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意识
意识是指有机体对外界以及自身的觉察和感知,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状态[7]。有人曾将意识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感觉、知觉或觉察的状态。”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他各脑区信息的脑区。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即辨识真伪,它可以辨识自身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外部感官,还是来自想象或回忆。此种辨识真伪的能力是其他脑区没有的。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象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梦境”。意识脑区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信息。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使脑中的意象停止下来,即会发现这种尝试的徒劳。有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相关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领域传统的研究普遍认为注意与意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注意一个刺激时,就能够意识到它的属性而移除注意,对刺激的意识也随之消退。早在1890年,William 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写道,注意是指在同时存在的几个可能的观察对象或思考对象中,大脑能够清晰、生动地牢牢抓住其中一个对象的过程,其本质是意识的聚焦和集中。
大量的行为和电生理证据表明,注意能够调节意识加工。研究发现注意能够提高有机体对刺激的主观敏感性,增强刺激的表征强度。相反,如果没有注意,意识加工便不会发生。例如,在注意瞬脱范式中,当注意转移到其他任务时,原本能够被清楚看到的刺激被试却没有看到。在无意视盲范式中,当被试不注意时,即使刺激自中央窝的呈现时间长达700 ms,也不能被发现。阐述注意与意识密切关系的有两个模型,即门控模型和聚光灯模型[8]。
门控模型:注意的门控模型肯定了意识对注意的依赖性。该模型认为注意是刺激形成意识的门控机制,是把守意识觉知的大门。刺激必须经过注意的分析与筛选才可以进行觉知,然后才可以产生有意识的内容,而没有被注意选择的刺激则不能进入意识。
聚光灯模型:20世纪80年代,Posner创建了经典的“线索—靶子”实验范式来研究视觉空间注意,发现对注意位置的靶刺激识别要快于对非注意位置的靶刺激识别,还提供了重要的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证据——得到注意的刺激诱发的早期ERP成分(P1和N1)波幅高于无效提示,这种视觉空间注意效应被形象地比喻为“聚光灯”效应。该模型认为人脑同步加工视觉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同时对进入视野范围内的所有刺激都进行有效加工,而注意就像聚光灯一样,可以聚焦于视觉空间的某一区域,起到选择信息的作用。只有在聚光灯照射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得到有效的知觉分析和进一步的加工,而不在该范围内的刺激则被忽视。这也就是说人们会意识到被注意选择的信息,也只有被注意选择的信息才能被意识到,不被选择的信息虽然也可能进行某种加工,但不会进入意识。Baars也曾将注意比作“聚光灯”,认为注意的聚光灯专门照在工作记忆的舞台上,形成意识经验和意识体验,是意识产生的必要前提。虽然关于注意的聚光灯模型还有很多疑问,如聚光灯在什么位置、由谁控制等,但该模型肯定了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Posoner在1994年写道,了解意识必须了解与注意相关的脑网络。在空间注意中,相比被忽略的刺激,被注意的刺激会产生更强烈的神经反应,而这个现象在多个视觉皮质区中都有出现。纹外皮区域是特异化的对颜色、形状或运动信息进行知觉加工的脑区,其受到单个刺激特性的视觉注意的调节。高度集中的空间注意除了影响视觉加工,还可以调节丘脑中下皮质中继核中视觉系统的活动。丘脑中枕核、后顶叶和前额叶皮质构成的网络依据选择性注意对视觉皮质的兴奋性起到中介作用。在注意过程中,前顶叶和更靠近腹侧的脑区群(包括颞顶联合区和外侧额下皮质)也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都是说明意识对注意有依赖性,当然意识与注意的关系还存在其他观点的论述,也有其他的实验证据提示注意与意识独立,无论哪种说法都还需继续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