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吸收,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三、多元吸收,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多元吸收,即广泛积极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于阅读教学。
一般地说,不同学科常采用一些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构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科教学法体系,但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常有相通之外,在方法论上尤其如此。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沟通的走向,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科际联系,更日趋紧密,互相渗透。这种情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如果我们能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体系,就能看到借鉴某些学科教学方法于阅读教学的可行性。这无疑会开拓阅读教学方法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从而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法研究的深入。今天,出现在阅读教学讲坛上的不少教学方法,就是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法体系中引进的,它充分显示了学科教学方法之间这种参照借鉴、互相渗透的趋势。
(一)直观法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展示、提供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等感性材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如张雪珍老师借助玩具教学《大熊猫》的主要教程设计是:
1.激发。老师出示熊猫玩具问学生喜爱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尝试观察。要学生试着说说它的样子。
3.边读课文边细致观察。学生说不好,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并按课文段落有程序地观察,突出观察重点。
4.口述。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口述大熊猫的外部特征。
5.作业。在完成课文书面作业的同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有大熊猫轮廓的图纸,要求他们不看书本涂上大熊猫黑色的部位,强化观察印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直观的对象必须是教材的主体,有充分的观察价值。观察要密切配合对课文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理解。观察不可能一次完成,可以根据初读课文、深读课文、精读课文的需要,确定观察的次数和每次观察的具体要求。另外,观察要和语言表达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验法设计
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某些具体材料来验证课文中说的某个道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提髙学习兴趣。
如教《称象》时,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用具:玻璃水缸,合适的铁盒子(代船)、砝码(代大象)、小沙包(代石块)、天平。在学生已知课文大意之后,教师要学生按课文内容实验,以证明按曹冲的办法能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如实验用具不是一组一套,也可在讲台上由学生当众实验)。实验时学生按课文内容边实验边介绍,如拿起祛码说:“这是人家送给曹操的大象,曹操很髙兴,这头象又髙又大……官员们议论说,它到底有多重?曹操就问:谁有办法把它称一称……”等。实验的最后环节是在天平上称一个个沙包(石块)的总重量正好等于大象(砝码)的重量。
实验法适用于讲科学常识的课文;要注意精心设计,最好教师事先做几次,尽量排除影响成功的因素;实验还要密切配合课文的听说读写训练,防止把语文课教成常识课。
(三)演示法设计
用实物、模型按课文要求作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唤起形象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如教《皮球浮上来了》,教师事先准备了一截有底但中间打通的竹(代表树洞),两根树枝、一把钩子、一个乒乓球(代替皮球)等实物。在细读课文时,一边读课文一边按每段的意思演示:先是“皮球”“跳到”“树洞”里去了,接着叫学生用树枝夹,用钩子钩,都拿不出来,然后再用水灌进“树洞”里,“皮球”就浮上来了。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演示讨论小马、小石、小叶各用什么办法,为什么都拿不到皮球?小文用什么办法?为什么能拿到皮球?
演示法所演示的内容必须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演示的必要性,防止喧宾夺主;演示的过程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密切配合读写训练。
(四)显像法设计
用白昼幻灯机投影仪或录像,配合讲读课文的主体部分。显像法形象生动、真实感人,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刺激联想活动,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如许扬波老师借助投彫仪教《海上日出》的主要做法是:教师课前按课文制作四张投影片:
1.日出前的景色;
2.日出时的景色;
3.太阳钻进云层的情景;
4.太阳在黑云背后的情景。
为了准确表演课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三张须在演示中通过覆盖、抽拉等手法,使画面出现符合课文内容的动态变化。教学时,总的是引导学生在观景中读文,第一步是统观全景(依次全部放出),统读全文;第二步是逐片观景,逐段品读;第三步是一边观景一边口述,为熟读成诵作准备。这样在每个教程都能使学生的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起来。
用显像法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作精心设计,如使用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观片必须与课文密切结合,使学生眼、口、脑、手并用。要注意落实基本训练,有益于读写能力的培养。
(五)尝试法设计
传统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是“先讲解后演练”,即教师讲解在前,教师讲透彻了,学生再依样画葫芦地练习。.而尝试法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行“先演练后讲解”,就是先放手让学生作尝试演练,然后教师再吸收反馈信息作点拨讲解。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尝试识字、尝试讲解分析课文、尝试习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爱探索的心理特点,也完全符合“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这一认识论规律。
如《饲养员赵大叔)一文的尝试分析就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大家讨论课文开头一句“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中的“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在学生明确了这个“真有意思”是指赵大叔在喂牲口中体现的一种感人精神后,就出示尝试题:分析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赵大叔在喂牲口中表现的感人精神?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让学生自学准备,然后分组讨论,并让几个同学在全班作尝试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按学生尝试的反馈信息,特别是学生的尝试错误,作精要的点拨性的指导讲解。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方面(识字、阅读、写作等)都可以实行尝试法,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引导学生的尝试方案(尝试题)。学生尝试演练后,教师的讲,解,务求精要,根据反馈信息突出重点。如巨细无遗地讲授一遍,就会使学生的尝试徒有其名,实质上仍是回到一讲到底的老路。尝试教学的关键是“尝试”,语文尝试题的编制要比数学困难。特别是尝试阅读,必须在教材重点、难点、特点、疑点的结合点上设计足以带动全篇的一二个尝试题,如“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指的是什么?课文哪些方面说明了赵大叔'真有意思'”?这道尝试题就有很大的跨度,足以牵动全文。像这种尝试题,实际上是学生研读课文的“尝试中心”。
(六)表演法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从情感上熏陶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培养表演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深读《美丽的公鸡》这篇课文时,即可采用表演法。教师事先准备好公鸡、啄木鸟、小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头饰。叫几个学生分角色戴头饰作表演。表演后可组织大家评议,评议的过程是再次切磋课文的用词造句、理解思想情感的过程。接着,教师叫评议时说得好的同学再来表演。
表演法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如对低年级的童话、寓言一类课文就比较适宜。要注意的是,表演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语文交际的能力,有违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是不妥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表演的评论,通过评论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图示法设计
将教材内容用简笔画、符号和文字组成一幅简明形象的剖析图像。据研究,在视觉信息传输中,如用文字作视觉识别需1.7秒,而图示识别则只要1.5秒[1]。图示法给学生印象强烈,容易激发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它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如教《我是什么》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即可抓住常中之“变”,认识水在形态、“脾气”上的各种变化,并用板画图示段意。同时,紧扣课文语言,引导学生品味用词造句的准确:写雨、霍子、雪落下来,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词?联系“池子”、”小溪”、“江河”、“海洋”,细细想一想“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抓住"变”中之常,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规律。当学生猜出抓住“变”中之常,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规律。当学生猜出了"我”是“水”后,教师再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这样一方面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水的变化顺序,强化学生认识事理的思路,另一方面使“水的循环图示”系统化(在图示上加箭头),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参见本书297页图示)。
图示法的要求是:
1.图示要精心设计,既能真正反映课文主旨,具有科学性,又要简明生动,具有形象性。
2.图示要简笔易成,如工笔细描则费时太多,会影响教学进度。
3.图示要密切配合课文讲读,逐步进行,使图示充分发挥帮助理解课文的作用。
(八)求证法设计
“求证”原应用于数学,如几何的求证题。其特点是教师在足以牵动整篇阅读材料的节骨眼上提出证题,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对全篇教材作整体研究,求证解答。这样不仅有益于突出重点,而且思维强度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如教学《避雨》一文时的主要教程:
1.引导初读,提出证题。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大意之后,即让学生讨论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这位气象员的特点(“多么有心计的姑娘”)然后提出证题:“请你分析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试证明公社气象员是一位,多么有心计的姑娘,。”
2.定向深读,仔细求证。提出证题后,即布置同学深读全文,以证题定向,深入分析理解课文。要求用笔勾画出可以证明的材料、依据。然后分小小组切磋研究,交流各自的求证材料和阅读体会,再组织课堂讨论求证。
3.开拓证题,全面练习。由于上面提出的证题跨度较大,富有概括力,因此,求证过程足以读懂全文。但也还有一些证题以外的个别章节,不能统揽在内,这就要开拓证题作全面训练。如“这篇课文主要写姑娘'多么有心计’,为什么第一节要用不少句子来写春雨和春雨中的麦苗”。另外,有些训练也不是求证过程所能涵盖的,如要求学生独立分段,概括段意,指导表情朗读课文等,也都要作穿插安排。
运用求证法,要选择中心突出,难点比较集中的课文。因文而异,选择教法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证题的设计是运用好求证法的关键。证题必须能统揽全文,有一定的思维强度,题面表述要明确通晓,学生能够理解。另外,证题提出前的初读铺垫和证题解答后的开拓延伸,也都是十分重要的教程,必须精心设计。
(九)数序引导法设计
即在讲读教材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数”和“序”分析思考。这是因为文章反映的客观事物,总是以一定的数量和发展顺序为存在形式的。教师运用数序引导法启发学生探索问题、理解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髙逻辑思维水平。课文内容经“数序”梳理,就会显示出内蕴的条理性、系统化,易于学生记忆。
如宋瑞林老师教《罗盛教》一课,在深读课文时,即用数序引导法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罗盛教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罗盛教在水中几次救崔瑾?学生经阅读分析,归纳为“三救”。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三救”具体是怎么救的?各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得出:“一救,体现在‘搂’字上;二救,体现在‘托字’上;三救,体现在‘顶’字上……”
“数序引导法”应用范围是比较广的,如《小蝌蚪找妈妈》的“三找”、《小壁虎借尾巴》的“三借”、《美丽的公鸡》的“三比”、《一定要争气》的“二争”、《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五擦”(五次擦燃火柴)等。教师在数序引导学生作条理性、连贯性思维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充分凭借教材的语言形式,通过词语推敲、句式研究、表现手法斟酌来实现。
注释
[1]李诚忠《使教育效果最优化的新学科》,《文汇报》,198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