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
三、争议: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
学《骄傲的孔雀》、《美丽的公鸡》,孩子们说:为什么美丽的东西都有骄傲的毛病?读了《小猴子下山》,学生争论:小猴子选择大的好的东西,到底对不对?教《麻雀》一课,老师说,老麻雀的母爱使它不顾一切跟猎狗斗;而孩子们认为: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说不定是公的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争论可谓色彩斑斓,但有时也令老师们啼笑皆非。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所以,争议也就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在不断涌现,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只有通过争论方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功劳”可谓大矣!同理.阅读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也是毋庸忽视的。
首先,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同时,争议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现象纷繁,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而争议可以有效地推进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第三,争议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争议的主要武器是言语,参与争议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一方面要透彻理解对方的意思,一方面又要即时组织好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深刻而富有说服力。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言语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第四,争议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这是因为“争议”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充分依据。没有求异创新的思考能力,便很难奏效。不难想见,一个囿于传统、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去积极参与争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设计组织课堂争议,充分发挥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呢?
(一)激发敢于争议的精神
要充分发挥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首先在于激发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儿童的模仿性较强,相对地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同时由于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灌输接受意识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不习惯于去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有这些都说明培养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的培养,应从“于无疑处求疑”开始,因为“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教学《布衣元帅》这一课,有一幅插图是一帧照片,徐向前同志头戴铜盆帽、手执手杖、夹克革履,坐在一名胜处的山石边。一个平日比较“调皮”的学生悄声说:“这哪像布衣元帅,是个大商人。”老师没有批评这个同学,而是鼓励他把意见大胆地说出来让大家争议一下。于是,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徐帅‘功髙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他就是一个‘布衣元帅’,怎么会像个大商人。”有的说:“课文写得不错,但照片里确实像个大商人。”教师肯定了大家敢于争议的精神,并要求进一步深读课文,再作深入思考,徐帅的“朴实无举”表现在哪里?是不是只是衣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衣着整洁,是不是就不是“朴实无华”?于是,在进一步的讨论中,终于得出了一致意见:徐帅的朴实无华,不仅表现在生活俭朴上,而且更表现在忠诚爱国、平易近人等方面。再说,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会议,参加外事活动当然应该衣着整洁,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文明。从照片看,徐帅是在参观游览途中留影的,说不定正陪同国际友人,自然应该穿得更体面些。所以,不能据此就认为“像个大商人。”但是,我们不妨给编教材的编辑叔叔写封信,也可以换一帧与课文内容更贴近的照片。教师的引导得法,保护了个别同学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
(二)营造便于争议的条件
争议具有普遍性特点。这是因为不同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保护学生独立见解的意识,而且善于把学生有价值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争议,营造便于开展课堂论辩的条件,以求通过争议,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一位教师在教学《跳水》这一课时,抓住一位学生提的一个颇不显眼的问题:“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适时地为大家引发了一场课堂争议:
师:刚才有一位同學问:“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课文,发表一个自己的看法,要说出理由来。
生:会的,他不忍心看到孩子摔死的惨状开枪打死孩子。(笑声)
生:会开枪吓唬孩子。
生:不会开枪,是因为打死了孩子就绝了后代。(笑声)
生:会的,因为开枪是吓唬他,而不是真打他,是逼他跳水。
生:不会开枪的,一开枪,孩子一吓会马上摔下来的。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想想父亲会不会开枪。
师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师:父亲喊“三"没有?
生:刚喊出“三”。
师:刚喊出“三”,也是喊了,如果他要开枪,还喊“三”吗"?
生:不喊。
师:“一、二”,不跳,“砰”,对不对?喊“三”,孩子以为开枪了,就不顾一切往下跳。父亲瞄准的目的是什么?
生:吓唬。
师:看这个“瞄”,目字旁,一个苗字。瞄准他,你不跳我就开枪了。如果喊“三”孩子也不跳,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齐)父亲是为了救他,而且知道他会跳的,结果正是这样。
(三)培养善于争议的能力
争议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认为是反映了语文的整体素质。争议的结果,孰是孰非,当然得取决于不同认识本身的科学性,但争议能力的强弱,对争议结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必要条件。阅读课堂的争议,还有其特殊意义,即争议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议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一课,以组织课堂争辩的形式开展深读活动。针对课文组成的三个小故事,归结成三个论辩题:(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完璧归赵”)(2)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渑池之会”)(3)廉颇到底有没有罪?(“负荆请罪”)这是三个极富两可性的命题,无论从正方或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依据。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言语把内化了的课文含意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议更具有说服力。显然,这样的争议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
(四)指点乐于争议的方法
不论从事任何工作或活动,都有方法问题,课堂争议当然也有方法。在教师的培养和指点下,学生掌握了争议的一般方法,就会更乐于参与争议活动。墨子曾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这里所指的,就是争议要注意划清是与非的界限,探讨治与乱的的原因,弄清联系和区别的客观情况,考察概念与对象的关系,权衡利弊得失,去解除心中疑惑。所有这些,无疑都是争议的方法问题,而驾驭一切方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笔者认为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师问学生“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几乎全班学生都高举小手,表示喜欢小白兔,不喜欢小灰兔。可是有个学生竟说:“我喜欢小灰兔。”全班愕然,这个学生说:“因为小灰兔不要菜籽种菜,不懂得劳动的好处,后来知道错了就改正了,我觉得它好。”教师意识到在怎样看待小灰兔的问题上组织课堂争议是有价值的,便表扬了这位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同时激励大家:“这位小朋友说得有道理,小灰兔身上还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喜爱呢,大家来找找看。”于是有些学生从课文开头写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这一句,认为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这是另一个可爱之处。有的学生从老山羊来送菜时,小灰兔说“谢谢”,说明小灰兔很有礼貌,这是又一个可爱之处……这样,使小朋友认识到,小灰兔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它和小白兔都是可爱的。由于在争议中教师引导有方,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
(五)追求高于争议的效益
我们对课堂争议的关注,往往会集中在争议能帮助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点,这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争议的教学效益是多方面的,远远高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方面。如可以增强学生以理服人的意识,注重事实和根据,不搞强词夺理,臆造根据,偷换概念,人身攻击等不正当的争议手段。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不抱对立情绪,不仅不仇视不同意见者,而且能抱着容忍的态度,耐心倾听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其正确部分,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修正错误。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在争议中的美学修养,重视参与争议中的风度举止,使用文明礼貌语言。那种指手画脚,不让人把话说完或吹胡子瞪眼之类的行为举止,都是不可取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争议不仅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也大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
著名学者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课堂争议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这正如击石取火一般,对于增进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发展个性和潜能方面产生奇效。可以认为开展课堂争议是极具时代意义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