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夷州人
“夷州”名称始见《后汉书·东夷传》,学者多主张“夷州”即今台湾。台湾也是百越分布区之一。其古代居民,最早被称之为“夷州人”,名虽不言越,亦属百越一支。
台湾与大陆自古关系十分密切,早在《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的“闽”,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东南越”。东南地区越人,除包括东南地区沿海外,还应包括沿海岛屿的澎湖、台湾等地。东汉的“夷州”即指台湾,后来的《三国志·孙权传》和沈莹《临海水土志》亦称台湾为“夷州”、“夷州人”或“山夷”。《隋书·琉球传》则称为“琉球土人”。宋元时代乃称台湾为“琉求”。明代改称为“东番”。明末清初始见台湾名称,而称该地居民为“番族”或“土番”。日本侵台时,改称台湾的民族为“蕃族”或“高砂族”。高山族的名称是抗日胜利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106]
高山族是台湾的土著民族,其来源主要是由当地土著民发展形成的。台湾土著民族是属百越系统,现在高山族就是古代台湾土著越族的后裔。这是为广大学者所承认的事实。这不仅在文献记载,而且在考古资料都可以找到可靠证据。从现在高山族所保留的一些习俗,也可以证明其祖先是越人。
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台湾已发现有“左镇人”、“长滨人”。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及全岛,大体划分为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植物园文化、凤鼻头文化和东海岸的原始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内涵与祖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的关系最为密切,例如凤鼻头文化与福建昙石山文化很接近,均为贝丘遗址。凤鼻头遗址(二期)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310±80—2400±100年;昙石山遗址中层测定年代为距今3005±90年。不仅年代相近,出土物也很类似。凤鼻头遗址的印纹橙色陶类似昙石山遗址“以橙黄色泥质印纹陶为主”;凤鼻头的泥质磨光黑皮陶和彩陶,也与昙石山的“灰(黑)皮磨光陶及少数夹砂陶和彩陶”相似。[107]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一文认为台湾的新石器时代的人是由大陆东南沿海的人迁移出的。[108]
考古资料提供台湾与古代东南地区的密切关系,从文献记载也可看出台湾土著民与百越族的渊源关系。《临海水土志》记载的“山夷”,其习俗即同越人文化特征有不少共同之处,如干栏式建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这种建筑形式,早在凤鼻头遗址已有发现。又如拔牙习俗,“夷州人俗,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这种习俗,早在台湾南部垦疗和鹅銮鼻(属凤鼻头遗址中层)出土的头骨有拔牙痕迹,福建昙石山遗址也有发现。现在高山族中的泰雅、布嫩、朱欧中,还有拔去左右门齿或将侧门齿拔去一枚的,也有拔去侧前齿和犬齿的。[109]在今福建闽南地区,妇女出嫁有镶金牙的习俗,可能也是这种遗风。闽越族有拜蛇图腾,保留有蛇郎君的传说。高山族也同样有此信仰和传说,并挂设蛇象祭祀,如嘉义县深山的达邦和特富野二村的曹人,至今尚流传“蛇为始祖”的神话。“断发文身”是百越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台湾土人也行此俗,《临海水土志》曰:夷州“人皆髡发穿耳。”《隋书·东夷传》亦曰:流球土人“妇女以墨黥手为虫蛇之状”。现在高山族中的泰雅、排湾、赛夏等人尚流行文身习俗。[110]崖葬,在福建武夷山和江西贵溪县已发现越人崖洞墓(亦称船棺葬),“安家之民”也行此俗,今日台湾红头屿还存在此俗。[111]还有语言也不同汉语,越语是多音节的胶着语,《临海水土志》记台湾山夷“呼民人为弥麟”。《隋书》记台湾琉球土人首领,“土人呼之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东番记》记番族首领名“大弥勒”。尤其是直接保留有古代越人的遗迹,如《临海水土志》载:“众山夷所居,山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明确记载夷州也有越王射箭用的石靶子。这就更清楚证明山夷与古越族的关系。
从上所述,台湾“山夷”乃百越一支;也有人主张属闽越一部分。山夷即后来高山族的祖先。从闽、台原始文化的密切渊源关系,台湾古代居民与福建一样,均属百越的范围。高山族及其先民越族的来源主要也是由土著原始先民发展形成的。
台湾地处孤岛,大陆上的百越各族,自西汉以后逐渐消失,而居住在台湾的越人则长期存在下来,并发展演变为现在的高山族。从文献记载,三国时孙权曾派军队到过台湾,《三国志·孙权传》云: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及亶州。亶州在海中……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州数千人还。”对于夷州的自然环境和高山族先民的风俗民情在沈莹《临海水土志》均有较详细记载。他说夷州离浙江东南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其地亦产铜铁,唯用鹿角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刀斧、环贯、珠珰。”可见在当时尚处于原始社会生活。
关于当时台湾人民的习俗,沈莹还记载:“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居室,种荆为蕃鄣。”他们“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这与近代高山族“猎头”习俗相似。在婚姻关系上,“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保留“从妻居”的母系遗俗。
隋代,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派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到台湾求访异物。大业六年,又派陈大将、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一万多军队到台湾,带回当地土人数千人。这时高山族先民首领姓“欢斯氏”,名“渴剌兜”,居处称“波罗檀洞”。酋长是民主选举产生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刀、矟、弓、箭、剑、铍之属。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助之。”《隋书》还记载他们有拔毛和文身的习俗,“男子拔去髭鬓,身上有毛之处亦皆除去。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虽然隋代高山族人社会生产力比起三国时代有进步,但尚未脱离原始社会时期。
宋代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南宋政府已将澎湖隶属福建泉州晋江县。元末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明王朝还派兵泛守澎湖、台湾,以防倭寇侵扰。十七世纪初,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率沿海大批人民到台湾开垦。随着台湾的开发,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觊觎和侵略。1624年,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领。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在荷兰殖民者统治的三十八年中,台湾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受尽奴役和压迫,生活困苦。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大陆的封建制度移植到台湾,奖励高山族和汉人开垦。这是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实现了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从此台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山族是台湾土著民族。从台湾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居民的生活情况,高山族是台湾古代越人的后裔,其脉络还是很清楚的。