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教学的板书设计到板画设计
四、从阅读教学的板书设计到板画设计
综观当前的板书研究,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它的内涵的极大拓展。“板书”已不再是顾名思义的“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了。今天的板书,不仅有文字和符号的巧妙组合,而且常辅以画龙点睛式的简笔图像,甚至也有了以图像为主的板书。由板书衍生出板画之后,黑板上常常是图文并茂,书画相生,无疑使板书的功能更臻完善。
教学板画,也称“板图”、“教学简笔画”。它首先具有形象性,即借助于生动的图像来代替抽象的文字符号,传导教学信息。其次具有简洁性,即尽可能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复杂的形象;抓住主要特征而舍弃细节。另外,板画还具有示意性。也就是说在图像中可以自由地借助线条、符号和文字来示意,以求表达的简洁。板画是板书的发展,有别于狭义的“板书”,也可以包括在广义的“板书”之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板画助讲,能令“满室生辉”,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之高涨。教师通过板画给学生以丰富的教学信息,使原来比较抽象难懂的事理,一下子变得明白易晓而又富有情趣,这就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国外有人曾比较过记忆的视听效果,实验证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识别它的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介绍,识别时间为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0.9秒;如果让学生看实物,则识别时间只有0.4秒。由此可见,板画图像比板书的感知效果要好得多。
语文是一门形象性、情感性极强的学科,教学板画在这里应当更有用武之地。从目前对教学板画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看,可以当堂板示的图像种类颇多,充分显示了板画在语文教学中有应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下面就择要作一介绍评述。
(一)平面图
一种采用平面示意的板图,多用于交待方位。如课文《回韶山》,详述了作者陪同毛主席回故乡旧居的所见所闻。课后第二题要学生“想想毛泽东同志回到韶山旧居,都到了哪些地方”。要指导学生学好本课,教师对课文中的堂屋、灶屋、横堂屋……等的位置和当时他们的参观顺序,必须作清晰的指点。如能边导读边画出韶山旧居的平面图,无疑会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见下图)。

(二)剖面图
展示物体剖面的图像,有的是纵向切开,叫纵剖面、,有的是横向切开,叫横剖面。为了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对有些事物的内部结构,就必须借助剖面图予以显示。如《詹天佑》(第七册)一文中对居庸关隧道的开凿,采用了中部凿井法,使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了一半。学生对这个道理不易理解,教师就必须以剖面图给予点拨(见左图)。“中工作面增加一倍工期缩短一半部凿井法”采用的是纵剖面图;教学《院子里的悄悄话》时为了说明什么叫“年轮”,采用的就是横剖面图了(见左图)。


(三)立面图
即事物的正面形象。如教《沙漠里的船》时,为了便于学生对骆驼身上的胼、脏、驼峰、脚掌、脚趾等部位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就可以配合板书,画出骆驼的立面图(见左下图)。
即反映所显示事物全部细节的图画。如照片或根据照片临摹的图片等。板画中的全息图是指有主体、有背景的接近全景式的图画,多用于描绘意境,如阅读古诗《登鹳鹊楼》,就不但要有近景“楼”,还要有远景:白日依山而尽,黄河奔流入海的写照,方能把诗中雄伟壮观的意境表现出来,这就得运用全息图来板示。虽然板画仍然用简笔,但展示的图像却是全息的(见下图)。

(四)全息图

(五)地形图
有些课文的教学,如能辅以板画简明的地图,便能给学生以空间想象,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如教《长征》(第九册)时,教师简笔画出红军长征路线图,边讲读边标明“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就能充分显示红军战士披荆斩棘横越“万水千山”,不怕远征艰难的英雄气概(图略)。
(六)解剖图
解剖图有别于剖面图,它可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结构、细节。综合运用纵剖、横剖、平面、立面等各种手段,作整体的或局部的解剖。如《我的旅行》(六年制第五册)的板画设计(见左下图)。
(七)示意图
以符号、线条和象征性的形象为主构成的板画叫示意图。它不是全景式的,也不全是图像,而是自由地采用多种手法,主要为了起示意作用。如学生对《詹天佑》(第十册)一文中的“人字形线路”比较难懂,课文中的插图又不易看清,教师就可以用简明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见下图)。如用一个圆和横线表示南江口前的火车只有一个火车头;用两个圆和横线表示过了青龙桥就用两个火车头,前拉后送上陡坡。这就靠以图示意了。


(八)综合图
有些课文的内容比较复杂,为了有助于讲读,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画法,做到不拘一格。如教《我是什么》时,就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示意。

语文教学中的板画,受严格的时空限制(极大多数都要边讲边画,在课堂教学的瞬间完成),上面列举的不论何种画,都不可能是宏篇巨制,也无须工笔重彩,而只能是简笔速成,仅求略写神、形,能表达意思,诱发情趣就可以了。因此,“板画”技艺,也决非高不可攀,有心者只要略作研习,是不难掌握的。
教学板画的功能,主要在于板画图像所产生的强大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教学信息传输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其形象性产生视觉暗示,激发兴趣注意,唤起旧有经验,展示整体结构,强化情绪感染等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直觉效应
教学板画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形象。它对于一切抽象的表述和概括的说明,都可以通过图像所唤起的直觉思维加以理解意会,使繁复变为简洁,玄奥变为明达,头绪纷乱变为一目了然。如《燕子》(五年制第八册)一课中有这样一节:“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小节的含义、意境,因为想象的跨越度大而使小学生很难理解。这里有对“电杆和电线”,“燕子停在电线上”、“曲谱”、“停在电线上的燕子像曲谱”等四个概念的理解。如果借助板画所产生的直觉效应,这一切便可迎刃而解(见上页图)。

从左右脑的分工理论看,一般认为人的左脑管逻辑思维,右脑管形象思维。而板画正可以充分刺激右脑的活动,使逻辑性和形象性相统一。从这个意义说,教学板画的直觉效应,正是借助左右脑的均衡活动来实现的。
(二)整体效应
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常常会使人觉得信息奔涌,头绪纷繁,以致在阅读理解时学生往往不易抓住主要信息,摒弃次要信息,难以通过提要勾玄,削除枝蔓,将一篇课文的整体框架,输入大脑贮存。而教学板画则常能将课文的重点经过有机组合之后,以图像的形式输入大脑。这样不仅帮助理解,而且促进记忆。如《蜜蜂引路》(六年制第三册)的板画(见下图)。

图像把课文的主要信息,整合在一幅画面之中,以具体的场景,不仅显示了蜜蜂采蜜的方位,养蜂人放蜂的合理性,而且点明了列宁从蜜蜂回巢的路线找到了养蜂人的科学道理,说明了列宁善于观察分析的思维品质。
(三)再现效应
教学板画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将课文展示的自然、社会现象,进行某种提炼、放大、变形,组合成画面,让学生摆脱时空限制进行认知。这种经整合后的板画图像,整体地输入大脑之后,很容易成为表象而获得再现,成为易于唤起的记忆。如《猫头鹰》(六年制第五册)这篇课文,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猫头鹰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特别是从捕鼠能手的角度,强调了它的耳朵、眼睛、嘴、爪等部分的特殊功能。如果要学生再现课文的文字符号而掌握内容,那就比较困难了,但一经整合成图像后,以图像符号贮存,就很容易被再现。(见左图)。

(四)诱发效应
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强烈的心理因素。而教学板画又最能诱发学生兴趣,唤起遐想,吸引注意。在学习的整个认知过程中,往往有这样一条规律:学习兴趣越浓厚,“自求”的行为越强烈;而“自求”的行为越强烈,则“自得”也更深刻。教学板画的运用,最能体现自好→自求→自得→自悦这个诱导心理效应模式,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小公鸡和小鸭子》(六年制第一册)的板画(图见下页)。

图像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小公鸡和小鸭子各自不同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富有儿童情趣,而且还从相互关系中自然地体现出“互相关心”这一主旨。生动的画面无疑会激起孩子无限的情思。
(五)暗示效应
教学板画的暗示作用,是由知觉的冲动直接变为运动而发的动作,这是一种自主性的反射动作。这种视觉暗示效应是由板画的构图造成的。如看了图中的箭头,自然要向前头所指的方向看去;看了三角形轮廓,自然会特别注意三个顶端有些什么;看了一个表圆的弧线,必然会对圆周作回旋运动,引发为什么回旋的思考。教学板画的含蓄性、大容量,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暗示效应。如教学古诗《夜泊瓜洲》时所作的教学板画(见左下图)中的两个箭头,必然会使学生体会到从瓜洲到京口到钟山的距离之短,以及长江、月下孤舟夜泊的情境,也会唤起旅途的寂寞凄淸的情感,而“何时还”后的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又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索,从而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的怅然心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板画独具的暗示效应所产生的。

(六)轰动效应
教学板画在学生看来仿佛是教师兴之所至,一挥而就的潇洒之作。因此,每当栩栩如生的画面,瞬间出现在黑板上,唤起学生无限遐思之时,往往会引起课堂上一片惊叹之声。这便是教学板画带来的轰动效应。无疑,此时此刻被板画吸引的孩子,情绪是异常兴奋,精神会格外专注,思维也会空前活跃,各种理解、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至,其教学效果之佳,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教《鹅》(六年制第一册)这首古诗时,教师用一笔画出了曲项高歌的白鹅(见左图),使全班学生为之轰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板画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还是来自于板画的色彩、线条、图形所引起的学生的情绪反应。如各种不同色彩对激发学生情绪的效果就各有不同:红色使人们联想起自然现象中的火和血,因而给人带来热烈和兴奋;黄色使人想起灿烂的阳光,就会感到温暖明朗;大自然的天空和海洋是蔚蓝色的,看到蓝色就会产生和平、宁静的情绪……可见不同色彩的和谐搭配,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心绪,关系是甚为密切的。
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的线条和图形也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受:垂线给人以稳定感和均衡感,表示严肃、庄重;水平线给人以安宁静穆;而斜线能激活情绪,是兴奋、骚乱、不安定,充满了动感;直线则体现出力量、稳定;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情绪;折线则透露着突然、转折。此外,如正三角形的安定,倒三角形的动荡,正方形的刚直方正和圆形的柔滑回绕等等,都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染。总之,教学板画以它的色彩、线条、图形等基本元素以及由此承载的具体内容,全方位地传输着教学信息,使语文课堂教学向不断优化的目标推进。

①《兴建是学习的推动力》,《语文学习》1985年第3期。
五、阅读教学板画设计的应用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具的使用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单一地把口头语言看作传输教学信息的唯一工具。其实,图像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表达手段,可惜一直没有为传统的语文敎学所重视。语言和图像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两者相比较,语言是抽象的,而图像则具有直观性。前苏联波得罗夫斯基曾说:“察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1]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图像教学的价值,它对综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课堂讲解中,学生主要依靠听觉来加深印象。语言对于客观世界来说,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学生在听讲时接受的语言信息,若要在大脑中使它和自身固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使所接受的语言信息具体化。极大部分将还原成生活的图画后,才能理解。如果听讲时,能同时辅以图像,综合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其接受效率的提高不是两倍,而是大约十倍。有一项对不同方式下记忆保持率的实验表明,视觉、听觉兼用,可以大大降低遗忘的速度[2]。

语文是一门形象性、情感性特别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或一般的记叙文,这些课文的内容大都是展现经过作者艺术概括的生活画面,因此,图像在阅读教学中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近年来,对教学板画的研究,使阅读教学信息传递形式丰富了。一大批研究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应用教学板画的累累硕果和灿烂前景。对板画的研究已经表明:在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教学板画都有大显身手的天地。这里,只能择要介绍几种主要的板画类型:
(一)困解字词
课文中有些字、词的含义不易说清楚,如能以图注释,可谓事半功倍,如《长城》(第九册)中的“垛口”、“瞭望口”、“射口”等,图解的效果便很好(见下图)。有些反映古代器物的名词,也适宜用图像标明,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将相和》中“鼓瑟”的“瑟:'和“击缶”的“缶”各是怎样的乐器,用语言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见左图)。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一时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也不妨借助板画。如《长城》一课中的“蜿蜒盘旋”就可以用示意图表示。
(二)形象释句
有些句子的含意很具形象性,教师如只作抽象解释,往往难于言传,如能辅以图像便能让学生充分领会其含意。如《古诗三首·宿建德江》(第八册)中的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既具意境,又含哲理,教师不妨以板画助讲读(见左下图)

(三)铺陈情节
有的课文以情节见长。学生对情节理解的程度关系着对课文内容主旨的领会。如讲读《称象》时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必须理解准确,才能读懂课文,教师若能运用板画就可以把情节交待得比较清楚(见右图)。

(四)交待位置
环境描述较多的课文,作者常常以方位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方位搞清楚,成了理解课文的前提,如教学《三味书屋》(第五册)时教师就可以板画平面图(见下图),按课文记叙的层次:

正中墙上一画前正中一四面一东北角……一一列出位置,帮助学生弄清楚三味书屋的陈设方位以助教学。
(五)渲染气氛
板画虽然以简洁见长,但寥寥几笔构成的画面,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笔情画意逗人遐想,这对于渲染气氛、增强情感是很有帮助的。如教《飞夺泸定桥》(第九册)一课时,如能辅以简笔板画,表现水流湍急、高山峻峭、守备严密、形势险要的情景,就会有助于渲染气氛,突出“飞夺”之不易(见右上图)。

(六)品评人物
在有些课文里,板画也可以用来描摹人物形象。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根据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画出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外貌,对于激发情感,熏陶情感,学好课文也是很有帮助的(见右图)。

(七)揭示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经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导读课文,引导学生提取线索,是读懂课文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也可以通过板画来实现。如教《小猴子下山》(第二册)时,对小猴子空手下山,一路上捡了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事无成,只好空着手回山这条线索,可以以简明的图示得到表现。这样不仅能增加学习情趣,而且使课文机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见右图):

(八)点明文意
有的课文蕴含深邃,不易理解,教师若能借助于板画,则会有利于揭示文意。如教学《刻舟求剑》(第四册)时,学生对船在不停地前进,情况在不断地变化这个意思不容易理解,教师就以板画相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见右图)。
(九)描写风物
在不少课文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学生不熟悉的风物,对此,教师是不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借助于板画。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七册)中写到的小艇,教师若能边导读边板画小艇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就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见下图)。


(十)说明事理
一些常识性课文,常常涉及科学知识,板画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更能够发挥直观的作用。如《蚕姑娘》(第四册)一文的教学,教师对蚕的生长史,若能以板画表现,就会使学生感到形象、有趣(见右图)。

总之,板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上述数例已足见端倪。板画之为用大矣!教学板画是盛开在语文教坛的一朵新葩,它不仅适合语文学科特点,也顺乎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我们对此作认真的研究和探索,确实很有意义。
注释
[1]朱智贤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转引自《图表——种实用的表达手段》,《语文学习》198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