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果

(三)水果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纬度低而濒临海洋,雨量充沛,长夏无冬,植被繁茂,野果很多,聚居于这一地区的百越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选育了多种别具风味而又富于营养的水果,如荔枝、龙眼、甘蔗、椰子以及香蕉等,东汉杨孚《异物志》对这些南方佳果名产多有著录,汉代其他史籍也有记载。

荔枝 荔枝是广东、广西、福建和四川南部等地广泛栽培的果树,晋稽含《南方草木状》云:“其树高五、六丈余,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荔枝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是典型亚热带果树之一。《异物志》云:“为果多汁,味甘绝口”,《艺文类聚》卷八十七引《吴录》曰:“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107]可见三国时荔枝既有野生,也有家种,荔枝的栽培最先当是由野生引种。这种水果西汉时就输入中原,《西京杂记》云:南越王赵佗献汉高祖鲛鱼、荔枝。《三辅黄图》云: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于上林苑起扶荔宫,以植所得荔枝百余本。可见汉时南越已种植荔枝,并被引种陕西。广西合浦堂排二号汉墓一件铜锅,盛满了稻谷和荔枝,荔枝的果皮和果核都保存完整。[108]尔后,历代文献均有载录,谢肇淛《五杂俎》曰:“荔支之味无论,即浓绿枝头,锦丸垒垂,赪射朝露,固已丽矣,而奇香扑人,出入怀袖,即残红委地,遗芳不散,此岂百果所敢望哉!”郭柏苍《闽产录异》说:“与龙眼皆宜斥卤,畏霜雪,忌雾淋。”《泉州府志·物产》云:“泉地斥卤。”“充方物者唯有荔枝。”北宋蔡襄《荔枝谱》是中国最早记录荔枝的专著,记载了当时福建栽培的三十二个品种,说:“荔枝之于天下,唯闽越、南粤、巴蜀有之。……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滨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披夷狄,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其予果品,卓然第一。”宋珏《荔枝谱》记载了广东荔枝,陈定九《荔枝谱》记载了四川荔枝,明代徐大勃《荔枝谱》记载的荔枝品种达七十二个。有些名称如陈紫、丁香等,一直保留到现在仍普遍应用。《群芳谱·果谱》云:“荔枝初出岭南及巴中,今闽之泉、福、漳、兴,蜀之嘉、蜀、渝、涪及二广州郡皆有之,以闽中为第一。”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百越民族已栽培了荔枝,并一直留传至今。

龙眼 龙眼如荔枝,但枝叶稍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核如木梡子而不坚,肉白而带浆,其甘如蜜,一朵五六十颗,作稿如莆菌然,荔枝过即龙眼熟,故谓之荔枝奴,言常随其后也。《东观汉纪》曰:“单于来朝,赐橙、橘、龙眼、荔枝。”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今岁贡焉。”[109]魏吴普《神农草木经》云:龙眼“生南海山谷”。南海即今我国广东地区,说明百越民族是龙眼的栽培者之一。

椰子 椰子的生长适于炎热气候和滨海地带,故原产地系东南亚的热带地区。目前我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云南西南部、台湾南部均有栽培。

椰子树自秦汉时期,已由东南亚引进我国的海南岛和西南边境地区栽培,虽为数不多,但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留落胥邪,仁频并闾”和东汉张衡的《上都赋》有“楈枒榈”之句,都记载有胥邪(楈枒)的名称。《广韵》说:“琼州多椰子。”由此可知,在两汉时期,我国的海南岛已种植椰子树,《南方草木状》载:“椰树叶如栟榈,高六七丈,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麄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饮之可醉,俗谓之越王头。云昔林邑王与越王有故怨,遣侠客刺得其首,悬之于树,俄化为椰子,林邑王愤之,命剖以为饮器,南人至今效之。当刺时,越王大醉,故其浆犹如酒。”

杨梅 杨梅原产于百越地区,惟日本、朝鲜、菲律宾有少量栽培。

百越民族栽培杨梅已有悠久的历史,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樗枣杨梅”之句,其子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其味甜酸,陆贾《南越行纪》曰:“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海人时登采拾,止得上饱噉,不得持下。”东方朔《林邑记》曰:“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柸椀,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酝酒,号梅香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张华《博物志》曰:“地瘴处多生杨梅。”《群芳谱》中有“吴中杨梅,种类甚多。”《泉州府志·物产》载有“紫、白二种,紫者以长蒂乌为佳,白者出南安石龟。”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有杨梅。[110]

银杏 银杏,落叶乔木,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鸭脚子”。《兴化府志》云:“公种而孙得食也。”银杏起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到了侏罗纪末期,才逐渐衰弱。后仅存于我国。据前人考证,在汉末三国时,银杏在江南一带已受人注意,至唐代时,中原地区已有记载。到了宋朝,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目前全国重点产区,如江苏、浙江、安徽、广西、山东等地栽培较多。福建省即分布于建瓯、莆田、将乐、光泽、顺昌、上杭等二十余县。大约在宋朝时,由我国传入日本,在十八世纪中叶,由日本传至欧洲,再由西欧传入美洲。目前世界各地凡气候适宜之地,均有栽培。《欧公诗注》云:“京师无鸭脚树,驸马王和甫自南方移于其地。”欧阳修五言诗云:“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浮。终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泉州府志·物产》也有银杏的记载。说明银杏本是百越民族首先栽培的。

橄榄 橄榄身耸、枝皆高数丈,其子深秋方熟,味虽苦涩,咀之芳馥,胜含鸡骨香,广东、福建、四川等省最多,广西、台湾次之,生长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常见栽培。福建栽培的常见品种有檀香、惠园、公本等种,《玉篇》云:“橄榄果本出交趾。”《三辅黄图》云:汉武帝破南越,得橄榄百余本。可见橄榄汉时已由南越传入中原。王元之有“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苏东坡品尝橄榄诗云:“纷纷青子落江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泉州府志·物产》引载《药性赋》说:“泉州橄榄能消酒。”又《惠安县志》云:小者名丁香橄榄,大者名紫橄榄。可知,百越民族是有种植橄榄的,并一直留传至今。

柑橘 柑橘类果树是我国南方的又一特产,柑橘属中的柑橘类有二十多个种,而分布在我国的即有十四个种。我国广东、湖南等地有野生柑橘的分布。我国是柑橘的最早驯化中心,早在先秦时代,南方的柑橘即已见于著录。《禹贡》载扬州“厥包橘柚锡贡”。所谓扬州包括了从会稽到滨海的百越地区,《述异记》去:“越多橘柚园,越人岁出橘税。”《异物志》载汉代在岭南设置“橘官”,“五岁贡御橘”,又说:“橘树花白而赤实,皮馨香,又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它所。”《南方草木状》云:“柑乃橘之属,滋味甘美,特异者,有黄者,有赪者,赪者谓之壶柑。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橘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今华林园有柑二株遇结实,上命群臣饮于旁,摘而分赐焉。”可见,柑橘是百越民族首先栽培的,并于秦汉时期传入中原。

甘蔗 甘蔗,《说文》草部称其为“薯蔗”,古代亦称“甘柘”。甘蔗是中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它是百越民族首先栽培的。甘蔗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梁家勉先生考证,大概早在原始时代的采集活动中,人们就已经折取野生甘蔗“咋啮其汁”了。公元前四世纪甘蔗已见于著录,《楚辞·招魂》云:“肠鳖炮羔有柘浆些。”西汉时蔗汁又作醉酒的解酒剂。《汉书·礼乐志》引《郊祀歌》云:“秦尊柘浆折朝酲”。《汉书·司马相如传》引《子虚赋》说云梦之泽有“诸柘”,可见两汉时甘蔗已传入江汉地区,但从生物学的生态、生理和历史等诸因素考察,甘蔗的利用和栽培起源于百越民族则是无疑的。《神异记》云:“南方荒内imgimg(甘蔗)成林。”《异物志》云:“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三辅黄图》云: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有甘蔗十二本。可知甘蔗产于百越地区,并传入中原。南北朝时,甘蔗已博得北方少数民族的喜爱,《宋书·索虏传》载:公无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下,曾遣使向宋文帝刘义隆索取“甘蔗千挺”。

香蕉 香蕉,又称甘蕉。关于香蕉的起源地问题,目前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印度;有的认为起源于马来西亚;有的认为起源于中国;也有的认为无变异中心,即无固定起源地点。但是,目前大自然生长着大片原始野生香蕉林的地方,可以作为起源地的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香蕉最早的国家,据有文字记载,现有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时代,《楚辞·招魂赋》的郢和西汉的《子虚赋》的云蔓泽就有香蕉的记载。香蕉原产云南、广东,经过遥远的路程,不断北移驯化,直至湖北“落户”,中间要经过一段很长年代,由此推理,香蕉在中国起源历史要比最早记载的历史向前推移。《异物志》云:“其实皮赤如火,剖之中黑,剥其皮,食其肉,如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而余滋味尤在齿牙间,一名甘蕉。”吴万震《南方异物志》曰:“甘蕉,草类。望之如树株。”同时指出:“羊角蕉味最甘好”,“牛乳蕉,微减羊角蕉,一种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不好也。”说明中国早就栽培香蕉了。而从野生香蕉和香蕉主要产地看,说明中国的百越民族是香蕉的栽培者之一。

野生香蕉北至广西阳朔,东至福建梅山,南至广东海南岛黎母岭,西至云南孟连都有分布,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实属少见。另一方面,从栽培香蕉主要产区看,香蕉广东省列为四大水果之一,主要产区有高州、东莞、新会、顺德、中山、番禺、广州、海南岛。广西的主要产区有浦北、灵山、博白、钦州、邕宁、武鸣、那坡、靖西、德保、龙州等。云南省的主要产区有孟连、澜沧、江城、双江、景洪、勐海等,福建主要产区有漳州、龙海、漳浦、南靖、云霄等。有文字记载的福建省天宝乡已有一千年栽培历史,开始栽培香蕉的年代很可能比这个记载的年代还要早。由此看来,百越民族早就知道利用、采集野生香蕉,逐步过渡到人工驯化、栽培香蕉。

李 中国与外国都有栽培,中国栽培的李主要有四种,福建省有二种,外国有原产于高加索及欧洲的欧洲李。现在日本、印度、南欧、苏联均有栽培。

中国栽培李有悠久的历史,分布广,品种有芙蓉李、蜜李、桃李等。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有李的遗核,《泉州府志·物产》载有“粉李、虚仁李、黄陈李三种”。可知百越民族是李的栽培者之一。

槟榔 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蔗,条派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乾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彼人以为贵,婚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一名宾门药饯。”[111]可知,槟榔出自百越民族地区。

总之,百越民族培育了南方别具风味功用特别的热带水果,自古以来就为中国各族所称道。早在西汉时,统治阶级就作了移植中原的努力,《三辅黄图》卷三云:汉武帝“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甘蔗十二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土本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