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课堂设计和备课

二、阅读教学课堂设计和备课

阅读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依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和情意发展水平、学习环境、教师素质、学生学习行为预测来总体规划课堂的教学行为,构成阅读课堂教学设想的过程。这无疑是进行阅读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

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霍本在1956年时曾指出:“在视听领域,一种更好地理解和提高效率的富有成效的方法似乎在于传播的概念之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现象,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国拉斯韦尔曾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1998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1)谁(对信息来源和传播者背景的研究);(2)说了什么(对传播内容的研究);(3)通过什么渠道(对传播媒体的研究);(4)对谁说(对传播对象的研究);(5)产生了什么效果(对传播所产生的价值和影响的研究)。因为在这5个基本要索的词语中,都有字母“W”,所以称为“5W”公式。这说明信息的大众传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学信息的传播主要还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传播。而课堂教学的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相比较,更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信息传播必须十分讲究效果和效率,这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信息传播,不是简单的传递。教师和学生既同时是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者,也同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对象,师生互助、教学相长,方能合作创造出髙效率的课堂教学。显然,教学设计如果不能充分依据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这种个性和特殊性,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富有实践应用价值的课堂教学设计。

阅读的课堂教学设计,正应当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与“备课”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两个概念。

“备课”通常泛指“教师上课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广义的备课包括教师平日关心国内外大事;注意学术动态;搜集积累教育资料;阅读文艺和科学通俗读物;自制、准备教具;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等等。狭义的备课,则指直接为课堂教学所作的准备,如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包括视听设备),编制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等等。而“教学设计”(包括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策划,“是一个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1]。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加涅曾对教学设计提出的重要步骤是:

(一)确定学业行为目标。教学设计首先得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加涅认为学习行为目标是对导致某种学业行为的习得才能的准确表述。这是教学设计和开发的指导方针。(二)学习任务分析。就是从终点目标(教学结束时达到的目标,如理解课文主旨)开始,自上而下地确定各个层级应达到的过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的目标,如理解文中词语),以确定完成程序各步骤所需的技能。(三)安排教学事件。即单课教学的具体活动,以求与学习的过程相匹配。具体地说有:(1)引起注意;(2)告诉目标;(3)回忆先前学习;(4)呈现刺激;(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提供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增强保持和迁移。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专用术语,是对教学系统的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而“备课”只是一个表示某种教学行为的日常用语,即上课前的计划准备工作。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指向背景的复杂性,“备课”与“教学设计”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同义性。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或“备课”均要受到来源于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对课堂教学(或备课)的制约,首先是内容(阅读文本)的思想认识价值,阅读能力训练价值、言语训练价值和学生可接受的积极程度。同时,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形成的阅读教学体系的优越性也十分重要。另外,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即方法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二)学生

学生对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或备课)的影响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这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学生应当是阅读课堂的主人,是教师实施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单向灌输的无足轻重的“容器”。因此,他们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特点,情意和身心发展水平等这些参与阅读教学的前置状态,对教学设计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学生在这方面有其普遍规律,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至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等等,则更是千差万别。由此可见,教师“心中有人”注意到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对教学设计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索。

(三)教师

教师对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或备课)的影响会更加容易引起关注。这是因为由教师主宰课堂的师道尊严似乎还没有从主流文化中退位,教学设计由教师凭主观臆测、一手包办,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这正是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低下而影响了教学设计。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对所授学科体系和方法认识的深刻程度,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决策能力,以及至关重要的各种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都关系到教学设计的优劣成败。

(四)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或备课)的影响,也应当同样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整体管理方式,教育的硬环境(教育设备条件)和软环境(人际合作关系和氛围)都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应予关注的。至于可为阅读课堂教学提供的各种参考资料、教具、音像教材、电脑课件、课外阅读书报等等,更会直接影响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

以上从四方面梳理了影响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或备课)的因素,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确定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顺序是至关重要的前提。程序的安排,我们可以顺着“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来推进,因此,第一步必须对语文学科的结构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进入第二步,把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搞清楚,并对阅读教学的结构作分析认识。第三步,在明确了阅读的教学体系之后,方能对阅读课文(教材)有正确的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有一系列的阅读课堂教学的策略(第四步),并根据这样的策略,编排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程序(第五步)和具体操作(教学方法,第六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又会客观上密切地制约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实际。总之,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有髙素质的本体,充分凭借教育环境,并做到胸中有书(教学内容)目中有人(服务对象学生)、手中有法(阅读教学操作策略)。综合了以上各种相关因素的设计程序,可作如下页图示。

阅读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群体生命活动,不可能没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的教材是选编的一篇篇现成文章,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凭借一定的教学环境设施,挑选和提炼阅读文本的内容,溶入个人的气质和风格,才能浓缩而凝炼成自己的设计方案(教案),并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下,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能力。这种内化过程的产物,无疑充满了令人倾倒的教学美。欣赏这种美,也就是欣赏人——教师和学生在对象(教学过程)中所显示的本质力量。

①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教育技术的定义》,1977年英文版。

②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注释

[1]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