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室葬
五十年代以来,在苏南、浙北的太湖周围群山上,陆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土墩石室建筑。分布十分密集,如江苏武进的城湾山、宜兴的洑东山和浙江长兴的丁甲公社境内,都分别发现有二百座以上。其中,对江苏吴县的五峰山,无锡的璨山、嶂山和马迹山,宜兴的洑东山,武进的城湾山和江阴的大松墩,以及浙江吴兴的苍山,安吉的长抗坞等地的石室建筑,已分别作了清理和发掘。[96]
这类土墩石室建筑,多分布在稍开拓一点的山脊上,也有一些是位于山顶或山的坡垄上。石室都用大小不等(大者达一米见方)、形状不一的自然(或略加打凿)石块砌成。平面成长条状,两侧壁上部内收,上面盖以扁平大块,底部铺垫碎石或小块石。口开在其中的一端,口内设有封门墙,石室多依山脊为向。(但在浙江长兴便山,山脊如为南北向,石室却不是顺山脊而是横置成垂直方向)整个石室建成后,即在周围和上面覆盖封土成墩,外观呈长圆形墩状。石室规模不一,大者如浙江长兴便山249号墩,其石室长16、宽1.9—2.0、高5.15米,小者如江苏无锡嶂山M 37,长3.85、宽0.45、高0.4米。

江苏武进四顶山三号墓葬平剖面图
室内出土物,以几何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为大宗,常见器类有坛、罐、瓿、簋、钵、盂、豆和碗等食器和盛储器,也有少量泥质陶器,个别陶纺轮、网坠等小型生产工具,但不见有夹砂质陶炊器,如鼎、鬲等,也不见金属器,人骨架和棺木等葬具也未发现。但在个别地方,如江阴大松墩的一个石室内,却发现非常精美的璜、玦等玉饰品共七十件。
从出土器物特点同有关资料比较,推定其一般年代,上限至西周中期,下限至春秋中期。
对于这类土墩石室的建筑的性质和用途,目前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说是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的“烽燧墩”或“古战堡”之类的军事设施,[97]另一说则认为是越人的石室墓葬。[98]
军事设施论者的主要依据是:石室建筑多分布在吴、越交界处太湖周围的群山上,其年代多为春秋晚期,此与吴、越军事历史相吻合;石室内出土物,多为日常饮食器具;且传说与地方志也多说它们是军事设施;室内出土物与一般随葬品不同,缺乏炊器,随葬品质量与数量同石室规模不相应,更重要的是石室内无人骨和葬具发现,因此不是墓葬,等等。
而墓葬说者,则认为:石室内的器物,多成组成套,陈放有序;器物多非实用器而似明器(有些器物容量甚微、火候很低、变形起泡,粗制滥造);有的石室,非常矮窄(无锡嶂山M 37,室内长仅3.85、宽0.45、高0.4米),人若进出,只能爬行。即使规模稍大者,一般宽也仅0.9米左右,不可能作为士兵屯居、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石室保存完整者,其封门石墙犹存,这完全是封闭式建筑;从遗物形制特点推断,上至西周,下至战国(浙江在宁绍地区发掘了一批这类建筑,年代晚至战国),与吴、越军事对峙历史不符;这类建筑,不仅存在于吴、越交界处的太湖周围,而在浙江的宁绍地区,也发现不少(尚未正式公布材料);不见葬具与人骨,这是保存条件问题;随葬品缺乏炊器,是葬俗的原因;且文献中已有吴、越石室葬俗的记载,等等。因此,这类土墩石室建筑,只能是墓葬。
对于这类土墩石室建筑的性质的真正解决,尚有待今后更多的考古发现和进一步的研究。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论,墓葬说的根据似乎理由更充分一些,有一些根据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仅就石室结构有封门而言,长兴便山429号墩有两道封门,慈溪县彭东乡7号墓更有三道封门。长兴便山石室外的封土(包括封填土)里,也出土一些器物,它们或是同石室里遗物一致,或是比石室里的更早,但绝没有比石室里晚的。说明石室封门是同石室里遗物同时代的,封门是未经后人扰动的。这有力地说明,石室确是一种封闭式建筑。这一点就足证它不可能是军事设施,而只能是墓葬。故我们倾向于此说。石室里的遗物,同当地吴、越遗址中的出土物完全一致。因而这类墓葬当为越人墓,代表了越人的一种有特点的葬俗。据此,我们暂且把它作为越人的一种葬俗。
[1]锺敬文:《民俗学及其作用》,中国民俗学会筹委会编《会刊》,1982年12月。
[2]龚佩华:《布依族婚姻试析》,《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
[3]莫俊卿:《壮侗等民族母权制残余研究》,《民族学研究》第2辑,民族出版社,1981年。
[4]莫俊卿:《扁担山布依族的“戴假壳”风俗——论母权制与父权制的斗争》,《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6]梁英间:《关于唔落家》,《厦门大学剪报资料·中外婚俗》。
[7]《粤俗婚姻之怪状》,见《厦门大学剪报资料·中外婚俗》。
[8]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
[9]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
[10]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
[1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12]莫俊卿:《壮侗等民族母权制残余研究》,《民族学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
[13]有关惠安“长住娘家”婚俗的详细情况及其与其它地区同类婚俗的比较研究,可参阅林惠祥的《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厦大学报,1962年第2期)及吴绵吉的《惠安妇女长住娘家述议》(待刊)二文。
[14]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商务印书馆。
[15]韩非:《韩非子·说林》(下)。
[1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第1期。
[17]文博简讯:《浙江省绍兴县等出土的甬钟、铜铙和秘色瓷器》,《文物》1972年第3期。
[18]韩康信等:《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19]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清远发现周代青铜器》,《考古》1963年第2期。
[2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汉墓》(下),文物出版社,1981年。
[21]韩康信等:《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2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广西出土文物》,图76—78。
[2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林西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24]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
[25]徐恒彬:《“断发文身”考》,《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26]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4年1期。
[27]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28]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民族研究集刊》第1期,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
[29]何廷瑞《台湾土著诸族文身习俗之研究》,《考古人类学刊》第15、16期合刊。
[30]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民族研究集刊》第1期,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
[31]韩康信等:《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注⑮,《考古》1981年1期。
[32]黄象洪:《上海崧泽新石器时代人骨初步研究》,《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五十周年纪念论文摘要汇编之一》。
[33]韩康信等:《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34]宫原敦:《垦丁寮石器时代之遗迹》,《科学之台湾》,1935年。
[35]吴新智:《广东增城金兰寺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3期。
[36]杨式挺等:《谈谈佛山河宕遗址的重要发现》,《文物集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37]韩康信等:《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考古》1981年第1期。
[38]J.comas,1960:Manual of Physial Anthropology.转引自《古代的凿齿民——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拔牙风俗》,《江汉考古》1981年第1期。
[39]严文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拔牙风俗和族属问题》,《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
[40]韩康信等:《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意义》,《考古》1981年第1期。
[41]韩康信等:《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其意义》,《考古《1981年第1期。
[42]严文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拔牙风俗和族属问题》,《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
[43]严文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拔牙风俗和族属问题》,《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
[44]闻一多:《端午考》,《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开明书店,1948年;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
[45]容观琼:《竞渡传风俗——古代越族文化史片断》,《中央民族学院院报》1981年第1期。
[46]闻一多:《端午考》,《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开明书店,1948年;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
[47]闻一多:《端午考》,《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开明书店,1948年;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
[48]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开明书店,1948年;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
[49]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开明书店,1948年;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
[50]秋浦:《一项不应忽视的民族学课题》,《民族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
[51]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52]萧梦龙:《谈谈吴国土墩墓》,《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1年论文选》(考古分册),1982年。
[53]刘和惠:《从土墩墓遗存看句吴的社会结构》,同上。
[54]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55]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屯溪西周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镇江市博物馆等:《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铜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5期。
[56]刘兴等:《谈谈镇江地区土墩墓的分期》,《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57]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58]南京博物院:《江苏高淳县顾陇、永宁土墩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59]郭宝钩:《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
[60]王世民:《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冢墓》,《考古》1981年第5期。
[61]郑玄注:《礼记·王制》。
[62]刘兴等:《谈谈镇江地区土墩墓的分期》,《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63]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64]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65]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66]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67]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3期。
[68]李伯谦:《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1年论文选》(考古分册),1982年。
[69]萧梦龙:《试谈吴国土墩墓》,《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1年论文选》(考古分册),1982年。
[70]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71]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6),1982年。
[72]凌纯声:《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1950年。
[73]石钟健:《悬棺葬研究》,《百越史研究论文集》第二辑,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1980年。
[74]凌纯声:《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1950年。
[75]崇安县文化馆:《武夷山船棺葬的分布和现状》,《民族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
[76]彭适凡等:《有关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几个问题》,《民族学研究》,民族出版社,1982年。
[77]林华东:《试谈我国东南地区悬棺葬的几个问题》,《民族学研究》,民族出版社,1982年。
[78]福建崇安县文化馆等:《福建崇安县架壑船棺调查简报》,《厦门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11期。
[79]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
[80]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11期。
[81]崇安县文化馆:《武夷山船棺的分布及现状》,《民族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
[82]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11期。
[83]凌纯声:《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台湾出版的《台湾文化论集》,1978年。
[84]石钟健:《悬棺葬研究》,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论文集编辑组编,1980年。
[85]石钟健:《悬棺葬研究》,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论文集编辑组编,1980年。
[86]福建省博物馆:《闽侯县石山遗址第六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7期。
[87]杨式挺等:《谈谈佛山河宕遗址的重要发现》,《文物集刊》(8),文物出版社,1981年。
[88]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
[89]《饶平县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汕头文物简讯》第四号。
[90]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4期。
[91]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年3期。
[9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9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4期。
[94]《饶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汕头文物简讯》第四号。
[95]《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
[96]朱江:《吴县五峰山烽燧墩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4期;朱江:《江苏南部“硬陶与釉陶”遗存清理》,《考古通讯》1957年第3期;无锡市博物馆:《无锡璨山土墩墓》,《考古》1981年第2期;吴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吴兴苍山古战堡试掘》,《考古》1966年第5期;安吉县文化馆:《浙江安吉发掘一座石构建筑》,《考古》1979年第2期;镇江博物馆:《江苏武进、宜兴石室墓》,《文物》1983年第11期;陈晶等:《江苏省江阴县大松墩土墩墓》,《文物》1983年第11期。
[97]朱江:《吴县五峰山烽燧墩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4期;吴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吴兴苍山古战堡试掘》,《考古》1966年第5期;张志新等:《太湖地区“石室墓说”质疑》,《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98]无锡市博物馆:《无锡璨山土墩墓》,《考古》1981年第2期;冯普仁:《虞山“烽燧墩”质疑》,《解放日报》;刘建国:《论太湖越族石室墓》、《再论太湖地区石室墓》,分别见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1和1982年论文选的考古分册;《江苏武进、宜兴石室墓》,《文物》1983年第11期;李则斌:《太湖流域石室建筑非军事设施辨》,《文博通讯》(江苏),198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