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服饰

一 服饰

一般说来,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点的服饰。《释名》云:“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衣的形状,各民族大都不一样,如古代的华夏族多为交领右衽式,侯家庄1004墓、1217墓所出的跪坐人形等石刻,都是上体短衣,交领右衽。[1]而百越民族的衣,则为“左衽”,《史记·赵世家》云:“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这里所说的“左衽”,是讲吴、越人穿的衣服的对襟是从左边开裆的。交趾地区的越人,则是穿桶裙,《后汉书·东夷传》云:“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处其间,乃稍知语言,渐见礼化。”《汉书·地理志》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颜师古注曰:“著时从头而贯之。”可知,在百越民族中,吴越人是穿“左衽”衣服的,岭南一带的越人则是穿桶裙的。

由上所述,我们只能窥见百越民族服饰的端倪,这是古代文人的偏见和对少数民族的极端不了解所造成的,因而文献上只给我们留下寥寥数笔。有幸的是,我们可以借助于活的标本,即与百越民族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的壮、傣、黎、毛难、布依、水、畲、高山等族中观个概貌。现分别简介如下:

壮族的服饰,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的地方仍保存着自己民族服饰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2]

傣族的服饰,傣族居住比较分散,但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民主改革前后,一般多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白布或兰布包头,文身的习俗还较普遍。妇女服饰各地差异就大一些,现以两个主要聚居地区来看:西双版纳内穿浅腓色紧身小背心,外套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下穿花色长统裙,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花头巾;德宏妇女婚前多穿腓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头盘发辫。婚后改穿对襟短衫,黑统裙。青年妇女束发于顶,中年以上则戴黑色高筒帽。两地均有以金饰金齿等习俗。其他地区的傣族妇女服饰,也多大同小异。

由上可见,虽因地区的不同而有些差异,但有三样是共同的,即束发、统裙和短衫。

束发,束发这种发式虽然在其他民族如苗、瑶等族都能见到,但在束发的式样和结髻的部位上,傣族有它独特的地方,他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插一梳子或顶块花头巾,这些特点,在其他民族中是难以见到的。

桶裙,桶裙的式样像水桶一样,这种特殊式样的裙子除傣族外,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崩龙族都有穿桶裙的。但傣族穿桶裙的历史较久,在式样上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长,一般都长到脚背,而景颇族、佤族的桶裙长仅过膝。

短衫,西双版纳妇女穿的窄袖短衫,有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它的袖管又长又细,细到仅够穿一只胳臂,如果用肉色衣料裁制,从远处看就很难分辨出是袖还是臂。它的衫身,除紧身外其长只到腰部,后摆还不及腰,着身时在桶裙的银腰带上,少许背脊时隐时现,为整个服饰增色不少。[3]

黎族的服饰,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桶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镯。有的妇女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黥面文身的习俗。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东方县有少部分黎族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大区别,也戴耳环。[4]

毛难族的服饰,四、五十年前,毛难族男女都穿斜襟上衣,女衣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不着裙。头上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各种饰物。不论男女都喜欢青、蓝两色,忌穿白色衣服,只有丧事时才穿。毛难族妇女还特别喜穿花竹帽“顶盖花”,过去新婚妇女往往要戴着它走亲戚。[5]

布依族的服饰,布依族的服装在色彩上一般喜欢外罩青、兰色,内衬白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区基本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包头巾有青的、花格的);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多半穿大襟短衣和长衫。妇女的服装式样比较多,就现在的装束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镇宁扁担山一带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为白折长桶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拦干”(花边),裙料大都用白底蓝花的蜡染花布,也用赭红色作裙身,上面再接上一段蜡染布。她们习惯一次穿几条裙子,系着一条黑色且有花边的腰带。她们的头饰,在婚前或婚后是有很大的区别,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此县部分地区,姑娘们的头发则梳拢时较高,发髻上还插有一尺长的银簪,有的还戴类似云南红河一带彝族姑娘的鸡冠帽。这是布依族人民较为古老的服装式样。

第二、在罗甸、望谟地区的妇女,他们都穿着大襟宽袖短上衣和长裤;晴隆、花溪等地区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这些服装的衣襟、领口和裤脚都镶有“栏干”。同时,他们还系有短围裙,围腰上绣有各种图案的花卉。他们的头上都缠着青的或花格的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着细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着细耳草鞋。上述各地衣服是由清代旗装即马蹄袖衣服改变而成。

第三、在都匀、独山、龙里、贵定、安龙等县部分地区的妇女服装,近四、五十年来改变较大,和当地汉族妇女服装基本相同,也不穿绣花尖尖鞋了。

一般来说,布依族的妇女也喜欢戴银手镯或骨手镯(个别富裕之家还戴玉手镯)和戒指、银簪、项圈等装饰品。辛亥革命以前,不少布依族老年妇女也有穿耳戴环的习惯,近三十多年来已经没有了。[6]

水族的服饰,一百多年前,水族男人戴瓜皮帽,穿大襟无领的蓝布长衫,袖宽七、八寸。目前老人仍保留穿长衫的习惯。青年男子喜用青布包头。服饰和当地汉族差别不大。一百多年前,妇女穿青色的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衣服角上镶有彩色花边,下穿长裤,短裤,系布围腰,穿翘鼻绣花鞋。目前妇女已普遍不穿裙子。服装大都是蓝色大襟无领半长衫,青布长裤,系青色围腰。但是,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水族妇女都喜欢在衣服和裤子上绣上红红绿绿的花边。为什么要绣花边呢?这里有一个神话故事: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毒蛇为患。有一个名叫秀的水族姑娘,千方百计地想为人们找出一种防御毒蛇的办法。她心灵手巧,用红绿丝线在衣领、袖口、襟边、裤脚上绣上一条红红绿绿的花边,又在鞋上绣上一些花草。她穿上这身衣裤和鞋子,独自去深山密林中砍柴,果然毒蛇见了花边衣裤和绣花鞋子就逃走了。从此,水族妇女的衣裤和鞋子上都绣上了花边。后来,妇女们又议定:凡已婚妇女就穿绣花边的衣裤、花鞋,未婚的姑娘只穿绣花鞋。青壮年妇女的发式是将头发梳成一束,斜绾在头上,侧面插一把梳子。每逢喜庆节日,妇女喜欢佩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7]

畲族的服饰,畲族妇女的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衣领、右襟和袖口镶花边。有的地区畲族妇女不分季节都穿短裤、裹绑腿,腰间束彩色条带。妇女一般都把头发盘梳在头顶上成螺式或截筒高帽式,发间环束红色绒线。结婚时头戴凤冠,插有银簪。[8]

高山族的服饰,高山族的衣服大多采用麻布和棉布制成,式样各地有异。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包头巾、裹腿布等。有的地区用藤皮和椰树皮制成的背心,手工非常精细。妇女穿有袖或无袖短上衣,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裤子或裙子。妇女会染织各种彩色麻布,喜欢在衣襟、衣袖、头巾、围裙上面加上纤巧精美的刺绣。还喜欢用贝壳、兽骨等磨制各种装饰品。[9]

总之,从百越民族及其后裔的服饰上,大体可以窥见其特点,即穿“左衽”或桶裙式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