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学文”的教学设计

六、“看图学文”的教学设计

“看图学文”是根据1978年教学大纲的精神,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于1981年全部出齐的全国通用教材中,首先出现的一种课文体例。

“看图学文”顾名思义就是与图画相对照学习的课文。从低年级的“看图学词学句”,到中高年级的“看图学文”,一脉相承的这种课文样式,使小学语文课本更显图文并茂,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显然,这是十分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

“看图学文”属应当以讲读为主的“一类课文”。这种课文的最大特点,便是课文与课本中所附的彩色图紧密联系,图意与文意一致。通过看图,可以培养学生有重点、有层次的观察能力;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发展他们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用一句一句的话来表达图意的,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可以以图景想象,开发孩子的右脑功能,达到左右脑协调运作,提高效率……因此,搞好这类课文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掘图文对照作用,并与学习观察、学习语言相结合,无疑对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看图学文”的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图”与“文”的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设计方略有以下5点:

(一)以图会文,作字词教学设计

理解字义词意,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字词,其意义都可以通过图像使学生“恍然大悟”,这比之以词解词的抽象和辞不达意时的那种尴尬,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要求学生掌握的6个词(7个生字)都是实词,都可以从看图中因图会文。如可让孩子在1—3幅图中分别找岀哪是“蝌蚪”,哪是“鲤鱼”,哪是“乌龟”。可从青蛙的姿势中理解“蹲”的动作;可从青蛙的颜色认识什么是“碧绿”,“衣裳”又指什么。以这样的图文对照作字词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大大提高识字学词的兴趣和效率。这是“看图学文”一类课文的教学设计应当注意的。

(二)图文对照,作导读课文的设计

“看图学文”的导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图像在促进理解、感受语言文字方面的功能,真正体现图文对照,以图会文、就文察图、图文相辅。设计这样的导读过程,要有层次地作图文照应、步步加深,方能使文情画意、相映生辉、如导读《梅雨潭》一文,就可采取四层次的图文对照导读:

一看一学——观察画面、理清关系。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对照课文,确认它们的名称和方位;了解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山石、潭、亭的形象、颜色和联系。从而明白写景一定要把主要景物观察清楚、介绍清楚。

二看二学——明确观察地点,体会观察状貌。分辨“走到山边"、"到梅雨亭"观景有何不同。从而明白观察点不同,所见也就不同。把这种不同写出来,文章才会真切动人。

三看三学——理清课文脉络,亭前瀑、亭下潭和亭旁山,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梅雨潭之源,梅雨潭上、中、下部分的形态,领会其多彩多姿的情状,并想象和体会作者看瀑时的心情。

四看四学一指导学生再次看图,把诗情画意摄入脑海,在此基础上练习表情朗读,掌握写作方法。

这样有层次地边看边学,步步深入,充分体现导读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因图求法,作培养能力的设计

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读会”转换为“会读”,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大问题。要真正达到“授之以渔”,就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而“看图学文”中的“图”,也可以启发我们作因图求法的设计。如教学《南湖》一文时,课文中附图有彩色景物图和黑白船舱图两幅。前者是南湖全景,后者是游船中舱的特写。这样排列,显示了由全面到局部,由普遍到重点的认知规律,客观上引导学生作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观察思考。这种排列,也是对学生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启示。

再看课文,第1、3两段内容基本上是对两幅画面的描写,只有少量属“画外音”。同时在第一段描写后整段展开联想,第二段全是画外的叙述。这样,基本上体现了由景物而发生、展开联想的顺序。学生边看图边学文,不难得出第一、二、三段的三个小标题是“景色如画”——“党的诞生”——“缅怀历史”,客观上反映了睹物思情、见景生情的认识规律。这样设计导读《南湖》,可以使学生不仅理解、感悟了课文,而且能从中获得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表达方法的诸多启示。

(四)察图辨文,作启发创新的设计

“看图学文”的“图”和“文”虽然是一致的,但毕竟文字表达与图像显示会各有长短。“图”的画中有诗,有时会使文字难以描绘;而“文”中的言外之意;有时又会使图像难尽其妙。这就给“看图学文”的教学设计以察图辨文的机会,并可以充分运用图文对照的空隙处、不足处,启发学生去观察体味、想象和补充,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一位教师就抓住“图文是否完全相符”这条线索放手让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讨。教师设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准确地表现了图?为什么说这样的描写把图表现得很准确?经过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后,再提问:哪些地方没有准确地表现图?应该怎样修改?(如“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因为“图中既无“船桨”,又无“微波”,“水纹”,这样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图画上加“船桨”和“微波”,有的学生则认为也可以改文,把这一句去掉,改为“两岸缓缓向身后移动,才让你感到船在前进。”这样更能显出漓江水的“静”来。

当然,这样做并不等于课文的图画得不好,或文写得不好,而是借此启发学生更深地去“看图”和“学文”,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鼓励发展独立见解,激发阅读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

(五)扩图联想,作思维训练的设计

图有限而景无穷,文有止而意不尽,这是“看图学文”会常常出现的状态。因为图、文总是有形而有限,但因此激起的学生的联想和情感则会更加开阔和深沉。鉴于此,在“看图学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作扩图联想,发展思维。如可以续画桂林山水;也可以对梅雨潭来一段想象特写;或者以图文是否相符写篇读书笔记;为“小蝌蚪们找到了妈妈后会对妈妈说什么”续编故事等等。显然,孩子们不仅会对这样的训练大感兴趣,而且会从中获益匪浅,得到语文整体索质的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