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百越民族文化》一书是我们在编写《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历史资料选编》的基础上写成的。早在五十年代,林惠祥教授在指导我们学习中国民族史时,曾着重提到研究百越民族史,并教导我们研究百越的历史,除文献资料外,应重视文物考古和民族学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后来由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多次进行考古的调查、发掘和福建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对于流传已久的武夷山越人葬俗“架壑船棺”,曾多次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对武夷山二号“架壑船棺”进行清理,我们也参与这项工作,并进洞实地观看,增加感性认识。百越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长期以来比较注意的研究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迎来了科学研究的春天,各个学科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起来。1980年在我校厦门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百越民族史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百越民族史研究会。这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会址就设在我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鞭策和促进。我们是从事考古和民族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过去我们结合地区性特点,把东南地区的考古、民族作为我们的研究重点,并一直坚持下来。地区性的考古、民族和历史都离不开古代百越民族。由于过去史家的偏见和其他原因,史书上记载百越的史事不多,秦汉及其以前这段历史必须借助于考古资料,我们合作编写的这本书就是取各人之所长,共同研讨的产物。
过去,对南方民族的研究比较薄弱,百越民族史的研究更是如此。就我们来说,接触较多的是东南地区(包括台湾)的古今民族,至于两广地区和云贵高原等地的越人,限于条件和能力,我们接触很少,更谈不上研究。自从百越民族史研究会成立以来,掀起一个对百越民族史研究的热潮,该会在短短的几年中,已先后召开五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提交大会讨论的有关论文达数百篇,报刊上还不断有百越民族研究的文章发表。研究的内容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从各个方面弥补、充实和丰富了百越民族历史的内容,有的还填补了空白。这为我们撰写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因此,这本书稿也是汲取这几年的研究成果写成的。
百越民族是多个民族的泛称,它包括了句吴、于越、东瓯、闽越、南海、南越、西瓯、骆越、滇越、山越和台湾的夷州人等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在这一广泛的地域里,百越各族都来源于当地原始先民,是土著民族。它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创造了古代灿烂文化,还有过不少的发明和创造,比如在水稻栽培、水果种植、航海造船、青铜冶铸、丝棉纺织、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光辉的成就。这些光辉的成就,不仅在秦汉及其以前曾造福于人民,而且对以后南方各地区各民族都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秦汉以来,百越民族在历史上已经消亡了,总结这份珍贵的民族遗产,进一步了解百越民族为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缔造伟大祖国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为当前“四化”建设的早日实现贡献出更大的力量。这是我们撰写本书的目的。
此书定名《百越民族文化》。我们所指的文化,不是过去统治阶级对待落后民族所实行的“以文教化”的“文化”,也不是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学习文化”的“文化”,更不是分管艺术、文博图书那种行政部门分工的“文化”,也不是文化教育的意思。文化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诸方面,即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大内容。因此本书以百越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为便于读者了解创造这一文化的主人的历史,以及这个已经消亡了的民族同现在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百越民族研究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过去基础比较薄弱,因而在研究中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结合各有关章节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有疑义的问题,我们也加以介绍,以求及早得到解决。
百越民族的历史悠久,创造的文化丰富多采。可是由于史书记载的贫乏,考古资料也很有限。我们尽量发掘运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现在一些有关系的少数民族的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并附上一些图片,以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要综合整理这些资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同我们的能力和学识很不相称。然而当我们想起解放三十多年来,尚无这方面的专著,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提出了这个编写计划,得到了学林出版社和单位领导的关怀和鼓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编写出这本拙作,书中错误和缺漏一定不少,敬请读者和同行们不吝指正。
作 者
1986年4月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