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

五、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髙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表演恰恰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已成为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今天,教师特别喜欢以课堂表演来提髙阅读质量,还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公鸡和小鸭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美丽的公鸡》等;寓言《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故事《“你们想错了”》、《将相和》等;小说《信箱》、《小姗迪》等;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另一方面天真活泼好动的儿童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正在情理之中。

综合优秀教师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研究“课堂表演”这一颇具时代风貌的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哪些特点呢?

——主体感受性特点。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即为观众而演出,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地不是为“观众”(老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培养审美情操。当然在表演的过程中,师生也参与了设计、欣赏和评议,也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并受到感染。

——动态生成性特点。一般的表演活动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课堂表演不一样,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正是课堂表演的这种动态生成过程,才使它具有很高教学价值,即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请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温暖》一课的片断,正可以看出这种“动态生成性”的特点。

师:谁来当周总理,把这两句话写的事表演一下?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男生自告奋勇,要当周总理。于老师请他到教室门口,告诉他:周总理右臂受过伤,不能伸直,请他把右胳膊弯起来。)(笑声)

师:小朋友,我们就是山村小学的那个班。我们正在上课,这时——(扮周总理的男生脚步轻轻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朋友好!”)

师:(问扮总理的小朋友)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

生:我怕影响大家上课。(笑声)

师:是这样。但是,问“老师好”和“小朋友好”能用一样高的声音吗?想一想。

生:不能。问“老师好”声音低一点,问“小朋友好”声音应当高一点。

师:是呀!因为小朋友多,而且离得远一点,所以应当高一点。再来一遍好吗?

(生又演一遍)

师:演得真好,不亚于王铁成!(众笑)

但是,有些教师执教公开课时,过分看重课堂表演的效果,而不惜在课前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预排加工。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失去了表演的动态生成过程的教学作用,课堂表演成了追求形式主义的“作假”,实在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

——灵活简约性特点。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篇课文;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可以演了评,评了再演,边评边演等等。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主要如:

(一)单项表演。即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的动作作诠释。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教师就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加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二)综合表演。课文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这是与“单项表演”相对而言的。这类综合表演有很髙的教学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髙。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一文时,指导学生课堂表演的片断实录(参见本书第二章“主体与主导”中的“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第49页),便是一种有较多角色、较长情节的综合表演。

(三)单组表演。就是教师让几个学生分任课文中的角色,上讲台作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如一位教师教《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在深读阶段,让4位学生分别担任东郭先生、老农、猎人和狼,拿着课本,上讲台作表演,请全班同学指导和评论。单组表演比较集中,虽然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但全班同学在任导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和评论,间接参与表演,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四)多组表演。为了克服单组表演直接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的缺陷,可以采取多组表演的形式加以弥补。或者在多组表演的基础上,再选出其中的一组作单组表演。如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课,另一位教师就是先将全班40位小朋友分成10组,4人一组自愿结合,分别担任东郭先生、老农、猎人和狼,边读课文边讨论如何表演,然后分别在走廊或教室内试演、教师作巡回指导,并选出其中一组在讲台前表演,请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这样,扩大了表演的参与面,有更髙的课堂教学效率,深得大家的欢心。

(五)个体表演。就是只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表演课文片断,请全班同学作评议指导,如《秘密学习》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一棵大树下,拨开枯叶,扒去浮土,掀开砖,把课本放进事先挖好的小坑里,然后盖土砖,铺上浮土和枯叶,看上去好像没有动过一样。”教师便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区别“拨”、“扒”、“掀”……这些动作的不同,体会用词的准确和这些动作的先后顺序。教师在个体表演时辅以提问点拨。如:这些表动作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在搭配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搭配?在词语的出现顺序上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从而把读书、思考和动作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群体表演。为了扩大课堂表演的参与面,教师应当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教《一粒种子》时,一位老师采用了“群体表演法”,在深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边读边演动作,读到“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全体小朋友头伏在桌子上;读到“她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时,便抬起头,伸一伸腰,一副很舒服的样子;读到“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时,学生们把腰挺得更直,头抬得更高;读到“又把身子挺一挺”时,大家便站起来;读到最后:“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学生把两手上升,演出一派欢呼的神情。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能起重要作用。

(七)模拟表演。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颐和园》这篇游记课文,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辞,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颐和园景点,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课本中凡游记一类的课文,都适宜作这种形式的表演。

(八)说明表演。对一些说明文体裁的课文,我们还可以将其说明对象变成自述表演。如《太阳》一文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作“我是太阳”的表演。

说明表演把说明的对象物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九)课本剧表演。就是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戏剧品种。中国戏剧出版社就出版过《中学语文课本剧》一书,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为该书作“序”。正如曹老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我国《剧本》杂志1990年第9期,还登载过小学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课本剧。

应当说课本剧是一种相当正规的演出;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上演,但是也可以简化为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