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造型艺术
越人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他们制造和使用的几何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和青铜器中。下面仅选取青铜器五例,略作介绍。
西周时代,以江苏丹徒母子墩墓出土的鸳鸯形尊和飞鸟盖双耳壶最为著名。[78]
鸳鸯形尊:上口呈喇叭状,器体为鸳鸯造型,长颈昂首,束翅展尾,臀部下垂一螺旋形支柱,连同带蹼的两脚,构成器物的三足。全器比例均称,鸳鸯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周身素洁,清秀雅致,堪称艺术珍品。

江苏丹徒母子墩墓葬出土鸳鸯形尊
飞鸟盖双耳壶:壶体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直口斜颈,鸱鸟形盖。鸟呈仰首翘尾、展翅欲飞姿态,长腹微鼓,圈足带裙,颈附对称双耳。腹部饰有圈点纹镶边的云形勾连纹图案四组,组间以条状凸带隔开,带上加方形乳丁纹。每组花纹结构并不完全一致,显得随意自如。
鸳鸯形尊,上部是常型尊的口、颈,下部为一鸳鸯鸟形体,尾下加一支柱;而飞鸟盖双耳壶即相反,上盖为鸟形,下体为一常型壶。它们都是将常型的实用器同生动的动物型态揉合在一起的。

江苏丹徒母子墩墓葬出土飞鸟盖双耳壶
江苏武进淹城出土春秋时代的青铜三轮盘,是一件富有特色的艺术品。盘身满饰编织纹,细密雅致,同该地常见的几何印纹陶器上的编织纹一样。盘底下的矮圈足上,安上三个可以滚动的轮,每轮皆有六辐,可以灵活转动。另有双虬从圈足出,折翻而上,折处与一轮轴的两端相接。双虬首朝盘内,两对凸出的圆形大眼,注视盘中,作端详盘里水中景色状。这可以说是实用青铜器艺术化的绝妙佳作。
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中,以近年浙江绍兴306号墓出土的铜屋模型和铜鐎盉的造型最为精美。

江苏武进淹城出土青铜三轮盘
铜屋模型:既是该地区越人宗教活动场面的写真,又是宗教建筑艺术的珍贵标本。模型略呈扁长方形,屋下有不高的阶座,屋身前面无墙无门,为一敞开大厅,屋盖呈四角攒尖顶,顶端立一八角形图腾柱,柱首上塑一大尾鸠,鸠体丰满,翘尾昂首远望;阶座四周及屋顶四坡,饰方形的勾连阴回纹,图腾柱八面均饰S形勾连阴云纹,两边墙为落地式长方格透空立壁;宽敞大厅内,塑六位裸体人物像,神态安然自若,分别作击鼓、吹笙、弹琴及祈祷状,展现出一幅“图腾祭祀”活动的生动场面。全屋结构匀称庄重,雕饰朴雅大方,型饰统一调和,人物形态逼真而富神秘感,气氛庄严肃穆。
铜鐎盉:为提梁式三足,全器呈扁圆形,周身饰凸弦纹四道,把器身等分为三段。上下段皆饰以三角形蝉纹交错组成的带状纹,中段饰细密的蟠螭纹。立体形螭首的盉嘴,前伸上举,螭耳呈角状向后蟠曲,螭额塑成圆环状,螭耳两侧及后顶加塑小型圆雕蟠螭四组。尾鳍作宽扁透剔的扉棱。覆盘式顶盖,盖顶以菱形几何图案为地纹,上堆塑十一螭、十六兽。面向盖纽立塑小兽八头,将盖面等分成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外弧上按逆时针方向各塑小兽二头,能辨认的有熊、虎、犀、象、鹿等;各象限内缘饰一圆雕蟠螭,伏地昂首作捕食状;盖首七条蟠螭,中心一条较粗壮,螭首面向盉嘴,螭背有圆环,环内贯以索结状链环。提梁(出土后残损)截面呈八角形,前端塑作螭首状,螭身饰菱形几何图案,背部有透剔的扉棱状背鳍。三足作蹄形,前二足与后足成等腰三角形分列,每足上段饰蟠螭十二条,外侧立塑一小虎。全盉除塑立兽十九头外,各种蟠螭多达五十六条,故又称其为螭盉。

浙江绍兴306号墓出土铜屋模型

浙江绍兴出土螭纹铜鐎盉
螭盉,不仅盉体中部饰有螭纹,而且足、嘴、盖、提梁等附件,均呈螭形或堆塑螭饰,再加上扁形扉棱的尾鳍,与螭形嘴前呼后应,全器就是一条体胖腿壮、昂首垂尾螭;特别是作为螭背的盉盖上,驮载着几十只小螭兽,排列有序,错落得当,大小结合,有主有次,既条理又活泼,俨如一座螭兽小山雕。像这样一件运用造型、线条、堆塑、透剔等多种艺术手法装饰起来的精细而又逼真的青铜艺术铸品,实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