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操作性条件反射

8.1.1 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式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应答性行为,后者是操作性行为。经典式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而斯金纳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全面,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和“自发反应”,引发反应与应答性行为相对应,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刺激。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行为,如白鼠在斯金纳箱(Skinner box)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没有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

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箱是斯金纳设计的用于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仪器,为高约0.33 m的长方形容器,如图8.2所示。其中一面是单向玻璃,用于观察内部的动物活动,底部由金属网组成,可对动物产生电击,箱内有照明的小灯,由一个踏板与食物相连,当踏板被按下时,食物就会进入箱内。斯金纳在箱内放进一只小白鼠,小白鼠可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按下踏板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从而能吃到食物,箱外还装有记录小白鼠活动的装置。

图8.2 斯金纳箱实验(摘自《心理学大辞典》[1])(书后附彩插)

斯金纳箱实验说明,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把实验动物的学习行为推广到人类,可以得知人类的学习行为也需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伴随着反应发生。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举个实例,在教学任务中,老师充当的是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将大的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逐一予以强化刺激,最后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提示我们在自学时可以合理地设计阶段性目标完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