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质教育的亮点透视

三、阅读素质教育的亮点透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各有要求和渠道,但一个共有的载体便是阅读教学。这就难怪一册语文教材的构成主体是阅读课文了。因此,推进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落实好阅读的素质教育。

综观阅读教学过程的全息状态,包含甚丰,诸如教师学生、教材(阅读文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具学具、教学环境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索。阅读的应试教育,调遣这些要素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瞄准考试的得分点;而阅读的素质教育,驱动这些要素则是为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同时,使他们获得整体的良好发展。二者泾渭分明。

要摆脱阅读应试教育的历史影响不易,建构阅读索质教育的全新体系更难。但是,在人们对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辩和课堂实践的探索中应当看到阅读教学的改革正在步步深入,从中我们也可以提炼出一些阅读索质教育的亮点。尽管这些亮点有的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毕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很有必要去作透视洞悉、发扬光大。

(一)深化阅读教学的主体性

阅读是人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毕竟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因此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处于主体地位,但二者的职责、位置是不同的。教师是“教”的主体,“导”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练”的主体。“教”为“学”服务,“导”为读服务,关系不可颠倒。但是,长期来阅读教学由教师主宰着课堂,以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主观提问,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应答,主体地位失落。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无疑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深化阅读的主体性,是实施阅读索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阅读教学重在建构学生“主体自读”的课堂模式,方能真正落实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学生的自学会不同于成人的自学。后者的自学是“个体内向式”的,而学生的自学则是“群体外向式”的,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班级群体的讨论交流。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自学能力,必须有一个培养成长的过程。这就是说,学生课堂的“主体自读”,不能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一位优秀教师教《在炮兵阵地上》这篇课文,她把教学全程设计为“初读自学”、“深读自学”和“复读自学”三个大环节,探索“主体自读”的课堂模式。如“初读自学”的目标定位是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知大意。“自读程序”的设计为:1.读(初读课文);2.拼(生字拼音,从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字义);3.填(填写概括课文大意的填空题)4.议(对照课文讨论、订正填空题);5.说(按照填空题作多种变序说课文大意);6.读(检查能否读通课文)。在这些程序中要求学生填写填空题,变序说填空题的操作方法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拼认生字的基础上,教师指板书的课题问:“在炮兵阵地上”告诉我们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还是事件?学生回答是“地点”,教师便要求学生把补写在课题前后的括号,填上合适的内容:

()()在炮兵阵地上()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件]

并校对两份填写在投影片上的学生作业,对照课文,讨论订正,加深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几句话,说说这道填空题的内容(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能不能变换顺序再说(如按“地、时、人、事”的顺序说,按“人、时、地、事”的顺序说,按“时、人、事、地”的顺序说等等),以训练语言的流畅性,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认识。显然,这样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主体自读”的功能。

(二)强化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阅读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既统一又对立的多个两面:如阅读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阅读教学的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阅读教学的语言因素和思想因素,阅读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等等。索质教育要求的是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因为社会对其成员的素质要求和人的心理活动的整体性特点,都决定了素质发展必须是整体性的。因此,阅读素质教育就不能偏于一面,厚此薄彼。要注重各个侧面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的统一性特点,辩证施“导”,使学生获得阅读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阅读教学的客观的整体性,却很容易被人为的主观性所割裂。如为了应付考试而片面强调了阅读的知识本位而忽视了阅读的人文特征;或为了强调阅读的人文特征而外加空洞的道德说教等等,都是不符合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特点的。阅读《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时,学生练习用“需要”一词造句。一位学生说道:“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的是金钱,因为有了金钱就要什么有什么了。”说音刚落,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联想到这个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教师决定当堂进行讨论。便提问:“在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的是金钱吗?有了金钱是不是就会有一切?”有的说:“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金钱。”有的说:“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的是心灵美。”有的说:“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的是髙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也有的说:“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于是,教师小结:“人的一生中需要的东西很多很多,金钱只能买到一般的物质的东西,有许多东西金钱是买不到的。”

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此刻还不能彻底理解,但他们已初步懂得了金钱绝不是人一生中最主要的。

这样,在阅读中既初步矫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又引出了一连串的关于“需要”的句子。在学会阅读中,既进行了语言的训练,也学习了做人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特点。

(三)优化阅读教学的活动性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主体活动,它具有实践的活动性特点。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因为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实际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另一方面,在学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阅读教材相关的活动设计,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使抽象化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活动中能展示的相应情境,无疑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强调阅读教学的活动性,正是阅读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活动在儿童认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儿童思维发展完全是儿童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的内化的结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而认识来源于实践。阅读教学的经验证明,在儿童阅读过程中辅以相应的活动,便可以全方位地提高阅读效率,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春笋》这一课时,针对课文中有几个描写春笋生长的句子较难理解这一情况,她依据自愿原则,让一部分小朋友读这些句子做小导演,一部分小朋友拿着道具到前台做小演员扮演“春笋”,还有一部分小朋友做观众,看演员的表演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符。一遍表演下来,“观众”发现“一齐”冒出的表演与课文中所讲的“一个一个地冒出来”不符。“一下子”长髙的动作与“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的意思也不一样,于是再表演第二遍。接着,又以一个人同时担纲三个角色在各自座位上表演了第三遍。这样生动活泼的交往,学生读得多而不膩烦,印象深而非机械重复,全体学生在“放松”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内化了阅读教材的内容,并受到强烈感染,与此同时还品味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形式。

(四)转化阅读教学的生活

阅读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是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读物内容,并真正受到感动。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一个目的又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善于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到能不断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所以,强调阅读教学的生活性,是对传统教育知识本位观念的否定,正体现了阅读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亮点。一位老师教《要下雨了》这篇阅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先读懂第一部分:“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奇怪地问:'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再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写小白兔来到田边,看到低飞的燕子又发了问,听了燕子的回答,小白兔明白了这都是因为要下雨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夏天要下雨了,还会有哪些迹象,小白兔往前走,它还可能发现什么?于是小朋友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为课文续讲了《要下雨了》的故事。有的说:“小白兔继续往前走,看到石头上有许多水珠,就问:'石头、石头,你的身上怎么湿淋淋的,全是水珠呢?‘石头说:’要下雨了,空气中的小水珠全沾在我的身上了。'”有的说:“水白兔再往前走,看到蚂蚁在搬家,奇怪地问:'蚂蚁,蚂蚁,你们干吗搬家啊?'蚂蚁说:‘要下雨了,我们的家会积水的,得另找一个地方。'”……小朋友由此及彼,把阅读课文中学得的认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既提髙了阅读能力,又发展了生活认识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

(五)深化阅读教学的创造性

学生优良的阅读品质之一,是能够对阅读材料所包孕的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品质。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读者的再创造过程。所谓“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说明读者心目中对同一个哈姆雷特,会因为加上了自己的独特个性的理解、发展而产生差异。由此表明,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阅读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介入读者的评价、怀疑和预测,从而提高了阅读的效果和价值。另一方面,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中难免会把新信息和已知的旧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组合,因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有意地去深化阅读教学这种内在的创新机制,不仅是阅读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为造就21世纪的新人所需要,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阅读了《美丽的公鸡》、《骄傲的孔雀》等这些课文,有的孩子说:为什么外表美的都会犯错误,而外表不美的却都会很优秀?阅读了《太阳》,讲了许多太阳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有的学生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这些看来是十分幼稚的怀疑,却也有着创新思维的闪光。外表美的都会犯错误,是不是同时也反映了创作上存在的一种俗套?讲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其重要性固然无可怀疑,但是不是也要讲一讲另一面:直射的、强烈的阳光也会给人带来伤害。从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这个视点看待这些“读后感”,应当说是极其可贵的一种阅读思维品质。阅读素质教育,正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阅读教学将对学习的素质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把物化在书面材料中的别人的外部语言,变为自己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这种心理过程就包含了把握言语意义、储蓄语言材料、吸收语言营养、掌握语言规律,并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而获得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和认识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个性的心理素质。阅读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确实不容我们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