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化学传递
2025年09月26日
1.3.1 化学传递
前面我们介绍了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在其内部的传递方式,神经信号最终要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的交流便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如图1.8所示。前膜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的囊泡栏栅,栏栅空隙正好容纳一个突触小泡,这些突触小体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
图1.8 突触的基本结构(《高中生物必修3》[7])(书后附彩插)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继而Ca+通道打开,Ca+由突触间隙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Ca+可发挥信使的作用,使得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使其电位发生变化,该电位被称为突触后电位。
目前发现的神经递质有100种以上,不同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影响也不同,主要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分别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当动作电位传递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升高,Na+内流使得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去极化,此时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该动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值时便产生新的动作电位,沿轴突传导,使得整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得K+和Cl-的通透性升高,K+外流,而Cl-内流,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此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该传递也被称为抑制性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