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民族的消亡
自西汉武帝先后统一了西南夷、南越和闽越之后,百越地区(除台湾外)被封的一些侯国都消失了,汉王朝在这些地区设置封建郡县统治。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在历史上逐渐消失了。现在在百越民族分布的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除有一些少数民族外,绝大部分都是汉族。这个原来不是汉族的地区,变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汉族是外来的民族,我们不准备探讨这一地区汉民族的来源,而是讨论这地区原来那众多的越人哪里去。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过去的学者曾提到,汉族是不断同化其他少数民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历史事实。因此,这些地区的汉族除有部分南迁的,绝大部分都是由当地越人转变而成的。所以百越民族的消亡,同时反映了汉化的过程,二者是同步进行的。但是由于百越各族的历史发展及其分布情况不同,则表现了百越民族汉化过程有先有后,同化的程度也有不同。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越人或受汉文化影响较高的地区,被同化的程度高些,消失的时间也快些;而在山区、海岛地区则相对慢些。而在汉族统治力量较薄弱地区,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则可以继续保存下来,这就是现在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历史原因。由此可见,现在居住在古代百越民族分布地区的少数民族,如果不是外来的,则有可能同古代百越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它们的后裔。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因此,古代的越人不论是演变成为汉族,或是发展成为现在的少数民族都有一段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探讨这个问题只要回顾百越各族的历史发展变化情况就会比较清楚。
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句吴和于越,是百越民族中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民族,它们在全国争霸斗争中崛起,也在争雄的决斗中灭国。它们是百越民族中最先消失的民族,因此它们的消亡历史比百越其他民族早。上面说到,句吴和于越同中原和其他民族关系较密切,不论在吴灭越,或者是后来的越灭吴的时代里,其势力范围已由原来吴越地区扩展到楚国及齐、鲁地区。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民族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比较先进的民族。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越,灭了越国。吴、越两族便沦为楚国的统治,长达一百多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两年后统一全国,在吴越地区设置会稽郡,行使封建中央集权制统治。可见吴越民族的消亡比百越其他族时间更早。
秦汉统一时,吴越民族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百越其他族,有的还被封王,建立起臣属关系。至汉武帝统一百越各族之后,设置封建郡县统治,百越民族自此之后才在历史上逐渐消失了。可是这些越人后来怎样被同化;以及怎样发展成为现在其他少数民族,这与秦汉王朝及其以后统治阶级对待百越各族的统治政策有关。
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对待百越各族的统治政策有些不同。对待于越、闽越和东瓯是采取徙民虚其地的做法,即强迫将越人从原住地向平原地区或汉区迁移,如秦始皇统一于越后,“是时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适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30]“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31]东瓯王望请求归汉时,汉王朝即令“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32]汉武帝对待闽越也是采取同样措施,“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33]把东瓯、闽越人民迁往江淮去。对投降汉朝的越人贵族,给予封爵,如封闽越繇王居股为东成侯,万户。封建成侯敖为开陵侯;封越衍侯吴阳为北石侯;封闽越将领多军为无锡侯。[34]这些贵族以及被徙处江淮一带的越人,他们离开了越人居住地,同汉族杂居,很快地便被同化成为当地汉族了;有的还成为汉王朝统治的成员,浙江会稽的严助、朱买臣等人,均是越族。[35]另一种是采取移民实边政策,即强行把中原或其他地区的人民迁徙到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处”。秦始皇进兵岭南时,除派出五十万军队外,又于“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36]“又使尉佗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37]此外,秦汉王朝还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派出官吏。汉族统治者入主越区,汉人便陆续随之移入,汉族文化在越区得到传播。汉文化不仅是代表当时统治者的思想意识,而且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文化,这对于越人是产生重大作用的。统治阶级不论采用哪一种措施,不难看出其目的都是为了统治和同化越人,由此大大加速了百越民族的消亡过程。
但是,外族移入或越人被强行迁出,就其人数来说,一开始还是少数,世世代代居住下来的越人仍然是大量存在。《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东瓯、闽越灭国后,其民全部被迁往江淮去,“东越地遂虚”。这是不可能的。据《集解》徐广云:“年表云: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人来降,家庐江郡。”按此记载,也只有四万人被徙至江淮。当时东瓯王国人口数没有记载,据《史记·吴王濞列传》云:“于是吴王乃与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渡江走丹徒,保东越(指东瓯)。东越兵可万余人,乃使人收聚亡卒。”吴王濞逃往东瓯,东瓯参与吴楚叛乱“兵可万余人”,估计当时东瓯全国人口要比这个数多好几倍。《宋史·州郡志》记载汉兵入闽越后,闽越人大量往山区逃亡,并没有都被迁出。“建安太守本闽越……汉武帝世,东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就是最早被统一的于越地区,至六朝仍有大量越人存在。《水经注·渐江水》记载:“(渐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渐江即新安江,“南蛮”应是原来的越人。至于岭南地区的广大越人,则未见有被强行迁出的记载,保留下来的越人就更多。
西汉统一“百越”之后,虽然史书上不再言“百越”之事,但各地的越人仍大量存在,这就是汉唐时期出现的山越。山越,就是百越的后裔。山越为何要“依阻山险”,这正说明他们仍在坚决地反抗汉族统治阶级的压迫而不断展开斗争。山越活动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后汉书·灵帝纪》,大量记载则在《三国志·吴志》。上面已说过,孙吴要经略南方,稳定其统治政权,首先就要对付原来这地区的越人——山越。据史书记载,三国时代山越分布很广,几乎过去有越人的地区均有山越,有的地区山越还不少,如会稽郡的十个县中,其中五个县有山越;还有的地区的山越是从其他地区迁去的,如丹阳郡,在先秦文献上没有见过越人记载,可是到三国时则成为越人活动的一个中心,据孙吴官吏诸葛恪估计,这里约有十万山越。这些山越与秦汉间越人几次被迁徙是有关系的。[38]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逼使广大越人向山区或边远地带迁徙,这就形成了山越大都是居住在山区的分布特点。
三国时代,是百越后裔与孙吴统治者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力量较量,也可以说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决斗。各地山越的抗吴斗争,虽然表现出英勇顽强的精神,但每次斗争均遭到统治者的军事镇压而失败。失败后的山越人民有的被迁往平地,被强迫同化于汉族,如诸葛恪镇抚丹阳的山越,就强迫他们“从化”。[39]有的被充当孙吴的军队,如陆逊在“部伍东三郡”,就“得精卒数万人”。[40]贺齐镇压建安的山越,“料出精兵万人。”[41]镇压鄱阳的山越,“料得精兵八千人。”[42]全琮领东安太守,“得万余人。”[43]诸葛恪镇压丹阳的山越,预计可得“甲士四万。”[44]仅就这些数字统计,在孙吴军队中,山越被征调就有九万一千多人。还有一些未见记载的。孙吴被晋灭时只有二十三万军队。[45]可见山越人大量被孙吴抓去当兵,成为孙吴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薛琮在慰劳诸葛恪时说:“既扫凶慝,又充军用……魑魅魍魉,更成虎士。”[46]
孙吴用武力镇压了山越的反抗,又把山越人民抓去充军。为了巩固其统治政权,还设置郡县,派官统治。广大山越人民便成孙吴政权赋税、劳役的直接受害者。这样一来,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汉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山越人民便逐渐被同化,成为当地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六朝至唐代虽还见有山越活动的记载,但为数已经很少了。《陈书·世祖纪》云:梁末,世祖为“会稽太守,山越阻险,皆不宾服,世祖分兵讨击,悉平之。”《南史·王孟传》云:隋初,王孟“仍讨平山越”。《新唐书·裴休传》记载,唐贞元时,裴休的父亲裴肃“为浙东观察使,剧贼栗鍠诱山越为乱,陷州县,肃引州兵破擒之。”自唐以后,正史中不再见有山越的记载。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在各地区都有较大的发展,是汉文化在各地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山越人民便进一步被同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东南地区,受汉族同化的现象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唐代以后史书不再见山越活动的记载,也是当今该地区土著百越后裔的少数民族最少的历史原因。大约至唐代,越人名称已基本消失。就在这时,在百越地区又新出现其他一些族称。这些不同的族称,则发展成为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所以作为“百越”民族名称虽然消失了,但是它与现在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渊源关系还是很密切的,这个历史脉络还是很清楚的。
从上所述,百越民族的消亡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秦汉的统一、三国时期孙吴武力的征剿和隋唐时代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使得这个古老民族大部分被汉族所同化,成为各地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个同化过程经历千年左右。至唐代虽然百越的大部分地区,汉族已成为主体民族了,但是在历代统治阶级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海岛仍有一部分越人继续存在下来,发展成为现在的其他少数民族。
在古代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现在已大部分成为汉族的地区,汉民族从一个外来的民族变成为主体民族,这一历史的变化,即反映了百越民族消亡的历史过程。上面说过,百越民族的消亡与历代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拓殖和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百越民族分布的这一广泛地区里,有海岛、沿海和山区,地理环境错综复杂,历代统治阶级大都在沿海、平原或山区、海岛重镇设置郡治,还有相当一部分海岛、山区是汉族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特别是汉武帝统一西南夷和南越之后,置郡十七,由于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所以不是采用派官直接统治,而是采用“且以其故俗治”的政策,即利用当地民族的头头来管理统治本民族,实行间接统治,这就是后来历代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羁縻政策的土司制度,因此这些地区的原有民族的特点能够保存下来。这就是现在某些少数民族得以存在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