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的教学设计

七、“基础训练”的教学设计

总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各种版本在编辑体例上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每一单元后安排了“基础训练”。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课本都是文选型教材,即由编者选择现成的文章作为课文以供教学。这样,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系统安排必然会受以现成文章为课文的制约,设置“基础训练”正可以作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语言文字是思想交际的工具,凡工具都要在反复使用中才能被人们所掌握,因此,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设置“基础训练”便可以大大增加有针对性的训练量。

“基础训练”的内容,着重于体现综合训练的要求,它既和课文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自成系统。每一次基础训练所复习的字、词、句等内容,一般都与这一组课文有关,但就训练的每一项目来看,它们之间又有其自成系统的“序”。

“基础训练”的内容比较广泛,有汉语拼音、识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段篇知识、听和说的训练与读和写的训练等等。这些内容,涉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知识)和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习惯)等语文的整体素质。

“基础训练”的运作机制是实践运用,教学设计要力避理性化、术语化和抽象化,学生能完成练习就可以了,不可过分追求说理。

由于“基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它的教学设计。教师不要把“基础训练”简单地作为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了事,而应当精心地作既具科学性又富艺术性的教学设计,以充分体现它在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价值。

“基础训练”的教学设计,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

(一)训练目标的设计

基础训练的目标定位,教师必须十分明确。一是“下限目标”,即按照义务教育要求在本次训练中人人应知应会的要求是什么。这是务必让全体学生达成的。一是“上限目标”,从班级实际出发,本次训练的哪些方面,可以适当发展提髙,以满足部分同学的求知欲望。这样,在训练目标设计上实行“上不封顶、下要包底”,就既可以让程度稍差的学生“吃好”,又能让程度稍髙的学生“吃饱”。允许落后,鼓励冒尖,对两头的孩子都施以关爱,让他们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方能体现因材施教、发掘潜能的原则。

如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9册的“基础训练1”,分析其下限目标为4项:

1.体会音节中间有无介母“U”在读音上的区别,注意读准带介母“U”音节的字音。

2.提髙用“音序”、“部首”两种查字法查字典和据词定义的能力。

3.积累词语和句式,能用“为了”“难道”造句。

4.能按预习的三项要求读懂短文。

这应该是全班同学都应当达到的。另外,教师可从班级实际出发,对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在达成这些目标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有更髙发展要求的训练。如:

1.第2题用“音序”、“部首”査字定义,教师可提供比较难查的一些字作补充,让査得快的同学继续完成。

2.第5题是识别句意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子,教师可补充提供以下句子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完成课本习题之后各改写两个句子:

(1)电视机的发展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2)您的本领不是比魔术师更大吗?

3.第7题是“按预习的要求阅读短文”,程度较好的孩子在完成习题后再写一写“我在读书时有哪些习惯?”

(二)训练编排设计

教材中基础训练的安排,一般用两教时完成。这些训练题应当如何分割,如何搭配,是必须精心设计的。如果教师只是要学生按课本中的题次一道一道做下去,不仅显得呆板僵化,而且会影响训练效果。

编排设计一是要把训练题均匀地分配在两教时完成;二是每教时都应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动口与动手相间替、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相交叉。

如浙江省编教材第9册的“基础训练6”,共7道题。第一教时可安排习题1、3、4、5、6的训练。先是第1题读字音、理解词语(口头);接着是第3题“形近字组词”(口答填括号);然后是第4题,照样子写选词(个体独立完成);再是第5题,朗读和感受陈述句与感叹句的区别(口头);最后是第6题,理解关联词“只有……才能”和“只要……就”并造句(群体讨论后,个体独立书面写句子)。这样编排既体现了由易到难,又安排了训练形式的变化交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时则可安排习题2和7。第2题是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可让学生独立分头进行,再组织课堂交流订正。第7题是阅读综合题,内容多、化时长。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完成,再组织课堂交流。概括的段落大意,可让几位学生直接书写在投影片上,再投影后全班评改。这样可以同时训练写字、行款布局和用词造句等多项内容。第二教时作这样设计,也体现了由易到难、习题解答距长短配置的合理安排等。

(三)训练创新设计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基础训练”的目的,虽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练习,复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编者设计的多种类型的题目,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学设计应当突出训练的创新性。在这方面,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1.模仿法。人们的创造活动总是由模仿开始,基础训练中的许多习题如造句,仿作(习作例文),都是模仿创造的训练。第九册“基训3”第三题,要求学生“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再用下面的词(因此、既然……就……)各说一句话",要求学生的“模仿”必须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作创造性的变通,而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第六册“基训9”第六题要求学生仿照《海滨小城》的写法,抓住特点,把插图中公园一角的景物由近到远地写下来。《海滨小城》是由远到近地写的,而《公园的一角》则要由近到远地写。这种模仿中有创造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检核法。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列出有关的材料,逐个斟酌核对,准确选择有关材料,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十册“基训7”第四题要求学生在六组关联词语中选择怡当的填在六个句子中。应先分析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相应的关联词填空。这样,不仅解答更正确,而且能提高学生辨析句子的能力。第十册“基训1”第一题要求说说“新来乍到”中的“乍”是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检核法列出“乍”有哪些意思,然后根据“新来乍到”的语义,即可确定“乍”在这里作“起初”解。

3.错误列举法。有的训练题本身有错误,要学生匡正。这类题对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养成严密思考的习惯,很有好处。第五册“基训4”第六题要求学生找出图中的错误,第十册“基训3”第四题要求学生修改一篇短文中的错误(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练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列举各类“错误”,然后再作统筹修改。

4.联想法。创造需要“联想”,联想有相似联想(大脑受到某种刺激后会联想到同这一刺激相似的经验)、对比联想(大脑受到某种刺激后联想到完全相反的经验)和接近联想(大脑受到某种刺激后联想到的有关经验)。基础训练中关于辨析近义词、反义词的习题,都是对联想能力的锻炼。如:

5.类比法。即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类似之处。基础训练中的许多题型,都是这种类比思维能力的训练。如第十册“基训2”第四题区别“的、地、得”等结构助词的使用;“基训5”第三题“选出和第一对词(马:牲畜)表示的关系最相似的,画上线”;“基训8”第三题要求学生比较哪种说法好,哪种说法不好,等等。对这类题型,要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展开联想,创造性地解答。

6.综摄法。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互不关连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的创造方法叫综摄法。第九册“基训5”第二题要学生说说同一个字在每组句子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如“扬”,在“红旗在山顶上高高飘扬”和“人民颂扬黄继光、邱少云那样的战斗英雄”中的不同)。这是同质的异化。而第五册“基训6”第四题要求学生搭配词语,组成通顺的句子,则是一种异质的同化:

这些习题通过统筹综摄以及分、合的组装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