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山崖壁画
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峭壁上,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古代巨型壁画。它们共有六十多处,绵延二百多公里,横跨宁明、龙州、崇左和扶绥四个县境。其中以宁明境内明江岸边的花山壁画,“画址发现最早,画幅最大(高达四十四米,宽约一百三十五米,画面总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图象最多(所绘制的各种人物、动物、器物图象达一千三百多个),气魄最雄伟,内容最丰富,所以总称其为‘花山壁画’。”[69]
花山壁画的图象,以人物形象最多,他们大者高达三米,小者只有三十公分,多排列成行,也有散立似舞者,或作正面,或为侧面,其基本形态是,双手曲臂上举,双脚屈膝叉开,呈“”形状。个别姿态特殊者,呈“双手抱月”于头顶,一腿直立,另一腿弯曲向旁抬起。画面中,还往往有一些似狗似马的动物形象和像太阳纹的锣、鼓之类,杂置于其中。

广西花山崖壁画(局部临摹图一)
崖画所反映的内容,有种种说法。战前的誓师有之,凯旋后的祝捷有之,狩猎之余的欢舞有之,“拜水神”的祭祀也有之。[70]
年代与族属问题,也是人们十分注视的,目前看法也有分歧,但多数学者结合民族史和民族学材料分析,认为是秦汉或更早时期古代越人的作品。[71]

广西花山崖壁画(局部临摹图二)
对壁画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大家认识还不一致,但它们是古代南方民族社会生活的写照,这是共同的结论。整个画面线条粗犷而有力,色彩鲜明,形象活泼,结构谨严,主次分明,生活气息浓厚。每一组画,几乎都有一位形象高大的人物,腰部横佩环首大刀,两足分开半蹲,两手屈肘左右上举,五指自然分开,似在带领或指挥周围人群。其身边往往伴有似狗似马的动物,及像太阳似的圆形“徽号”。而其他人物图象,不管是正面或侧面的,其基本姿态也都同这位的形象高大者一致。他们像在统一指挥下,欢呼朝拜,尽情歌舞。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充满了旺盛、向上的生活气息,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看了仿佛身历其景,是名符其实的现实主义的画作。
画面结构,一律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既不考虑前后的空间关系,也不讲究远近的透视关系。画面中的人物,虽有大有小,但并不是考虑透视的结果,而完全是从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每组画面中那位形象特别高大的“首领”人物,始终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不管比他更近或更远的其他人像,形象总是比他矮小的多,这就是平面造型的集中表现。同时,人物姿态基本是一种,不论是正面的或是侧身的,都作半骑蹲式,两手叉开上举,作欢呼状,一幅画中,不论是有多少人物,都千篇一律,反复重叠,平铺直描地布满于整个画面上。但构图饱满,场面宏大,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在形体塑造上,人物的运动和姿态,完全是靠头、手、脚的安排来表现的,而他们的五官是不画的。通观“花山壁画”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都是如此,这同云南沧源岩画的技法完全一样。这是把人体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表现技法。
花山壁画的绘画技法,尽管是如此原始、简易,但应用这一技法所表现的人物动态,却既生动又别致,并富有真实感,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主要秘诀,在于作者抓住了形象的基本形态,使物象形态逼真,维妙维肖。这也就是古代少数民族画的一个共同特点。
总之,“花山壁画,是一种用赭红色的颜料,直接用手指或羽毛之类涂绘而成的简易线条画,其效果如同剪影。这是一种粗犷的艺术手法,缺乏细节的刻划,甚至没有远近的空间关系,也没有配景,但却能够把形体的动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它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显示了活跃的生命力。而这是后来许多高级艺术,慎重推敲所得不到的。这种原始艺术的特征是,把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的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