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五、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文革”以后,我国全面实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7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编写了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于1981年全部出齐。这套教材在编辑体例上分组确定重点读写训练项目,并围绕这一训练项目选编讲读课文(包括“看图学文”)、半独立阅读课文(包括“读写例话”和“习作例文”)和独立阅读课文。迄今为止,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几乎所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有了“独立阅读课文”。

独立阅读课文(也称“阅读课文”)一般内容浅显、故事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有的版本的教材,将这类课文全部注音。阅读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要求就比较低,一般低年级只要求读懂课文,能够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就可以了。各个年级的阅读课文的生字,都不要求学生掌握,也不列入生字表,学生不作课外书面作业

阅读课文是落实该组课文重点读写训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讲读课文中获得的读写训练,都应当在阅读课文中能独立运用。

阅读课文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学生能否独立地读懂与其程度相当的读物,在阅读课文中是重要训练和检验。

一般说,学生完成阅读课文,是在自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可以因人而异去决定阅读的速度、重点和方法,能充分体现个体需求、发挥自由思想,这对于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正因为阅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不可忽视,所以教师同样应当十分重视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阅读课文虽以学生独立阅读的形式进行,但毕竟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因势利导不但应当而且十分必要。

当然,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应当有别于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前者要以“放”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而后者,则应以教师的“扶”为主,“导”为主。

所谓以“放”为主,就是充分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选择,教师要允许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差异,鼓励他们的独立见解。教师除帮助学生释惑解疑外,主要是在读书方法上稍作指点。现以《水晶宫的秘密》一课,作如下设计:

首先,读法指导,贵在因文而异。而“因文”之谓,即要针对课文特点。分析本文,不难发现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一是文体特点:教材是一篇科学童话。“童话”是表现形式,科学知识才是理解的“内核”,因此,确定教学目标,自当兼顾两者。二是语言特点:课文既有形容描写,拟人夸张等文学色彩较浓的语言;又有不少科学新名词、专业术语一类独具“说明”功能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本文的语言训练,既要指导学生注重淸晰理解,又要引导玩味鉴赏。三是训练特点:课文属独立阅读课文,当以引导自读为主;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文章的段落”,为此,结构层次的理解,亦不应忽视。

认识客观事物可以通达的途径,决非只有一条。同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读法,也应当有“千方百计”。有不同读法存在、可以产生方法之间互相渗透、溶化、相补、择优等一系列矛盾运动,从而为因人因地、综合优化的创造性运用提供了条件。为此,试举读法指导设计三例,以供课堂指导时灵活应用参考。

(一)列表阅读法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指导学生列个表格,使他们能对头绪纷繁的课文,一目了然地看清总体构架和内部联系,感知作者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剪裁和组织。因此,列表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的有效的读书方法。这对重在说明某种科学知识的课文,尤其适当。运用此法的主要程序为:

1.学生初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自学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解题入手,明确层次,列出表格栏目。

(1)这一课为什么叫《水晶宫的秘密》?“水晶宫”指什么?“秘密”指什么?

(2)“秘密”在这里指海底采油,那么海底采油需要什么“设备”,经过哪些“工序”,才能“出油”呢?请你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段。(讨论后,将课文的三个段意,归纳成表格栏目:怎样的船;怎样钻探;怎样出油。)课文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3)深究各段层次: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各段又写了些什么,可以分几层?(讨论后,将课文各段的层意,再归纳成表格的小栏目。)这样,通过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理清层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同时,表格的大小栏目也已呈现在学生面前:

3.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知识内核、填表归纳整理(请一位学生直接填写在黑板或投影片的表格上。)

4.分小组讨论,交流各人的阅读填表作业,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围绕一位学生填写在黑板(或投影片)上的表格内容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作补充修正,纠错匡谬;另一方面有机地渗入词句训练。

6.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订正自己的填表作业。

(二)图示导读法

用钻探船在海底开采石油,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新事物,一种新知识。因此,运用图示法,以“画”导“读”,不仅符合教材特点,也十分适应小学生观察事物具体形象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发展感知觉、启迪想象力。另一方面,从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理论来说,图示导读,还可以交替使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从而使两方面得到和谐的活动,提高思维效率。其具体做法是:

1.自学初读。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重点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指什么:水晶宫、秘密、勘探、水族、迸射、黑褐色等。

2.图示导读。

(1)课文一共写了哪几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海上来船——钻探——出油是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写的。)(这一步,目的在于理清段落层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分段图示导读打基础。)

(2)现在让我们分段来仔细读读课文。为什么这是一艘奇怪的船?……工人们是怎样钻探的?……石油是怎样采上来的?……(学生边读、边思、边看、边议,教师边图示边导读,并渗透词句训练。)

(3)按图复述。围绕课后习题二,要求学生边看图示边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开采海底石油的过程。先个人自读准备,再同桌互说,然后在全班中指名一二位同学简要复述。

(三)课后习题引读法

课后习题常常集中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训练点,体现了编辑意图和教学目标。抓住课后习题引读,可以使学生的独立阅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充分突出以训练为主线,从而获得显著的成效。

1.从课后习题审清课题。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运用工具书和分析上下文理解比较难懂的词语,掌握课文大意并审清题目的意思。

请大家读课后两个习题,想一想为什么本文要用《水晶宫的秘密》作题目?“水晶宫”指什么?“秘密”又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从课后习题辅助分段。接着要学生联系课后两个问题,对照课文思考:

(1)第一题主要要我们回答什么?(“海上来了一艘奇怪的船”)是课文的哪一部分?

(2)第二题主要要我们回答哪两件事(“钻探”和“出油”)?是课文的哪一部分?

(3)你能根据这两道题说的几件事给课文分段吗?这段落是按什么顺序分的?

3.以课后习题理解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并讨论回答。教师边让学生回答,边用板书归纳提要。

4.以课后习题,简要复述。最后,围绕课后习题的要求,让学生边看板书提示,边用自己的话,简述全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