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方法的设计策略
一、阅读教学方法的设计策略
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耍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伟大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别林斯基语),无疑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孙子兵法》有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欧文说得好:“可悲的教学法必然会使孩子们的头脑无法接受平易、朴实和合理的教育。”[1]而皮亚杰则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2]而综观大部分世界教育史,语言学习是正规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历史最长、应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教授语言和文学的方法”[3]。据记载,教学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方法是从雅典人开始的。200年后在亚历山大达到了高潮。这方面的教学方法被当成介绍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手段,而成为初等教育的基础。从伊索克拉底时代到罗马帝国衰亡的800年间,西方文化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学到公开演讲的方法。……综上所述,可以说,最早的教学方法体系是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的。而站在新千年的起点回望,从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之迅猛,也特别引人瞩目。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方法设计既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着当今时代的特殊要求。
那么,在阅读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采用何等方略呢?
(一)认识其价值的重要性
有些人可能认为方法不过是一种操作手段,属不登大雅之堂的匠人所为,否定了方法的重要意义,这是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其实,无论是读书、教书、做人、做事,都离不开方法。有法与无法,得法与失法,效果大相径庭。从大处说,人类正是由于掌握了各种方法,才与禽兽告别,被尊为“万物之灵”。如果不使用方法,也许今天我们仍然只能在树上攀缘,茹毛饮血、赤身裸体。因此,一个崇尚理性和智慧的人,总是喜欢思考、钻研和改进各种方法,从而事半功倍、高效率地去创造辉煌的事业和充实的人生。由此可见,方法涵盖一切领域,而不仅仅是实践环节上的雕虫小技。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方法体系中,都存在着抽象的理性思辩和具体的操作方式的不同层面。方法的研究不可能不借助于理论的光照;而理论研究,本身也有一个方法问题。尽管一提及方法,有些人便急于解决“怎么做”,而不太关注“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讲究方法,本身就是对理性的崇尚。理性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先导,在“方法”这个领域里也是如此。所以,轻视方法的价值,把它仅仅看成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这只能是一种“浅思维”的表现,其行为方式不是陷入盲目性的话,也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机械性。
(二)端正其方向的科学性
方法的设计,制约于正确的理念。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因为世界观是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的看法。世界观作为人的一切思维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方法论,即一个人在办一件事情时,怎样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武器,根本点便是要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辩证地使用方法。方法是在实践中萌生、发展、取代、消亡……有其自身规律,而不囿于某种个人的、刻板的概念。唯物辩证法认为,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方法来自实践,是亿万群众的创造。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总要不断地想出各种方法来探索、尝试。失败了要东山再起,成功了要精益求精。应当允许有这样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中,我们也应当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坚持方法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修正、发展。我们不应把某种教学方法定为一尊,而把不合己意者视作异端、一味排斥。试图用某种个人刻板的观念为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生生不息的方法“世界”去定调子、设框框能成吗?这只能是自取浅薄。
(三)明确其手段的目的性
阅读课堂教学的髙效取决于有没有科学的方法。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在《天论》中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髙之博见也。登髙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荀况的方法观,通过层层设喻,说明方法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你看,人的自身能力本来有限,但是有了正确的方法这种手段去利用客观条件,“善假于物”,人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但是,在我们十分看重方法这种手段时,请不要忘记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为方法而方法,忘记了要达到的目的,方法就不可能使人变得聪明能干起来,甚至被方法所害。所谓东施效颦、弄巧成拙者也是常见不鲜。当然,这是运用方法者目的不明、使用不当造成的,并非方法本身的过错。对此,夏丐尊曾有一个极好的比喻:“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成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4]的确,池的外形固然也重要,但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水服务的。对一个无水的池,争论是四方形好,还是圆形好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四)了解其存在的多样性
民谚有云:“方法数以千万,理儿只有一条",“方法永远比困难多”……都说明了方法不仅涵盖一切领域,而且其存在形式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不能尽其穷。在阅读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方法体系也是如此。为了达到某一确定的教学目标,其通达的途径和方法,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决非只有一种模式。中国人说:“条条道路通北京”,欧洲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文人之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足智多谋”,常人之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实意思也就是这样:方法之路千万条。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渗透和交流,形成吸收、排斥、分解、融合等复杂的矛盾运动。如果没有这种相互作用,人们便会失去比较、竞争、师生无法择优,事物就会趋于封闭。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并且十分熟悉,阅读课堂教学的多种方法,只有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做到比较择优、综合演化,达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境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当代方法体系的千姿百态,已融合了人类源远流长的方法创造的历史积淀。正如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所说“趋势就像奔腾的马,顺着它们奔跑的方向来驾驭就比较容易。”所以我们应当站在“当代”的峰巅去展望未来,从今天阅读教学实践的山谷里蒸腾起来的雾岚中去寻找方法体系的传统的瑰宝。这是因为“每一时代都有它的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向前再推进一步”(海涅语)。
(五)把握其运用的综合性
阅读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方法的操作运用时,必须采取综合性策略。古联有云:“世上理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人间事,了犹未了,何况以不了了之。”故不论此下联道及立身处事是否有欠积极,但单就“法无定法”这一点来说,堪称真知灼见。大千世界,事万理一,首先是要有方法,在运用时又能灵活变通、综合浑洒,不死抠定法。这就达到了用方法而不见方法,所谓“非法即法”的最高境界。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教学要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因物、因情而异,任何名家的一流教法都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因此,当我们师法大方之家的阅读课堂教学方法时,应该学其“神”,而不求得其“形”。事实上,一个优秀教师也决不会被一二种方法所囿,必能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乃至不断创新,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谓不用则有法,用时则无法。如文萍老师教《小马过河》第二教时深读课文的设计[5];
1.检查初读课文,从用投影填量词切入:

2.对照读文,说说9个主要事物在课文中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用箭头加简要说明表示。并让同桌学生互说,两位学生试说,当堂集体评议,最后完成如下:

3.再读课文,在彩色背景图上,分别判断9个主要事物的合理位置,然后贴上9个主要事物的彩色剪图。活动过程中,全体参与指点评议。有异议处,教师引导再读课文。
4.在熟读课文之后,深入讨论几个重点问题:
(1)老牛和松鼠的话错了还是没错?为什么?
(2)小马试的结果为什么和老牛、松鼠说的不一样?为什么?
5.迁移拓展:如果有一头大象和一只小兔要过这条河之前问你时,你应该怎样回答它们?回答后再写下来。
从以上的设计中,从切入点的选择(填量词)到主线的提炼(用箭头表示9个主要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借多种活动,反复熟读课文到富有情趣的迁移拓展……可以说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如发现法、讨论法、质疑导读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等,但都是针对课文特点的创新,没有生硬搬用的痕迹。似乎这样的设计,只能用于这一课,才是最合适的。于此可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本身就达到了一种创新的境界。当然,要登临这种境界,却要从“基本套路”入手。“万丈髙楼平地起”,如果对基本方法尚一知半解,也就谈不上运用时的出神入化了。
注释
[1]欧文《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欧文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夏丐尊《爱的教育·评者序言》。
[5]转引自周一贯著《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