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乐器
越人使用的乐器,大体上可分为管、弦、击三大类。文献中的记载同考古出土的资料大体相合。弦乐器中,绍兴306号墓中铜屋模型里的图象有四弦琴,江西贵溪崖墓出土有十三弦木琴,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时代较早、琴弦数最多的一件。管乐器中,仅在绍兴306号墓铜屋模型图象中的笙一例。打击乐器,出土较多,有钟(包括编钟,东南几省都有出土)、磬、錞于、钩鑃、铃、鼓(包括铜鼓、陶鼓和鼓的图象)等等。其中较有特点的是錞于、钩鑃和铜鼓。
铜鼓,分布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而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川南部、湖南西部,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偏北一带,是分布最稠密的地区。”其年代最早的是云南楚雄的万家坝和大波那出土的铜鼓,前者早于公元前四世纪,后者早于公元前七世纪。最晚的直至清代。首创铜鼓之人,多数主张是春秋或稍早时代,居住于滇中西部的民族,有说是濮人系统的,有说是西南夷系统的,有说是氐人系统的,也有说是滇人、雒越人。至于两广系统的北流式等铜鼓,有的认为应属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雒越人所制造和使用的,还有其它看法。[94]对于铜鼓的发明和使用民族,虽然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但在秦汉或更早时代,居住在两广的西瓯、骆越的越人及其后裔,是大量使用铜鼓的,这是历史的事实。至于铜鼓的用途,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用途,但作为乐器是它的基本用途之一,则是可以肯定的。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人及其后裔,铜鼓是他们有特色的、主要乐器之一。

湖南溆浦出土錞于

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出土陶鼓

广西贵县罗泊湾墓葬出土铜鼓
铜鼓,每一面大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出土时,通常以四面鼓或大小两面鼓为一组。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大小两面为一组的铜鼓,大鼓声音混厚庄重,小鼓声音清脆甜美。这里的铜鼓未见科学测定的资料发表,但对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时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鼓作过测定。其中23号墓出土的四面一套铜鼓,能奏出相当于#F调的la、Si、do、re四个变化音。[95]
[1]刘安:《淮南子·修务训》及高诱注。
[2]扬雄:《方言》卷一。
[3]扬雄:《方言》卷一、二、七、十、八。
[4]扬雄:《方言》卷一、二、七、十、八。
[5]扬雄:《方言》卷一、二、七、十、八。
[6]徐乃昌:《续方言》,又补卷上引《集韵》。
[7]扬雄:《方言》卷一、二、七、十、八。
[8]方世骏:《续方言》,卷下引《说文》。
[9]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10]袁康:《越绝书·越绝吴内传》。
[11]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
[12]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13]韦昭注:《国语·吴语》。
[14]韦昭注:《国语·吴语》。
[15]周振鹤等:《古越语地名初探》,《吴文化资料选辑》第三辑1981年。
[16]韦庆稳:《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7]赵日和《闽语辨踪》,《福建文博》1984年第二期。
[18]严学窘:《论古越语在现代汉语闽南方言中的投影》,《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19]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梁任公近著》《第一辑,卷下。
[20]林惠祥:《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
[21]赵日和:《闽语辨踪》,《福建文博》1984年第2期。
[22]赵日和:《闽语辨踪》,《福建文博》1984年第2期。
[23]赵日和:《闽语辨踪》,《福建文博》1984年第2期。
[24]容庚:《鸟书考》,《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25]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
[26]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基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6期。
[27]王士伦:《记浙江发现的铜铙、釉陶钟和越王矛》,《考古》1965年第5期。
[28]林华东:《试论河姆渡文化与古越族的关系》,《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9]江西省博物馆“印纹陶问题”研究小组:《南方地区几何印纹陶几个问题的探索》,《文物集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30]文物编辑委员会:《江西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31]陈龙等:《闽侯古洋发现商周时代印纹陶遗址》,《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光泽县进修学校陈远志来信。
[32]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3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61年第12期。
[34]陈公哲:《香港考古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叶祖康:《近五十年香港考古工作概况》,《考古学参考资料》1978年第3辑。
[35]陈龙等:《闽侯古洋发现商周时代印纹陶遗址》,《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光泽县进修学校陈远志来信。
[36]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
[37]孙华:《巴蜀符号初论》,《四川文物》1984年第1期。
[38]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
[39]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40]赵峰:《清江陶文及其所反映的殷代农业和祭祀》,《考古》1976年第4期。
[41]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
[42]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
[43]唐兰:《在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一种已经遗失的中国古代文字》,《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44]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7期。
[45]彭适凡:《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文物集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46]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
[47]弘礼:《福建古代闽族的摩崖文字》、《仙字潭古文字探索》,《华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4年;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德化县的古文奇字》,仝上;朱维干:《古代七闽的摩崖文字》,《福建文博》1984年第1期。
[48]林钊、曾凡:《华安汰内仙字潭摩崖的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
[49]黄仲琴:《汰溪古文》。
[50]林钊、曾凡。《华安汰内仙字潭摩崖的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1期。
[51]刘蕙孙:《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福建文博》1982年第2期。
[52]刘蕙孙:《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福建文博》1982年第2期。
[53]林蔚文:《福建华安摩崖石刻及其与越的关系试探》,《福建文博》1984年第2期。
[54]黄云:《仙字潭摩崖石刻散考》,见《华安文史资料》第六辑。
[55]林蔚文:《福建华安摩崖石刻及其越的关系试探》。
[56]黄云:《仙字潭摩崖石刻散考》。
[57]林钊、曾凡:《华安汰内仙字潭摩崖的调查》。
[58]刘蕙孙:《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
[59]林蔚文:《福建华安摩崖石刻及其与越的关系试探》。
[60]黄云:《仙字潭摩崖石刻散考》。
[61]石钟健:《论广西岩壁画和福建岩石刻的关系》,《仙字潭古文字探索》,1984年。
[62]黄仲琴:《汰溪古文》。
[63]刘蕙孙:《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
[64]朱维干:《古代七闽的摩崖文字》,《福建文博》1984年第1期。
[65]林蔚文:《福建华安摩崖石刻及其与越的关系试探》。
[66]《畲族简史》编写组:《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67]朱维干等:《闽越的建国及北迁》,《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68]可参阅《论广西岩壁画和福建岩石刻的关系》一文。
[69]周宗贤:《花山崖壁画是古越人‘祭水神’之作——兼论花山崖壁画研究的种种说法》,《南方民族研究集刊》,1985年第1期。
[70]周宗贤:《花山壁画是古越人“祭水神”之作——兼论花山壁画研究的种种说法》,《南方民族研究集刊》,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5年第1期;石钟健:《论广西崖画和福建岩石刻的关系》、《仙字潭古文字探索》,华安文史资料,第六辑;黄滔:《一幅壮美的花山崖画——赞〈花山战鼓〉》,《南方民族研究集刊》,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5年第1期。
[71]石钟健:《论广西崖画和福建岩石刻的关系》,《仙字潭古文字探索》华安文史资料第六辑;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72]陈兆复:《古代少数民族的岩画》,《民族学研究》第三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
[73]汪遵国等:《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
[74]陈龙:《鸟田考》,《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75]张广立:《东周青铜刻纹》,《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
[76]张广立:《东周青铜刻纹》,《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
[77]汪遵国:《良渚文化的“玉敛葬”——兼谈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南京博物院集刊》第7期,1984年。
[78]萧梦龙:《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铜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5期。
[79]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遗址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1976年第1期。
[8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81]浙江省文管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82]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修水山背地区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1962年第7期。
[83]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石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1期。
[84]浙江省文管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等。
[85]福建省博物馆:《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六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86]彭适凡:《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文物集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87]江西省博物馆“印纹陶问题”研究小组:《南方地区几何印纹陶几个问题的探索》,《文物集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88]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试论几何印纹陶纹饰的起源》,《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89]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90]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91]吴绵吉:《从越图腾崇拜看夏越民族的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92]白耀天:《“榜枻越人歌”的译读及其有关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93]白耀天:《榜枻越人歌”的译读及其有关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94]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纪要》,《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95]吴钊:《中国古代乐器》,文物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