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声音的定位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有效定位十分重要。比如,蝙蝠能够通过回声定位来狩猎,人在穿越马路时对汽车喇叭声的准确定位可能会挽救生命。
听觉系统依靠整合双耳信息来实现定位。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当你闭上眼睛并捂住一只耳朵时,一只鸟从头上飞过,此时对鸟的定位与双耳定位时的情况无异。但若通过说话声音对人进行定位,耳的定位能力就会下降。这是由于我们对声音的定位机制在水平平面和垂直平面是不一样的。水平定位需要对到达两只耳朵的声音进行比较,而垂直定位则不需要(图3.2)。
图3.2 两耳强度差作为判定声源位置的依据(摘自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2])(书后附彩插)
(a)当声音来自右侧时;(b)当声音来自正前方;(c)当声音来自斜向方
当高频声音来自右侧时,声音通过头颅到达左耳会有某种衰减,因此左耳的声音强度低于右耳,说明声音来自右方。当声音来自正前方,则对脑后形成声音屏蔽,但是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是相同的。当声音来自斜向方,将对左耳形成部分屏蔽。
首先我们来介绍下水平平面的声音定位机制。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差称为耳间时差。这个容易理解,如果一个声音突然从你的左面传来,先到达你的左耳,再传入右耳,这中间的时间差就叫作耳间时差。一般频率为20~2 000 Hz范围内的声音能够通过双耳时差进行声音定位。对于2 000~20 000 Hz范围内的声音,由于声波波长小于双耳间距离,利用时间差定位的方法不再有效,此时大脑会通过耳间声音强度的差别(即双耳强度差异)进行定位。由于声音通过头颅时会形成某种衰减,因此如果声音从右边传来,左耳所接收到的声音强度会低于右耳,反之亦然。接着神经元会利用声音强度差对声音进行定位。由于低频声波能够绕过头部,故而低频声波到达双耳的强度大致一样,因此低频声波能够通过双耳时间差进行定位。高频声波通过双耳强度进行判断,大脑根据判断耳间时间和耳间声音强度的差别,实现水平定位。
在垂直平面上,耳间时差和双耳强度差异没有太大变化,因此无法通过双耳时差和双耳强度差异进行垂直定位。那么我们是通过何种机制进行垂直定位呢?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耳郭具有不规则的褶皱,这些褶皱对输入的声音形成反射。当声源沿着垂直方向移动时,直接通路和反射通路之间的延迟也会发生改变。这种直接和反射声组成的复合声,在来自上方和下方时具有微小的不同。另外,当声源位置较高时,外耳使高频声更有效地进入耳道。若耳郭被覆盖,垂直平面的声音定位将受到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