之美,又有副线相扶相衬之美……所有这些要素的整合,便贵在一个和谐,如不和谐,会水火相克、冰炭不容,功能互相抵消;如配置和谐则可收相得益彰、交互辉映之美。课文《月光曲》是小学阅读教材中比较难学的一篇,文中将贝多芬与兄妹的接触过程和心情,《月光曲》的基本旋律,通过兄妹感受反映的《月光曲》的内容等三条线索,艺术地揉合在一起,使文章十分优美和动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执教此课时别出心裁的处理,使教学过程和文章一样优美和动情,令笔者赞叹不已。他在板书课题后,从“曲”入手简介贝多芬其人和创作传说。再从本课中除第一自然段外,还有哪一段是“创作”曲子之外的事情,从而引证《月光曲》确是即兴演奏之作。至此,斩头去尾之后,便凸现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于是教师把课文设计成三个板块,形成了主干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第一个主干性问题情境是:《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乐曲的基本曲调和节奏是什么样的?在学生自主研读、交流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如下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第二个主干性问题情境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从何而来?于是学生便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讨论交流后形成板书: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第三个主干性问题情境是:那么《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呢?抒发了贝多芬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在学生研读过程中,教师以诗人李白创作《望庐山瀑布》和画家列宾创作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课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难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只是凭空想象吗?于是课文的难点便随之突破:他正是在与兄妹俩的接触中深受感动,又凭借当时月光的联想,才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这时,前边的板书得到了一一对应,也正是在这种对应中,将课文的深邃含意,剖析得一清二楚,使三个主干性问题情境得到了艺术地整合,使整堂课充满了和谐的美:
听到琴声一分触动——(轻柔徐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SS见到兄妹十分感动——(沉重刚健)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SS遇到知音万分激动——(高昂激荡)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育美育要求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美的载体,而课堂教学之美,又怎能离开了教学设计之美这一基础。所以,阅读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是美的载体;把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引进课堂;以哲理美,形象美、声韵美设计教学过程;将美育原理全面地应用于阅读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主体的、美化育人的过程。
注释
[1]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敎育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