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教学现状的“高原现象”
四、阅读课堂教学现状的“高原现象”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说过:“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石破天惊,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师的困惑,也道出了全社会对语文教学的疑虑。
历史不断翻开新的一页,到了1997年岁末,《北京文学》破天荒地发表了一组(3篇)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世纪观察”,总标题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三篇文章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几乎大部分报刊都予以转载和报道,有的还组织了讨论,尽管对此众说纷纭,但各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语文教育看起来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影响了我们全民族的思维、思考和表达方式”。
要解决中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决非轻而易举,其相关因素确实十分复杂。但最为突出也亟需解决的方面,是如何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虽然按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增设了活动课,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如果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本质意义的改革,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因此,集中探讨阅读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应当说,阅读课堂教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正在不断向深层发展,而且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阅读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突破也确实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出现了只在平面推移的“高原现象”。
我们常常以曲线图来表示某种技巧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同练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这种曲线图可以显示出多次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变化的进程。这种曲线图叫“练习曲线”或“学习曲线”。从各种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共同趋势,即效率上升到一定阶段出现停滞状态,即“髙原现象”,如不能突破,甚至会呈下降趋势,如下图:

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也会出现髙原现象。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达到一定髙度后,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而出现平面滞留状态。这种课堂教学水平髙原期的出现,往往具有个性特征,如有的教师主要是教学语言的再提髙碰到困难,有的教师则可能是在分析处理教材方面出现了“髙原现象”……但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也会有共性特征,即相当多的教师在同一个问题上,滞留于“髙原期”。分析今天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现状,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上课成了坚决执行由教师主观编拟的教案的过程,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是配合教师展示教案,而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照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便以过分细密的教学环节、为数众多的提问设计,确保能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沿着教师的“教路”走。教师最担心的是完不成自己设计得已经“密不透风”的教案,于是就“抢时间”,力避学生的“节外生枝”。于是,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情,以顺顺当当地走完教案中所确定的每一步为自己的追求。这种由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每一秒钟,不留一点空间给学生的教学,哪里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如何能得到培养?如果教师不转变观念,为了上好课,仍不断地在严密、精细地作课堂的“刚性设计”上下功夫,岂非会更加“南其辕而北其辙”,导致恶况的愈演愈烈!
请看一位教师教《燕子》一课的实录片断: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SS生:这一节有三句话,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样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这很像曲谱呢?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你们知道歌曲有哪两种谱吗?
生:……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表示两种谱的图片)那么课文中说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那么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呢?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它与“深蓝”、“蔚蓝”有什么区别?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就是淡蓝,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指的是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回答。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这里就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而言,应当说还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教师主宰了课堂。把课文分析得很细,提出了许多问域很小、解答距很短、缺少思维强度的问题。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紧跟教师的“教路”走,可以保证按时完成教案,但因些也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鲜活的“学情”。同时,如此细致、周到的问答,也造成了诸多失落,如活跃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鉴赏,逆向的批判,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淡化了阅读教学的情意性特点。
同样是教学这一节课文,在另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置:
师: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这一小节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生:这节写的是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师:对,你读懂了。这一节写得很美,大家读读、划划,再说说你觉得哪一句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而且要说说为什么。
生:“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指的是燕子,燕子叫起来很好听,它正要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
师:是吗?“这”光指燕子吗?“曲谱”跟“唱歌”是一码事吗?再仔细读读。
生:他说得不全面。“这”不光指燕子,也指燕子停歇的电线,“曲谱”我想指的是五线谱,而不是指燕子唱歌。
(众表示赞同)
师:说得有道理。可不是指燕子唱歌,这跟“正待演奏”有什么关系?你想,会演奏什么乐曲?
生:“正待演奏”就是说刚要演奏,指的是演奏那个曲谱。这曲谱我想应该是“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那首歌的曲谱。
生:不,我觉得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那首歌的曲谱。
……
师:大家想得都不错。
生:我觉得“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这一句也写得很美。特别是那个“嫩蓝”写出了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那种色彩。
生:“嫩”就是颜色浅,如果用“蔚蓝”那就蓝得很深了。
生:因为刚下过雨,天空有透明的感觉,所以用“嫩”。
生:春天的树是嫩绿的,春天的天空是嫩蓝的,说明春天很“嫩”,很有活力。
……
师:大家说的“淡蓝”、“颜色浅”、“蓝得透明”、“春天的天空很有活力”都对,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对燕子、对春天的情意,可以任我们去想,这就是祖国语言的魅力。
在这里,教师采用的是“弹性设计”,即只提一个问题,要学生说说“你觉得哪一句话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是一个问域很宽、解答距较长、思维强度颇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可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简单重现课文内容的回答会无济于事,必须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过程。这样就可能暴露出学习中的矛盾和谬误(如学生把“正待演奏的曲谱”
误解为“燕子在唱歌”)。当然,有些问题,可能难以预料,要教师凭/着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力量去作相机诱导和现场处理。但是,这样做,学情就会生动地呈现出来,“教”真正在为“学”服务了,学生确实成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也才得到了真正落实。
当然,要超越这一高原现象,不是轻而易举的。首先,这有教师教学思想上的原因:是满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接受”机制,还是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引导——发现”机制,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第二,也有着教师思维方法上的原因,运用传统方法教,毕竟轻车熟路。第三,又有教师教学能力上的原因,要因势利导,临场处理,毕竟易放难收,而照“案”宣科,按图索骥,则可以十拿九稳。第四,还有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原因,要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无疑是要有一个培养过程的。第五,当然更有教学评价上的原因,如果评课看重的是教师的表演,只求表面热闹,注意的是面面俱到,讲深讲透,这样当然无形中也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但是,尽管道路曲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势头还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